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袁偉民袁指導來了

當年大松博文除了訓練女排,男排小伙也被他練得死去活來,有的癱在地上,狂吐不止。袁偉民袁指導是當時的主力二傳,也在受訓隊員中。1976 年,退役的他被國家召回,擔任重新組建的女排主教練。

上任伊始,他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創舉—向男排隊伍發出邀請,為女排陪練。有一位“陪打隊員”的任務是看對手的比賽錄像,模仿她們的扣球手法。他能把美國的海曼等著名主攻手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連她們扣球時,咬牙、瞪眼的表情也加進去。

重扣打出的球有如炮彈,一天的訓練下來,中國姑娘們骨頭都泛著酸水,這時候男陪練的球能把人砸暈。袁偉民袁指導還把網挪到離墻3 米,讓她們躲沒處躲,只能硬接,突破心理障礙。隊長曹慧英身上釘著鋼板,問陳忠和:“小陳指導,你好不好再心軟一些呀?”陳忠和靦腆一笑,繼續砸球。

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1980 年,女排被拉到美國訓練,隊員們都沒有出過國,一路上暈得厲害。一到駐地,袁偉民就發話:立刻集合,開始訓練。他問隊員:“誰吐得最厲害?”上海姑娘周曉蘭最機靈,騰地舉手,以為能休息半天,結果卻是加練40 分鐘。大家就這樣適應了當地環境,第二天三比一贏了美國。

女排一開始也不全是“鐵姑娘”,有的偷偷哭,有的想反抗。來自八一隊的陳招娣是軍人出身,性情里有幾分野勁。有一次她主動留下來加練,因為動作不到位,反而吸收了火力。球從頭頂、身邊飛過來,她接也接不過來,而袁偉民袁指導還不緊不慢地數著:“負三、負四……”

“不練了!” 陳招娣徑直走向大門。袁偉民袁指導說:“你走得了今天,走不了明天。” 陳招娣又走回來,練了幾個來回。“現在練得不錯,可以不練了。”她聽了賭氣似的大吼一聲,抓起袁偉民放在座椅上的羊毛背心,套在身上,開始練翻滾救球。那件外衣價格不菲,陳招娣咬牙切齒地翻滾著,仿佛那背心就是袁偉民袁指導的化身。

有一次去一個小城市打比賽,四川姑娘張蓉芳奮力救球,和另一個隊員撞上了,球也沒救起來。她是隊里有名的倔脾氣,回去就一直拉著臉。袁偉民袁指導看在眼里,比賽結束后加練,他說:“我要求也不高,就練你一個,什么時候看到你笑了,大家就休息。”一開始大家還給張蓉芳加油,眼看著到夜里12 點了,有人勸她:“你笑一笑,咱們好回去睡覺啊。”張蓉芳終于擠出一絲微笑,全體收兵。

私下里,隊員管他叫“魔鬼大袁”,想找個機會給他來個“屁墩兒”。可是又不敢,于是跟她們年齡相仿、又總是笑瞇瞇的陳忠和成了出氣筒,成為捉弄的對象。偷偷藏他的衣服,做游戲時搗搗鬼。后來電影陳忠和選演員時,他還是那樣笑著說:“當然能帥一點更好”。

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勝利開啟的1981

1981 年,中國女排到日本參加世界杯排球賽。當時所有人都有一個強烈的感覺,中國體育事業的春天要到了,女排就是第一聲春雷。張蓉芳說:“我和冠軍就差一個臺階了,一邁腿就可以上去。”那一年注定是歷史的豐碑,她們以七連勝拿下世界冠軍,捧回七只金光燦燦的獎杯。

中國人民以各自的方式,向她們表示敬意。一條條武昌魚從武漢空運過來,個個活蹦亂跳;衛生部送來了人參,說是給她們補身體;煙臺捎來了清香四溢的香蕉蘋果,郴州郵寄了無核蜜橘;廣東送來成串的大香蕉。一個郵政快件送到郎平手上,打開一看,一把真正的鐵榔頭,打磨得十分光潔,閃著金屬的光。這是廣西一位青年工人業余時間做的,他說希望“鐵榔頭”百煉成鋼。

一夜間,中國女排成為全球華人的英雄。她們團結一心、奮力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勵了全國人民。北大學子率先喊出時代最強音:“學習女排精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自覺義務加班。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該往哪里走”的迷茫和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沮喪并存,而女排為民族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以這一年為起點,女排開始了五連冠的輝煌。1982 年女排世錦賽,以六個3 比0 展示了超一流的實力,宣示了新世界霸主的到來。洛杉磯奧運會,女排在決賽力挫美國隊,站上了奧運會最高領獎臺。

1984 年的國慶典禮上,女排獨享殊榮,專乘一輛花車,穿過天安門廣場歡迎的海洋。女排是昂揚的民族情感的象征。

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別掉隊,都跟上,別哭!

許多年后,一直笑著的“小陳指導”成為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帶領“黃金一代”卷土重來。2004 年,在雅典奧運會決賽中上演經典的大逆轉,奪回闊別了20 年之久的奧運會冠軍。2013 年郎平回歸,2015 年重新奪回世界杯冠軍。奧運會小組賽步履蹣跚、兩勝三負勉強出線,淘汰賽遭遇衛冕冠軍東道主,在先失一局的情況下仍然完成逆轉。

當老將魏秋月一次次上演飛身滾翻救球,因傷錯過世界杯的徐云麗每次扣球成功都高高跳起慶祝,惠若琪面對再難的調整都全力扣殺……郎平說:“女排精神永不過時。”她甚少談及老女排,可每個人都在她心里。去《中國女排》劇組探班時,看著飾演老女排的演員,她都能認出來誰是誰,不停說著:“像,很像!”

中國女排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演楊希的演員很文靜,原型樣子像山口百惠,當年很受日本球迷喜歡。“陳招娣”揚起下巴的樣子,真有那個倔勁,她后來軍銜是少將,“獨臂將軍”真的成了將軍。周曉蘭長得最好看,和電影演員龔雪上過《大眾電影》封面。唯一經歷了五連冠的“笑面黑娃”梁艷,皮膚略黑,臉上總掛著笑。“小孫晉芳”周鹿敏,“無聲手槍”張潔云,都依稀相似。

2013 年4 月5 日,招娣因肝癌去世,大家都來送她。追悼會當天,老女排由袁偉民袁指導領著進場。進去前他說了一句話:“別掉隊,都跟上,別哭!”郎平的眼淚溢了出來,這是當初訓練時,他常跟大家說的一句話。正因為每個人都不掉隊,才培養出了鼓舞一代人的中國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