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潔
鋒利的老BOY
李光潔是個很直接的人。這當然是優點,在這個趨向臉譜化的社會里,有演員愿意放縱自己的那一點鋒利,卸下24 小時在線的標準化微笑,直截了當且不敷衍地回答問題,大概是像野生動物園里大熊貓一樣寶貴的存在,換個流行一點的說法,這叫真性情。
性格直接的演員一般不會是個讓記者感到輕松的采訪對象,想聽他的心里話可沒那么容易。這樣的人,往往不懂敷衍,也不屑于編造出一個令他人滿意的回答—他清楚得很,為了給出一個圓滑幽默的答案而費盡心思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敷衍。
李光潔說自己從小就是個特別鋒利的人,不羈、激烈、有棱有角,二十多歲時是個憤世嫉俗、黑白分明的文藝男青年。他很珍惜那段“鋒芒畢露”的歲月,看到身邊過于早熟的年輕人,也會勸他們不要每天活成四十歲的樣子。“二十歲是你青春最美好的時候,年輕就意味著可以摔跤了再爬起來,成熟遲早會來的。”
現在的李光潔,年輕時的鋒芒已去了大半,按他自己的話說,更寬容,也更能為別人著想了。他會在粉絲評論下留言:截圖很棒,每一道抬頭紋都有100 個故事(微笑臉);會自嘲自己老也不紅,上回熱搜還是因為和郭京飛、雷佳音組了“TF 老BOYS”;他和電視里留著鼻血的蘇明成合影留念,也不忘幫他P上一個馴鹿犄角,氣得郭京飛在評論里罵他:“你要陪葬的,馬臉。
讓他評價郭京飛在新劇《都挺好》里的表現,李光潔也沒忘了黑隊友一把:“老郭肯定是一個塑造力很強的演員,這樣一個角色他能演繹得像今天這么受歡迎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雖然長得難看,手藝還是可以的。”
李光潔
表演是神圣的
李光潔用了三個“力”來形容一個演員理想的狀態—敏銳的觀察力、細膩的感受力和非常強的表現力。他時常苦惱,很多不真正了解演員這個行業的人會問他,能不能簡單幾句話來解釋一下你是怎么塑造這個角色的?每次他都說,對不起,我很難回答你。
“因為創作角色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我一個角色從接到劇本,到拍完戲到配音到后期制作,差不多要七八個月甚至一年多的時間。要經過很多思考、很多試驗、很多想象,最后呈現出一個角色,我很難用這么短的時間告訴你這個角色我打算怎么演,我會怎么演。很多角色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想出來的,這是一個復雜龐大的體系。”
《立春》是李光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他入行十幾年為數不多的文藝片作品。雖然已是十二年前的片子,但還是有朋友偶爾和他聊起黃四寶,那個偏執又孤獨的小鎮畫家。角色經受住了時間的磋磨,這么多年后還能夠被觀眾回味,這讓李光潔很有成就感。
還想不想再拍一次?想,也不想。只要角色足夠打動人,故事足夠真誠,合作團隊足夠專業和優秀,李光潔都會去接,“管他是什么類型呢。”
但他不想當個投機分子,“現在家庭劇火,大家一窩蜂都去拍家庭劇,然后玄幻劇火,大家一窩蜂都去拍玄幻劇,非把一個題材都拍惡心了、觀眾看吐了才截止。我們不能盲目追趕某些東西。當下什么流行什么,我們就去弄什么,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
在之前的某次采訪中,李光潔寥寥數語道出了他心目中影視藝術的意義,他說,所有的作品都是在構建精神世界,要么給予人鼓勵,要么幫你看清現實,藝術作品言之有物,而每個人有不同的精神世界,它的豐富和復雜,賦予了每個人自由選擇看什么的權利。
剛出道時,有人告訴他,燒得猛的火,滅得也快。他是通透明白的,不急不躁,亦不委曲求全, “我認為表演是神圣的。”他笑著說,“這話是不是落伍了?”
