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綺 | 雕塑自我 奔向極致

談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珠寶設計師,Cindy Chao趙心綺是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不只是技藝精湛的設計師,更多時候,她被稱為才華卓著的珠寶藝術家。46歲,品牌創立15周年的Cindy Chao,一個可以被多方位解構的當代獨立女性,正站在下一程航戰的起點。

趙心綺 | 雕塑自我 奔向極致

趙心綺

談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人珠寶設計師,Cindy Chao趙心綺是無法被忽略的名字。不只是技藝精湛的設計師,更多時候,她被稱為才華卓著的珠寶藝術家。由她創辦的同名品牌CINDY CHAO The Art Jewel,創立僅5年時作品即被國家級博物館典藏,引得無數明星名流競相收藏。當代華人珠寶藝匠中的領軍人物、在男性掌權的歐洲珠寶世界闖出一席之地的華人女設計師、將兒子送入沃頓商學院的單親媽媽、建筑雕塑藝術的跨界傳承者、敏感細膩的創作者、信念堅定的創業者、詮釋力極強的品牌構建者……46歲,品牌創立15周年的Cindy Chao,一個可以被多方位解構的當代獨立女性,正站在下一程航戰的起點。

“我開始有一點期待愛情了。”46 歲的Cindy Chao 軟軟地蜷在沙發上,不同于品牌盛事或媒體上常見的干練、有力,這一刻的她緩慢、柔軟。“30 多歲,我沒有能力去駕馭愛情。那時候的自己是破碎的,也需要為了事業全力以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人推開。現在,我覺得我有能力和時間真正去愛和被愛了。”

她有寫日記的習慣,每年看40 多本書,會在敏銳的辨識與反思中不斷進化思想;保養得當,46 歲的面容尚未留下歲月的深刻烙印;積極健身,體脂常年維持在20% 左右;有極佳的品位,有精確的時間管控能力,才華已經得到證明,對事物的認知越發開闊、達觀,能夠管理情緒,對絕大部分處境游刃有余。

在幾乎任何一個維度上,Cindy Chao 都追求并達成著“極致”。

這是許多當代獨立女性想要抵達的遠方。

找到你最大的熱情 然后深耕

外祖父是設計過北港朝天宮、媽宮城隍廟等著名廟宇的建筑師,父親是技藝精湛的雕塑家。少兒時期跟隨兩位藝匠畫草圖、捏泥塑的經歷,使得Cindy Chao原本也立志從事相關行業。母親不希望女兒也像自己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那樣忙,所以建議她學珠寶。但母親沒有意識到的是:對事業的激情并不由行業決定。一個人如何處理他的時間,取決于什么最能吸引到他的注意力。女兒最終還是成了丈夫、父親那樣的工作狂,一個事業上的極致主義者。

奇妙的是,CINDY CHAO 之所以成為具有強烈辨識度的藝術珠寶品牌,所靠的卻正是創始人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學熏陶。來自建筑學的立體思維與結構承托,雕塑技藝在細枝末節上對栩栩如生的追求,共同構建了CINDY CHAO 的獨特辨識度。你能夠看到作品背面宛如枝蔓般承托寶石的金屬線條,也會驚訝于那么大尺寸的珠寶作品竟然非常輕便。

“我很擅長做非常大件的作品,但大件珠寶用傳統K 金的話是重到根本沒辦法戴的,所以很多年前市場上根本沒有概念的時候,我已經看到未來,開始用鈦金屬鑲工。”這樣超前的思維與信心不能說與跨學科的經驗完全無關。也許正是那些廣泛的涉獵使Ci ndy Chao可以超越局限,大膽想象。

“人生沒有哪段經歷是白費的”,有心的人會把一切轉變為養分。2004 年,在珠寶領域學習觀察近10 年的Cindy Chao 發現,大多數珠寶品牌只是在做裝飾品、做首飾。他們有遍及全球的店鋪,有聲勢浩大的市場規模,卻“不可能成為300 年后人們了解今天這個時代的通道”。

