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君
第一位分別從南坡和北坡登上珠峰的中國女性登山者,曾登頂六?洲的最?峰。
韓子君
8848米的女性注腳,我要活得夠漂亮
是扛過雪崩時與死亡的較量、不負使命為遇難隊友圓夢的勇敢女孩;也是在雪山之上穿搭時髦認真護膚的精致Girl,僅此一次的人生我想活得足夠漂亮。
雪崩后的兩次重返珠峰
2015年尼泊爾地震雪崩中,我滿臉是血地活了下來。但是 2016年,我選擇重返珠峰,原因很簡單——為過去兩年付出的上百萬積蓄、辭掉工作的決心,以及手術康復的煎熬,討一個答案。第一次登頂后,我以為圓夢了,可PTSD如影隨形:在6500米營地,雪崩的轟鳴、隊友遇難的畫面仍會在夢中將我驚醒。直到2017年第二次登頂,我才真正放下。
第一次是執念和心愿,第二次是給自己的和解禮物。當初在面對雪崩瞬間,腦中只有“活下去”三個字。母親那句“安全回來比登頂重要”我一直放在心里,面對死亡時,強烈的求生欲和對家人的責任讓我拼盡全力。后來重返雪山時,我脖子上那條藍色哈達,是替2015年遇難隊友圓夢的承諾——2016年我戴著它從西藏北坡登頂,同年10月我將它留在尼泊爾珠峰大本營的石碑上,象征跨越南北坡的聯結。
韓子君
女性的韌性
在大山之中女性有一些獨特的優勢,比如女性登山者的嬌小身材,在高海拔反而是氧氣消耗少的優勢;韌性與同理心,則讓團隊更緊密。如果讓我總結登山必備的三個性格底色,我的答案會是:“勇敢”是直面挑戰,不懼困難,戰勝高反嘔吐、月經期攀登的狼狽;“韌性”是能夠忍受高反、惡劣環境與身體極限;“理智”則是在關鍵時刻清醒決策,避免不可逆后果。我個性里的“理智”幫助我很多,2018年在德納利峰距離頂峰100米時,我們遭遇“白化天氣”,我果斷下撤——即使成功近在咫尺,也必須為安全做出決斷。
2019年,我與朋友創立“她無限”,帶都市女性登山募資,資助千名山區女孩讀書。初衷源于一次聚會——當朋友們困于婚姻與事業的迷茫時,我說:“去登山吧,山會給你答案。”三年間,30多位女性登頂三座雪山,籌得180萬元,資助云南、甘肅千余名女學生,提供高中獎學金。我覺得這件事情特別有意義,登山讓我們找回力量,也讓遠方女孩握住了未來的方向。
雪線上的“閃亮girl”
在大山里護膚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潔、保濕和防曬。我回到帳篷就會用濕紙巾把臉上的防曬霜卸掉。關于保濕我會在出發前將精華、面霜分裝好,每晚雷打不動地涂抹。另外防曬也很重要,除了紫外線,雪地的反射也很厲害,所以我通常是防曬霜疊加物理防曬雙保險。防曬霜早上出發前涂,每個小時補一次。物理防曬,我會把能蓋上的地方都蓋上,比如戴上太陽眼鏡、帽子,臉上加buff圍巾。
登山也要做“精致Girl”,這些別人嘴里的“無用之美”,對我而言卻是漂亮做自己的關鍵。我每次出發前必做美甲、種睫毛,沖鋒衣的顏色和帽子的顏色也會精心搭配。雖然山上條件艱苦,我曾經有過二十多天不能洗澡,但是沒關系!漂漂亮亮拍下照片的瞬間,足夠讓我的心情明亮起來。
七堇年
作家,已出版作品12部。登山及戶外運動愛好者,用三年時間,穿越橫斷山脈三萬里,并出版最新作品《橫斷浪途》。
七堇年
在大山與字句間跋涉
夏羌拉的暴雪中,我跪在雪地里喘息,指尖凍得發紫。下撤時,朝霞將冰川染成金紅色——原來寫作和登山一樣,是用肉身丈量未知,在遼闊中坦承自己的局限。
從精神出口到生命覺醒
“登山于我,不是逃離都市,而是精神的出口。”城市的單一性讓我警惕——上學、上班的重復軌跡,對作家而言是危險又局限的。我從少年時代開始的旅行和如今的戶外實踐,都是為了“走出自我的洞穴”,理解周遭的廣大,進而體認自身的渺小。世界不只是人間,城市也遠遠不是宇宙。城市的愜意和舒適,會讓我們產生某種自大的幻覺。而事實上,我們從來不能征服自然和高山,只是高山放過了我們而已。親力親為的攀登,接受風、雪、雨水的種種考驗,總在提醒我要敬畏那個更狂野和強大的自然世界。
