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工作者 ? 阿球 | 建造快樂

阿球,身份非常多元,其經歷幾乎涵蓋了喜劇臺前幕后的每個環節。人生跨度很大,從理工男到喜劇工作者。他改寫了自己人生的劇本,一次又一次打破人生舒適區,他說:“我是少數的幸運兒,在工作的過程中就能獲得快樂,而無需通過別的途徑來補償。”如果按部就班,學土木工程的阿球現在應該在建房子,但如今他運用所學的建筑知識和從小培養的文藝細胞,在建造快樂。

喜劇工作者 ? 阿球 | 建造快樂

阿球

“你是喜劇演員?”

“不,我也做幕后。”

“那你是編劇?”

“我還是喜劇課程的設計者,

也教人表演和創作喜劇。”

“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你的身份是評委?”

“準確說是創作指導。”

所謂藝術工作者

關注喜劇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認識阿球,也許是因為看到了他在《奇葩大會》上和趙又廷一起即興表演,也許是看到他在《奇葩說》里和金婧演對手戲,更有可能是因為《一年一度喜劇大賽》——這檔節目被大家評為“五年來最好的喜劇節目”,阿球是其中的創作指導。他帶領觀眾跳出劇情,從戲劇的原理來理解喜劇,去洞察喜劇效果的發生動力和規律,展現了深厚的專業功底。

這位“理工男”的文藝細胞是從小開始養成的。姥姥是音樂老師,也許是受此影響,阿球6 歲開始學樂器,且是相對枯燥的二胡。在六七年的時間里,阿球把二胡考級都考完了。

在同濟大學,阿球學的是土木工程,卻是吉他協會的會長。他帶著大家去琴行買物美價廉的吉他,又托人請來上海很有名的吉他老師,在他的帶領下,吉他社的同學們玩得很開心。

對音樂的愛好慢慢延伸到對文藝生活的熱愛。大學畢業后,阿球按部就班到地產公司做一名投資經理。業余時間,卻不斷參加各種文藝活動。

2012 年夏天,阿球在豆瓣的同城活動上看到一個即興戲劇的活動,“我當時就是抱著拆魔術的心態,想看看究竟是不是真的。”就這樣,他認識了即興戲劇并開始參加課程訓練,參加排演,一步一步從小角色到“臺柱子”。

如今的阿球除了是喜劇大賽的創業指導,偶爾參加綜藝節目錄制,也經營著一家即興戲劇的公司。他設計了豐富而科學的課程體系,帶領團隊教不同的人表演喜劇、創作喜劇。

阿球有野心:“希望做中國喜劇工業的教育基礎。”對于中國的喜劇工業,他充滿了期待。因為“喜劇和吃飯一樣,都是剛需”。但他同時認為,藝術工作者要尤其警惕陷入了自嗨,不能完全情緒化地工作,因為喜劇就是跟觀眾溝通與共情,而不是曲高和寡。

喜劇工作者 ? 阿球 | 建造快樂

阿球

想要的生活靠自己找

阿球出生于山東的一個大家庭,孫輩里他年齡最小,又因為從小就是學霸,因此一路可謂受盡寵愛、春風得意。但這樣一路順風順水的他,卻偏偏熱衷于打破舒適區,探索新世界,用他自己的話說“總在折騰自己感興趣的事”。

阿球初中時成績全校第一,但初中畢業后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從山東考上海的高中。憑著自己的努力,他考入了上海一所不錯的市重點高中,就這樣從十幾歲開始一個人到異地求學。

高中時阿球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不斷加入社團,甚至跟音樂老師混熟后拿到了音樂教室的鑰匙,在里面看音樂劇的DVD。

在從事喜劇工作之前,阿球是一名西裝革履出入上海高檔寫字樓的準金領。做著一份薪水豐厚的工作,然而他感覺到每天內心都有一個聲音在吶喊:“快跑啊,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怎么還不跑?”

直到遇到即興戲劇一年后,他開始萌生轉行的念頭。但是,一個學理工科的人如何能靠戲劇為生?連他自己也無法肯定。為此他做了一個決定,換了一份薪水更高但是上升空間有限的工作,花一年的時間為自己存下一筆“逃跑基金”:“實在不行,我還有積蓄可以花,至少從經濟上解決了后顧之憂。”

喜劇的力量

喜劇帶來輕松快樂,但并不意味著做喜劇也是輕松的。阿球一天的工作從上午10 點開始,到午夜結束,每天的工作時長是14~16 個小時,其中包含了創作、上課、演出等等關乎喜劇的臺前幕后。日程排滿,沒有雙休,能在家里吃頓午餐已屬相當奢侈。用他自己的話說,走路、發呆,甚至陷入沉睡之前,腦子里想的都是工作的事。這是一份比996 強度更大的職業,但阿球除了感到身體累,心情卻從不低落。