“我要把珠寶變成微型藝術品,讓我的作品可以進入拍賣行、進入博物館,成為后世了解今人今事的途徑。”

對當年未滿30 歲的Cindy Chao 來說,與其說找到了事業發展的方向,倒不如說是確立了自己的天命與人生意義。

世事玄妙,當人以賺錢、規模、名聲作為目標進入一個領域時,往往在發生困難后自我懷疑或退卻,或者哪怕巧合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就,自身卻疲憊不堪、享受不到真正的樂趣。而當你以“這便是我要踐行的人生使命,這就是我一定要為世界創造的氣象”為出發點時,同樣的艱難處境中你往往會獲取更大的心力,也更能夠坦蕩、驕傲地享受勝利果實。

品牌創立后,Cindy Chao 無數次遇到“做不下去了”的窘境。

她的理念太超前,成本高昂的Black Label 大師系列,在長達近8 年的時間是不被人看懂的。她對藝術的追求又太執著,不計成本、不考慮商業回報,一定要選用最珍貴高級的材質。這些一度讓她陷入財務危機。“身邊沒有一個親戚朋友是沒被我借過錢的。”

但在最難的時候,她也沒有想過去尋找一個財力強勁的投資方或合作伙伴。“不恰當的合作方可能會讓你付出更大代價。”也從來沒有想過退而求其次,去做一個取悅市場的品牌。“大師系列每一件都要花費兩到三年幾萬個小時,要跟歐洲最厲害的工匠合力完成。往往是用最先進的材質、最堅硬的金屬去制造最柔軟的線條,很多鑲工、創意是超時代的,不被看懂是常態。”

當零售端同事沮喪反饋“客戶看了沒反應”時,Cindy Chao 拍手叫好。“因為藝術是超前的,所以他找不到任何已有的語言來形容。如果他們一看到說:‘哇,好漂亮!’那表示你是個很好的設計師。設計師只要找到符合市場需求的東西就會大賣,就是好設計師。但藝術家必須要跑在時代尖端,而且更加超前。”

度過了最初那段艱辛的、籍籍無名的日子后,CINDY CHAO 走上了一條快車道。

2009 年,她的作品首次被美國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列為永久典藏。2020 年,又一件作品被與盧浮宮齊名的法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收為館藏。那是品牌12 年前的一件作品,早已被藏家買走。幾番周折,Cindy Chao 和那位藏家的名字共同成為館中數百件作品里僅有的兩個華人名字。

CINDY CHAO 也漸漸成為巴黎古董雙年展、倫敦大師杰作展、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 TEFAF Maastricht) 等在國際上極具規格與門檻的業內盛事為數不多或唯一邀請的華人珠寶品牌。

在拍賣市場,從幾十萬到幾百萬美元,藏家們的熱情數次刷新紀錄,作品獲得越來越多名人、明星擁躉。

當年那個小女孩帶著最原始的熱情想要創造的圖景,比預想中更迅速地達成了。

某種意義上,Cindy Chao 實現了所有理想主義創業者、創作者的夢想。而對她來說:“我們正在進入成功的起點。我們仍然有太多的事情要做,過去幾個世紀,珠寶領域一直是個非常西方男性沙文主義的戰場,CINDY CHAO 是有很大潛力成為真正的世界級華人品牌。華人的,而不是西方的。”

趙心綺 | 雕塑自我 奔向極致

趙心綺

竭盡所能 全方位優化自己

Cindy Chao 是個有著超強自我管控能力的人,這樣的極致與精確幾乎是全方位的。

取得名聲與認可后,她對品牌的發展仍然非常冷靜、謹慎。越來越多財團找上門來,提議擴張規模、加快速度。

“人生never say never,but,”她對自己說,“我不會讓它成為遍地都是的商業化品牌。上海、北京、倫敦、巴黎、紐約……That's it。在世界級最重要的大都市都能看到CINDY CHAO 的Maison就可以了,而且必須要經過非常嚴謹的預約制度才能夠進來。”