同時我還有一重身份是作家,對我來說寫作和登山是共通的。“寫作是精神的徒步、轉山和攀登。”二者都需要用意志對抗漫長,用肉身丈量未知,不斷汲取養分,積累感受豐富自身,而且不能保證每一次都能登頂成功。
雪線上的理性與柔情
高原上,男性常因代謝快、耗氧多而更易高反。女性則展現出驚人的耐力——背夫隊伍中,女性的負重能力與男性旗鼓相當。另外女性登山者的細膩,是一種隱形的饋贈。女性更擅于冷靜決策、關照團隊,她們從不魯莽、冒進、一意孤行,這種謹慎和細心的特質,在高山戶外運動中非常重要。
七堇年
雪山的殘酷饋贈
我在夏羌拉雪山經歷了深及膝蓋的大雪、凌晨沖頂時的虛脫、冷到牙齒打顫的絕望……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不行了”。但是隊友沒有放下我,大家依然互相鼓勵,咬牙踩著大雪攀登。雖然沒有登頂,但下撤途中,我看到了最壯觀的朝霞,整個雪白的世界一片金紅,我為自己堅持到此而驕傲。
躺在沙發上喝可樂的人,永遠不懂這種活著的快感。有人問:“登山是徒勞的藝術,為何能對抗虛無?”答案藏在過程本身。攀登如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快樂源于“兌現目標”的旅途,而不是登頂的勛章。
如詩人韓東所說的:“剝離目的的人生,才是有所作為的過程?!钡巧阶屓藢W會刪除自己,當強風吹拂,你站在山頂,會意識到世界的廣大,你的短暫與局限仿佛隨時可以被這個世界刪除,由此你會清晰地分辦出什么才是值得放在心上的。
硬核裝備與溫柔護膚
救命單品:一件硬殼沖鋒衣,輕便、防水、抗風——它是我與極端天氣談判的底牌。
雪山護膚:防風比補水更重要;物理防御——帽子、墨鏡、防塵面罩全副武裝;保濕急救會用潤膚乳每小時補涂,潤唇膏必須隨身攜帶;呼吸保護會用Buff面罩鎖住口鼻濕氣,對抗黏膜干裂。
黃春燕
中國登山運動健將,貴州省登山運動協會副主席、登山隊長,曾完成世界最?峰珠穆朗瑪峰登頂,成為貴州史上首位登頂珠峰的女性。
黃春燕
雪山的盡頭是故鄉
珠峰頂上,風雪掠過臉頰,我仿佛回到甕安的竹林,聽見童年的溪水聲。才明白所有山峰的盡頭,都通向記憶深處那座大山深處的故鄉。
家鄉的饋贈與雪山的召喚
貴州的山,群峰巍峨;貴州的水,逶迤磅礴。我生于甕安山間,大山總讓我感覺自由和快樂。
20歲那年初見雪山,那種壯美讓我震撼——那一刻,我發誓要站上世界之巔。
雪山,刷新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每一步都是向死而生。第一次登頂雪山時,我獨自面對并戰勝了寒冷與絕望。后來在一次凌晨沖頂的星夜,我對著一個“沉默的隊友”聊了很多卻沒有回應,走近才發現是長眠于此的前輩。對他鞠躬的瞬間,我讀懂了山的殘酷與慈悲。
信仰的重量
珠峰是我人生的一個夢想,甚至是信仰。登頂珠峰是我用十年青春換來的——當我最終站在珠峰之巔,我從內心深處感知了一種平衡。在如此純凈之處,只有毫無雜念的人,一個超越身體、超越自我意識,一個純粹的人,才能最終完成史無前例的登頂。
缺氧、過敏、崩潰……攀登珠峰途中,我學會與絕望共處:躺平一會兒再起身;“殺不死我的,必讓我更強。”登山就是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奮不顧身的攀登。
黃春燕
女性攀登是另一種溫柔哲學
“大自然對男女一視同仁?!迸栽谂实沁^程中,最大的弱勢也是優勢。女性耐力強、勝負欲低,恰好是自我管理的優勢,因為攀登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內心進行較量。在我看來,女性的溫柔不是軟弱,而是另一種生存智慧。
有時候女性的“不畏懼示弱”也是一種智慧,比如我很害怕死亡。也正因為害怕,所以敬畏、珍惜、尊重。我會在每一次出發前,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到極致,然后以不變應萬變。于我而言,登頂不是終點,安全歸來才是勝利,成功就是幸福地過好當前的每一天。
它們陪我一路登頂
