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昊楠:凝固的時間

2014年,由故宮博物院申報的古代鐘表修復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這一冷門職業走入大眾視野,其中鐘表修復師王津被網友稱為“故宮男神”。近些年來,他的徒弟亓昊楠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一起為這項技藝的傳承添磚加瓦。

亓昊楠:凝固的時間

亓昊楠 (古代鐘表修復技藝非遺傳承人)

西學東鑒

工作日中午,亓昊楠在瞭倉鐘表博物館接受了我們的采訪與拍攝。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代鐘表修復技藝的傳承人。十八年前,亓昊楠進入故宮的鐘表修復室,開始跟從師傅王津從零學習古鐘表修復技藝。亓昊楠從拿現代鐘表練起,到上手修復文物,十八年里,他逐漸能夠獨立承擔古鐘表的修復任務。

故宮博物館共藏有1500多件鐘表,主要來自英國、法國、瑞士,還有清宮、廣東、蘇州的做鐘處。修復完成的鐘表展演功能完全恢復能夠運轉,是對亓昊楠工作的最大的肯定。現在,故宮鐘表館內展出了六十余件鐘表,可惜的是,大部分來欣賞的游客只能看到它們靜態的一面。由于受到場地局限與文物安全,即使鐘表的展演功能恢復也無法經常展示,否則會產生磨損。游客只能了解鐘表的外觀,這是令修復師和游客都感到遺憾的一點。對此,亓昊楠一方面把運轉的視頻錄制上傳到網絡媒體上,另一方面,他嘗試在未來將博物館的展覽做得更豐富一些:通過掃取鐘表旁邊的二維碼,人們能在手機上看到它動態的展演。

亓昊楠:凝固的時間

亓昊楠

鐘表作為“西學東鑒”的產物,從西方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落地生根。由于皇帝對鐘表的喜愛,于是在紫禁城中成立了一個清宮做鐘處,專門設計、制作鐘表。在這個機構中,有三部分人:傳教士,中國的能工巧匠,還有大量的太監作為基礎的勞動力,制作的鐘表以大型的木質亭臺樓閣式座鐘為主。后來廣州、蘇州、南京等地也獨立設置機構,制作商人、官宦家庭能夠購買的鐘表。雖然來源于西方,但由于長時間經驗的積累,中國各地的做鐘處有了獨創特色的鐘表,比如廣州鐘表外觀以藍底琺瑯為主,表演功能多融入蘊含中國傳統寓意的形象。同時,內部機芯從生產、改造,到自主設計,鐘表從內到外已經是我國獨立設產的產品。

乾隆后期到嘉慶時,廣州鐘表的做工已經在世界上數一數二。雖然存世量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甚至國外也還會回購一些廣州鐘表。故宮博物館館藏了大約百余件廣州鐘表。雖然源于西方,但遠渡而來的鐘表在東方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亓昊楠:凝固的時間

亓昊楠

世界的鐘表

疫情過后,亓昊楠開始重新恢復與全國各地博物館之間的聯系。采訪當天,他剛結束在安徽博物院與故宮博物館的聯合活動。故宮博物院與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沈陽故宮、頤和園、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都分別建立了古鐘表聯合修復室。他去往各地博物館為他們培養一到兩名鐘表修復人員,以便后期他們能夠對館藏鐘表進行獨立地修復、保養。

國際上,亓昊楠也曾去往英國和瑞士的博物館與鐘表工廠進行學習交流。在瑞士,十五六歲的學徒在鐘表學校對鐘表的每一個門類進行拆解、組裝、調試、制造、設計,系統地學習下來需要五六年時間。畢業以后,他們與表廠雙向選擇,進入工作崗位。

除了培養模式不同,國外在修復工具上也更加成熟。“現在我們買了一個進口的清洗研磨機,它能均勻低速地旋轉去對零件進行打磨。”用傳統工具徒手刷洗,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清洗不到的地方,還需要用砂紙、拋光輪、拋光布等進行細加工。在對鐘表零件進行精細操作的過程中,進口的鉆床能夠勻速垂直地打孔,機械的穩定操作減小了文物受損的可能。

古鐘表修復是一個綜合門類,它的外觀有銅器、木器、琺瑯、珠寶鑲嵌,內部有機芯。《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以后,鐘表修復室招收的新人有做木器的、有做琺瑯修復的,也有從芬蘭回國學機械的,所以現在一件鐘表的修復分工十分明確。王津和亓昊楠在讓新人在學習基礎理論、機芯修復的基礎之上,讓他們每個人負責自己擅長的方向深入研究。

亓昊楠向我們介紹了鐘表修復組關于琺瑯修復的一個研究課題。廣州鐘表的琺瑯是一層層通過多種溫度燒制而成,每種顏色對應不同原料成分與燒制溫度。他們通過實驗檢測琺瑯成分配比與固化溫度,再不斷調配使新制顏色達到與修復文物最貼合的狀態。現在,在琺瑯修復方面,鐘表修復室的經驗已經十分完善。

銅板油畫是鐘表修復組正在著手的課題。在鐘表展演功能的區域,常常用銅板油畫作為背景。時間長了,油畫會自然起皮剝落。修復組想要研究如何能夠控制、減緩脫落這一過程,以及如何修補已經剝落的油畫。“我們現在是一步一步進行研究。因為文物不能說你拿來想試就試,”試驗成功的方法還必須要反復測試,最終才能大面積應用,形成顛撲不破的方法。

亓昊楠:凝固的時間

亓昊楠

記錄者

和大多數我所認識的非遺傳承人不同,亓昊楠的微信頭像并不是個人肖像照,而是十二星座中的摩羯座,自然,這就是他的星座。其實開始他也是用自己在工作中的照片做頭像,不過后來他不希望別人通過微信能夠直接知曉他的工作。不像微博、抖音這樣的自媒體平臺需要一個正式形象,微信是一個私人的社交場域,亓昊楠希望能有自己的隱私與自由。

微博是亓昊楠最早使用的社交媒體,偶爾記錄自己的生活、工作。《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后,他的微博粉絲數激增。許多人在評論、私信中問他最近的修復工作、展覽計劃等等,亓昊楠索性開始規律地分享他的工作內容。在抖音上,他每天發布一條短視頻記錄工作日常,從未間斷。“專業搞這個的,就是日常拍、錄,把我們的一些照片、視頻去展現出來就行。”

紀錄片的播出,為這項冷門的技藝帶來了持續的流量。亓昊楠也承認,不論是與各地各國的合作,還是設備技術更新的資金來源,都與流量密不可分。不過,他從來沒有過度關注流量,也沒有因為數據不好而煩躁。“因為我想做這件事兒,我就想讓喜歡人看到這東西,又不是為了漲粉流量,你看我抖音粉絲就一直這么多。”

亓昊楠希望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看到。就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點燃了一大批年輕人熱愛修復文物的心,他也希望短視頻能夠激發人們潛在的興趣。這是亓昊楠覺得最重要的事。“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給自己做一個記錄,讓別人就看到你正在做什么,你將來能做什么。”

監制:佟宇 / 策劃:李祺 / 執行:于妙妙、王宇軒 / 攝影:謝天、付酉 / 文:ESP、于妙妙 / 妝發:鄒成程、楊爽 / 服裝:馬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