品牌仍然保持著極少的產量,Black Label 大師系列全球1 年最多僅15 件,White Label 高級珠寶系列1 年也不超過200 件。“因為很多作品的制作困難度是非常復雜的,對工藝的要求非常高,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去量產。如果要成為世界級品牌,一定是靠質量而非數量。華人品牌一貫給人的印象是高度不夠,我就是要去打破這一點。”

因為產量少,反過來,CINDY CHAO 在客戶端也設足門檻。以上海“心邸”為例,這是CINDY CHAO 開在中國大陸的第一家珠寶藝術空間。首先以非常嚴謹的方式篩選藏家,之后銷售顧問會在客人進店前詳細了解對方資料,并針對性準備10 件作品,同時限制每個藏家每年至多收藏兩件。“通常品牌恨不得1 個客人買走20 件對不對?對我來說不是的,我希望我的20 件作品是被10 個、20 個不同藏家收的。我享受極致打造作品的過程,也享受最大程度與真正欣賞作品的藏家之間的互相擁有,而不只是去做銷售。”

與此同時,她刻意與顧客保持距離,因為“不想被市場干擾”,也很少像一般商業品牌那樣做活動。“對我而言,最優質的服務就是提供最極致的作品,而不是搞一些世俗眼中比較花哨的東西。”但在每年一度的高級藏家聚會中,她會親自上手布置。花藝、擺盤、口布、菜單這些細節統統親自過問,將巴黎人風雅的藝術審美搬到中國。并極為注重賓客之間的關聯性,為他們創造恰當的交流機會。有一向厭惡此類活動且對珠寶無感的藏家參加過后對太太說:“以后收藏CINDY CHAO,我全力支持。”

她以“魔鬼藏在細節中”為法寶,做減法,同時把留下來的優化到極致。那種專注度被身邊人稱為“Laser Focus”。“不是一般的Focus,是LaserFocus。”

比如不會在一天中規劃專門的碎片創作時間,而是集中處理,可能整整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完全失聯。“跟一切做切割,因為敏感度太高,別人一句話一個眼神都會影響創作。不聽、不看、做自己,在創作世界里做最偉大的巨人。”

Cindy 是每時每刻都在思考的人,大量腦力活動需要運動平衡。于是每星期4 ~ 5 次瑜伽,3 次網球,3 次力量訓練。還有很多時間在靈修、讀《圣經》。“創作者要好好保護自己的靈感。”不過即便是消遣性事務,她也竭盡所能追求極致。別人10 年才做到的瑜伽動作,她1 年就要達成,打個網球也追求百發百中……幾乎沒有時間是被浪費的,沒有無所事事,沒有含糊其辭。每個動作都正中靶心,鉚定目標后,以充分的思考和準備為前提,用精確的測算和堅定的執行力,最快速度抵達巔峰,然后換取游刃有余的自由。像個精準的儀器。

那些有可能會失控的呢?從源頭上掐滅。有段時間她想學鋼琴,即便可以很容易找到最好的老師,算算時間卻覺得無暇兼顧,干脆放棄。

確定了目標就不馬虎,用異于常人的努力去達成愿望。“像一匹賽跑中的黑馬”,眼睛是蒙起來的,看不到旁邊的世界在發生什么,年輕、結實、疾速——從30 歲到42 歲,每一天把24 小時當成36 小時來用,漫長歲月里,她的奮斗孤獨而緊湊。

24 歲成為單親媽媽,一邊是把兒子養好的決心,一邊是自我價值實現的熱望。只有把自己熱火朝天地投入到戰場中,最大限度挖掘才華,鍛造自身的一切能力,才有可能不被吞沒,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她說:“現在我是一匹雪白的、毛色柔順的白馬。”不再那么用力了,但可以優雅地成就更多。