我最依賴的三件套是:厚羽絨服、沖鋒褲和登山鞋。每次出行前,我會按照每一次出行的裝備清單,一件一件檢查、裝包。每一座雪山由于海拔和緯度的不同,對裝備的需求也不一樣。一般來說,打包的時候防水是關鍵。
在高寒環境中,護膚是一場與極端天氣的拉鋸戰,但并不代表挑戰山巔和保護皮膚是不可兼得的。清潔是護膚的基石,我每天會用溫水清潔皮膚,做好補水養護。
日出前的必修課是“三層防護”:基礎保濕打底,高倍隔離防曬封層,然后再盡可能地做一些物理防曬。例如防曬帽子、面罩和頭巾等。到夜晚的時候再次徹底清潔皮膚,有條件的時候會敷一下曬后修復面膜。
徐卓媛
國家?級登?運動員,中國最年輕的女性珠峰登頂者,16歲登頂珠穆朗瑪峰,是當時從南坡登頂珠峰年齡最?的中國攀登者。
徐卓媛
青春野心,12歲開啟的雪山夢
四姑娘山大峰的雪坡上,12歲的我在父親的陪伴下第一次登頂,心跳聲和風聲交織。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登山是一種自由,源自雪山對渺小生命的溫柔接納。
從父親肩頭到雪山之巔
我的登山啟蒙源自我父親——登頂珠峰的湖南第一人。我的名字“卓”取自我剛出生時他攀登的卓奧友峰。我1歲時,父親登頂珠峰;我4歲那年,他帶著我自駕青藏線抵達珠峰大本營。雖因天氣未能一睹珠峰真容,但一顆小小的種子已悄然埋下。小學畢業時,我再次跟隨父親自駕川藏線,四姑娘山的雪峰迎面撞入眼簾。12歲的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正式攀登便成功登頂5025米的四姑娘山大峰。首攀四姑娘山大峰是我和父親唯一共同登頂的雪山。
那一次的經歷,讓我真正感受到了“登山是一種自由”,那個起點之后,我一次次經歷了暴風雪后的日出、遠離手機的純粹、與自然對話的自由——讓我從此徹底愛上了登山的世界。
敬畏與野心同在
我小小的野心是在19歲前完成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極徒步(也就是所謂的7+2),這是我現在的夢想。我還有一個計劃,想在大學攻讀運動醫學或體育專業,因為我父親和許多運動員飽受傷痛困擾,我想用專業知識幫助更多人。我覺得登山不是征服,而是被山峰接納,登山讓我學會了敬畏自然、珍借生命。我真心建議大家在面對迷茫時,可以勇敢地去探索和嘗試,但也提醒自己保持敬畏之心。
另外對我來說還有一座觀念的大山要“攀登”:不斷挑戰傳統觀念,打破性別限制,證明女性在登山領域同樣出色。女性攀登者的年輕化趨勢讓我興奮,性別和年齡抵不過熱愛。潘多前輩從北坡登頂珠峰,我們這一代也會延續這種精神,用活力打破更多界限。
徐卓媛
細膩與堅韌之美
觀察力是女性在雪線上的“她優勢”。女性更擅長捕捉細節,細膩的觀察力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察覺危險并且跟團隊協作,這些能力在高海拔攀登中確實會帶來一定的優勢。生理期是女性攀登者獨有的難題,它更像一場與自然的談判。面對高海拔生理期風險,每個女性攀登者有自己的策略:比如提前攜帶保暖品與高熱量補給,保持好心態??登山教會我敬畏規律,也教會我如何與身體談判。
雪山之上的時尚
在登山的極端環境下,肌膚可能會面臨干燥、凍傷、紫外線輻射等挑戰。作為紫外線過敏者,我的護膚比較硬核:防曬霜+防風面罩+保濕霜是基礎,再配合面部肌貼。
另外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時尚與功能兼備的裝備清單——伯希和北極星沖鋒衣:輕量化設計兼顧防風防水;雪鏡與防曬裝備:抵御強紫外線的同時保持造型感;專業登山鞋:平衡抓地力與輕便性。輕量化不等于犧牲安全,我想強調在極端天氣中優先防護性,溫和環境下追求靈活性——這正是我的裝備策略。
何靜
國家登山運動健將,中國首位無氧登頂全球14座8000米級山峰的攀登者,也是首位不借助輔助氧氣等珠峰的中國女性。
何靜
無氧登頂,我與珠峰共享呼吸
登頂前,珠峰曾無數次出現在我的夢里。在付出了遠超常人的努力后,我終于無氧登頂珠峰,無限貼近山的呼吸,那一刻真實又夢幻??