2017 年阿球從上海來到北京,初心就是想做一檔喜劇節目。這檔“喜劇大賽雛形”的節目因為各種原因擱淺,反倒促成他創辦了即興戲劇社“鬧即興”。在經營戲劇社的同時,阿球也為自己積累了更多的經驗,于是當《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正式啟動,對于阿球來說一切都剛剛好。

每天改15 個劇本,不時需要從劇本的情境里跳出來,用理智科學的態度去審視。偶爾也會將情緒釋放到劇本里,甚至“夾帶私活”加入一些自己的創意。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使得阿球對于喜劇的認識更加深刻:“優秀的喜劇作品都是來自對負面情緒的喚醒。”在他看來,好的喜劇就像建房子,結構一定要好,其次才是往里面填東西。至于很多人常常談論的“梗”,則是喜劇中最不重要的部分,類似皮毛。

喜劇是充滿力量的,這一點在阿球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承擔著高負荷的工作,卻始終充滿激情。與此同時,他又將激情投放到作品之中,讓每一個參與表演或者觀看演出的人都能夠接收到這份力量:“對于創作者來說,喜劇是工作;對于觀眾來說,喜劇是武器。”

阿球說,自己因即興戲劇入行,而這么多年來也始終未曾遠離。他認為即興戲劇能讓人更接近一種理想狀態——需要做“社會人”的時候,就鉆進社會人的“外殼”里,其他時間則可以充分地舒展自己的天性,兩種模式切換自如。

我們總說要勇敢地做自己,然而成年人想要做自己,想要享受當下的每一秒,其實是非常難的。但是阿球肯定地說,“這種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

隨著一些優秀的喜劇節目不斷涌現,也隨著“鬧即興”這樣的戲劇表演團體蓬勃發展,中國喜劇工業的未來可期。阿球充滿慶幸地說,自己當初存下的那筆“逃跑基金”還沒花完,仍然有勇氣和資本在自己選擇的方向一路狂奔,玩到盡興。

喜劇工作者 ? 阿球 | 建造快樂

阿球

Q&A:

你覺得好的喜劇最核心的是什么?

阿球:好的喜劇最核心的部分是對負面情緒的共鳴。無論這里面我們夸大的是哪個部分,我們升級的是哪個部分,觀眾看到的東西最核心的還是在調侃、諷刺和冒犯某些讓人產生負面情緒的人、現象或者事物。

其實就是將負面情緒轉化笑。笑是一個比較正面的行為,不是嘲笑,是開心。在這個過程當中重要的就是轉化負面情緒,產生正向情緒。喜劇為這個世界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減傷,而不是增加混亂度,不是激化矛盾。

徹底放棄大學的專業覺得可惜嗎?

阿球:很多人都在做著跨界的工作,我認為這個社會對待職業的選擇已經足夠包容,足夠多元。其次,我過去的專業對我現在的事業幫助很大,我不是放棄了它,而是把它運用到其他感興趣的地方。

不論是一節課、一套課程體系,還是一個劇本、一臺90 分鐘的show……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我意識到我對結構性是有敏感度和追求的,比如結構的平衡度、結構的簡約、結構的合理性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我是一個長期受理工科邏輯訓練的藝術工作者,我是一個尊重科學規律的藝術工作者。這些都是我大學所受到的訓練,也對我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以,所有的經歷都不是白費的。我是學土木工程的人里面最會搞喜劇的,我也是所有搞喜劇的人里面最懂結構的,這就是我的優勢。

學音樂對你有什么樣的影響?

阿球:學音樂奠定了我的本質是一個藝術愛好者,所以現在我的本職工作是個藝術工作者。學音樂培養了我的感受力,或者說是對情緒的體驗能力。其實音樂、舞蹈等很多藝術形式都是在表達情緒。

工作本身對你而言是讓你愉悅的嗎?

阿球:我一直認為,大部分人從事的都是自己沒那么大興趣,甚至有些討厭的工作,然后靠煎熬換一些錢,再花錢買一些快樂補償自己。我是屬于小部分幸運的人,工作過程是快樂的,已經不需要再去補償。在快樂工作的過程中還能賺點錢,還能養活自己,這么一想就感覺賺到了。

編輯:張鳴 / 采訪 & 撰文:安妮 / 攝影:Ray(逆光視線)/ 后期:逆光視線 / 化妝:小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