法國人形容她是“A woman who has steelhands but always wearing velvet gloves”,這個女人有一雙鋼鐵般的手,但她永遠會戴上絲絨般的手套。“年輕的時候就是那雙鋼鐵手。”Cindy 說,“那時候不懂得要戴上絲絨手套。”

趙心綺 | 雕塑自我 奔向極致

趙心綺

全情擁抱 沉浸在當下的喜悅中

有10 年時間,Cindy Chao 連一次感冒都沒得過。兒子考進沃頓那年,也是品牌進了巴黎古董雙年展之后,她連續生病一整年。

“整個人松下來了。”42 歲以后,這個一路狂奔的“鋼鐵手”得以“較大范圍忠于自我”。不再需要參加不感興趣的場合,不需要應酬不那么欣賞的人群,越發不必在乎世俗觀點,因為作品已經證明了她的才能。“我知道很多年輕人是很抗拒那些的。30 多歲,我也曾經必須去參加一些場合認識一些人,現在回想好像根本不用去做那些。但也許正是那些,才累積了我的視野,才打開了世界的大門。正是因為那個過程,今天的我可以坐在這里很忠于自我地去做我擅長并且喜歡的事情。所以有些事就算荒唐也必須要去做,因為你正在經歷和創造未來的你。”

因為一直以來把每一天都用得淋漓盡致,當有人問起“最遺憾的是什么”,她沒有答案。

人也許無法馬上進入理想的生活方式,但仍然可以竭盡所能,在裝備自己的進程中獲得每一個處境下的最大收獲。

面前這個46 歲的女人會令人不由得想到一句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每一個懷抱青年志氣的人心中,應該都會有一個理想的自己。那個自己不畏強權,不被世俗規則牽引,忠于內心原則,以自己瞧得起的方式獲取了自己看得上的成就。

Cindy Chao 的珍貴之處正在于她踐行了這樣一條道路。她為當代年輕人展示了一種圖景,即一個人可以在葆有自我的同時,殺進主流社會。你可以有所成就,可以成為時間的朋友,可以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循序漸進,可以將所有力量匯集、上升、突破。

而對于這個時代追尋自我價值的女性來說,她也提供了一種借鑒:你不一定要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一個最疼惜你的愛人建立一個最圓滿的家庭。你可以將注意力放到全力以赴實現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生命價值上,而不是一定要去完成世俗意義上的圓滿、平衡。

但這條路是不容易的。光鮮的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苦楚?一個個走不下去的路口,要用多大的毅力才能抵住退而求其次的誘惑?要有多么強的毅力做自己的伙伴、陪自己堅持下去?又要擁有怎樣的運氣,才能成為一將功成萬骨枯里的那個“將”?

回到開頭的話題。46 歲的黃金級獨立女性,如此優異的Cindy Chao,更容易擁有愛情了嗎?“前陣子跟人分享,年輕時很努力想變成現在的我,在身心靈的一切維度上。我以為變成現在的我就可以擁有一切。但現在的我非常清楚,今天的一切反而是我的包袱。你的Package 不見得是加分的,反而是壓力,在兩性關系中。”

很多男性會非常尊重今天的Cindy,尊重是高級別的喜歡,但那是另一回事。敢于從伴侶這個角度靠近的人沒有那么多。這一代傳統男性還需要一點點時間來適應當代獨立女性。

“不過仍然可以享受當下。20 歲很好,30 ~ 40歲是女性生命中非常美妙非常重要的10 年。但你要問我最好的年紀,我發自內心覺得是現在。與客觀條件無關,當你能真正享受眼下生活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超越理性的快樂。”

“你認為當下的自己能夠保持心緒平和、沉浸于生命的喜悅嗎?”

“當然,非常。”

編輯:顧文瑾、張文冀 / 攝影:張文華 / 文字:月季 / 服裝:丁佳佳 / 化妝: 李昱緯Ian Lee / 發型:Archie / 攝影助理:張巖、王憶恒、張志誠 / 服裝助理:解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