無氧攀登是從偶然到必然的信仰
無氧攀登是指攀登開始一直到登頂全程不使用輔助氧氣設備。對我來說“無氧攀登”,始于2016年有氧攀登卓奧友峰的經歷。那次我只用了一瓶氧氣(常規需兩瓶),隨后關注到全球首位無氧登珠峰的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納,他的事跡讓我決心嘗試更高挑戰。2017年無氧登頂馬納斯魯峰后,珠峰便成為終極目標。為此,我進行了長達數年的系統訓練,每周3次負重20公斤爬30-50層樓梯,每次5-6趟。當體能、經驗和時機都成熟了,無氧登頂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無氧攀登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背負3.5公斤的氧氣瓶,沖頂時只用把食物、水和登頂旗幟塞進衣服內。輕裝上陣,換來的是對體能更極致的考驗,但也讓我更貼近山的呼吸。
登頂時刻與險境抉擇
登頂珠峰那一刻真實又夢幻。珠峰頂在那之前曾無數次出現在我夢里,但真正坐在峰頂時,我的意識告訴我必須快速完成要做的事情后趕緊下山才是最安全的動作。于是我盡快完成錄制《歌唱祖國》、拍照留念,并在半小時內安全下撤。2019年我跟隨一支國際登山隊攀登洛子峰南壁時,因操作失誤丟失下降器。我原以為隊友會協助,卻發現無人伸出援手。最后我靠著意大利半口繩結獨自下降,耗時三小時回到C1營地。這讓我感恩洛子峰眷顧了我,讓我能保存生命繼續我的攀登愛好,也讓我好好上了一課,唯有自己才是最后的依靠。
何靜
學會與自己的極限和解
許多人問女性無氧攀登是不是有優勢?我的答案是:在8000米以上的極端環境下,并不存在任何性別優勢。無論男女,無氧攀登者都必須比有氧攀登者付出更多準備與代價。
直面死亡是攀登者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死亡是自然規律,但正因如此,我更想在有生之年做熱愛的事情。比如走進校園分享如何面對挫折、建立勇氣。至于死亡什么時候來或者出現,我都不會后悔也不會影響到我去實現我的夢想。當然我們也常常會拷問自己的極限,但是在我看來所謂人類極限,不過是完成某事后旁人的定義。環境限制是不可控的(比如天氣),但個人極限卻能在時間里突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極限和解——我不會太在意別人怎么看,我只希望我能和我的個人極限能更好地相處。
高海拔護膚指南
在極端缺氧環境下,護膚近乎奢侈。我的秘訣是“物理防御+佛系修復”:面罩、墨鏡嚴防死守紫外線,另外高倍防曬霜非常關鍵。下山后,皮膚常需20天到一個月恢復,曬傷、脫皮是常態。但我從不焦慮,適當使用修復類產品,該吃吃該睡睡——畢竟,能活著下山已是雪山最大的饋贈。
攝影:王天堯 / 編輯:龔小格 / 文:Monica / 造型:雨析 / 化妝:李欣轅 / 發型:Nate Peng / 選角:JIA.Studio(JIA.S) / 統籌:陳靖亞 / 攝影助理:小白、小森、小石 / 造型統籌:Novi / 造型助理:Bimbi、茵茵 / 化妝助理:MoMo、九九 / 發型助理: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