李光潔
我不能助長恐懼
從今年開始,李光潔陸續在微博上更新了幾個vlog,主題無一例外都和潛水相關—他是個潛水狂熱愛好者。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到李光潔這,恐懼倒成了一切的源頭。他曾經有過溺水的經歷,所以天然對水有種莫名的恐懼。他半生無所懼,也不肯在“水”上折了腰,于是就想通過潛水克服內心對水的排斥。“除了在技術上你要對安全設備了解和熟悉以外,更多的其實是對于在水下內心恐懼的克服。”
潛水對于李光潔來說不僅僅是挑戰,更像是一種訓練,如果一個人能在恐懼面前臨危不亂,又有什么能撼動他的冷靜與專注呢?
“因為演員是用你的靈魂和肉體去工作的一個職業。所以你必須要對自己的心理和肢體有一個很強的控制力,我個人認為人對自己要有一定的把控性,所以我不能助長我對某一樣東西的恐懼。”
李光潔說,人在愛上潛水后是會變的。他發現在水下人的狀態可以千變萬化,潛水者會逐漸迷戀上這種包括失重在內的復雜感受。水下動物、植物都和陸地上的差別很大,在vlog里,他帶著水下攝影裝備,潛入海洋,記錄下令他動容的奇觀:成千上萬條魚聚集在一起,魚鱗在海水中反射出閃亮的光;海水清澈極了,可以清楚地海龜在碧波中起伏,帶起細沙翻騰。
潛的次數多了,李光潔開始驚訝地發現,可潛水的區域變得越來越少。珊瑚大片死去,幾乎看不到魚游過,水下的能見度極低,潛水仿佛和行走在北京的霧霾天里沒什么區別。他跑去問其他的潛水員,大家也說幾年前在這潛水根本不是現在看到這樣的。也是從那時起,他深刻感受到自然環境的退化。現在,李光潔已經是大自然保護協會的野生救援協會保護鯊魚公益形象大使。
“從克服心理(恐懼)到對自然環境的關注,這個變化還挺不一樣的。你先是愛上這些,緊接著你會注意很多地方的生態環境,突然就有了一種環保意識,因為環境真的沒你想象的那么好。”
李光潔
光和影的世界
李光潔進劇組會隨身帶著一臺相機,這是他的習慣之一。攝影對李光潔而言,是記錄生活的工具,而照片就像是他的日記。2001 年,李光潔正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讀大二,他靠著最笨的方法毛遂自薦,無數份簡歷遞出去,終于有了回音。那是他職業生涯的第一部作品—張黎執導的電視劇《走向共和》,他在里面飾演光緒帝。
張黎是他的伯樂,也是他在攝影領域的啟蒙導師。張黎告訴他,因為你是演員,你的工作就是在鏡頭里,所以你要了解鏡頭中的世界是什么樣的,自己在里面要怎樣生活。于是李光潔就騎著車,到新街口買了一臺相機,那是他第一次接觸相機,一臺奧林巴斯傻瓜相機。后來,攝影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再后來,他的作品在《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獲獎。
在《林海雪原》的拍攝現場,李光潔化身“戰地記者”,舉著相機滿場跑;他給《和平飯店》拍的幕后劇照被劇組發到微博上,一群粉絲在底下嚷著“求連載”:民國時代的光影流轉被他放大,于是有了陳數靠在沙發上讀劇本不經意流露出的風情萬種,而劇中一向以“傻狍子”形象現身的雷佳音,也多了幾分瀟灑。
在新作《雪暴》里,李光潔飾演一位森林警察。由于故事發生在極北的邊陲小鎮,電影中多場重頭戲都發生在狂風暴雪中的森林里。關于那段日子,李光潔最深的印象就是冷,太冷了。“沒有見過那么大的雪,雪片子真的有硬幣那么大,然后密度也特別大。基本上兩三米你就看不見人了。”
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攝影成了唯一的慰藉,一群演員湊在一起“苦中作樂”。李光潔和同組的黃覺、廖凡一起,閑著沒事就三個人互相拍照。他印象最深的一張照片,也是在雪里拍的。黃覺打著傘下山,李光潔拍下了他的背影,“你能清楚地看到那個雪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