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堅在搬遷前位于灣仔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
在70歲之后,他輕輕轉身,進入另一扇門,在這里,陳幼堅丟掉所有過往束縛他的規則,進入到前所未有放松、無包袱的藝術創作狀態。在他看來,有別于設計的是,藝術是開放的、瘋狂的。現在這個階段,陳幼堅想要瘋狂,想要極致的藝術表達。
以搬遷翻開新的篇章
2024年8月底,陳幼堅的工作室搬遷了,之前的工作室從大片的玻璃窗望出去,是維多利亞港的景色,搬家前,他邊回憶邊總結:“22年后終于離開了這迷人的維多利亞港景色······還記得2002年10月張國榮來主持開幕典禮,他和我并肩坐在我的房間里,見證中國香港的美。”
通過一條無形的網絡之線進行連線時,陳幼堅已經坐在了新工作室整潔的桌面前,背景是他的書架,書架上放著他的書籍和收藏之物。他笑著跟我們介紹自己剛剛搬來一個月,還有太多東西需要收拾、安置。“打包的東西足足有1000多箱,現在才弄了三分之一不到。”但在那個可視屏幕之內,一切已經井然有序。
陳幼堅的新工作室場景
搬家前后的日子,陳幼堅的個人社交平臺更新了多條和之前工作室有關的影像,他來來回回在之前工作室的窗邊徘徊,不知憶起了多少往事。在之前的工作室,陳幼堅完成了自己人生很多的經典時刻,包括眾多經典設計就誕生于此,例如膾炙人口的可口可樂中文商標、2008年北京奧運會海報,還有國家大劇院、中國香港國際機場的logo等。他以源源不斷的靈感,將自己的設計烙印到人們的吃穿用行、文化娛樂的各個層面。也是在這間工作室,他斬獲無數重要的設計獎項,度過人生趨于無限成熟的歲月,將自己的“東情西韻”設計哲學修煉到大成境界。
可口可樂中文商標設計
3年前,陳幼堅重拾爬山的樂趣,這是他17歲時最喜歡做的事。現在,陳幼堅再度回歸自然,重新爬山,并開始畫山。其實畫山也是畫17歲時的自己,系列畫的名稱干脆就叫《WHEN I WAS 17》,年少時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因為城市與土地之間的小路,也因為藝術創作,再次產生聯結,一山更比一山高,他在畫里找到了70多年之后,還可以繼續攀登的人生高峰。
在藝術創作里,陳幼堅重新感受到一種癡狂,他常常躲進自己的工作室,畫到不知時間。“我干了廣告設計幾十年,在做廣告的時候,有好多規范,市場、社會受眾······這些都會限制你創意的中心點。我常常告訴自己不要在規范里面,要打開自己才能做出不一樣的創意,但是整個幾十年,這些規范都在我周圍控制我。”
轉折點發生在一次展覽之后,2023年,他在富藝斯(Phillips)位于西九龍文化區的亞洲總部舉辦收藏個展“陳幼堅藝術收藏及創作之旅”。這場展覽將他的800件藏品,連同他的記憶宮殿一起免費展示給大眾。“當這個展覽出現的時候,我就突然想做一點我想做的事,例如畫畫,但我之前沒想到我會畫畫。”畫畫、做藝術給了陳幼堅完全不同的感受:“藝術就是比較任性,可以完全是個人的想法。不是因為有受眾才做,所有的創作都來自一個藝術家的內心世界,我覺得是一種瘋狂。”陳幼堅想要抓住這種任性,從設計走在藝術,他感到好像走到兩個極端,從規范到開放。前所未有的放松,好像沒有包袱,不用負責,而過往的人生,他要為自己的創意和受眾的感受負責。
在富藝斯亞洲總部舉辦的個人展覽 “陳幼堅藝術收藏及創作之旅”
現實情況和心境都走到了一個必須翻開新的一頁的節點,陳幼堅決定搬家,以便更集中地進行藝術創作。這當中自然有他的不舍,但如同畫畫,他大筆一揮,在簡單的白紙上畫出新的篇章,帶來新的意象,這也是他的畫最常呈現的面貌。這一兩年陳幼堅出現在一些訪談照片里時,畫面的一邊常常是他黑白兩色的一幅畫,一邊是陳幼堅著黑衣白襯衫,站在畫旁,或笑或沉思,有時脖頸間多出一條黑色圍巾。黑白兩色勾勒出一個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豐盈世界,禪意十足。
正在創作的陳幼堅
用收藏作為靈魂的營養劑
不久前,陳幼堅去沈陽做了一場演講,演講主題關于美學文化交流。近些年,他出席多次類似的演講活動,他有意識地將自己走過的路分享給年輕一輩,這也構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在其間收獲不一樣的感悟,像他不斷重申的:“不管是做設計還是藝術創作,都需要不斷體會生活才能在創作的過程中慢慢滲透出來。”
去沈陽時,他從跳蚤市場買了幾個核桃,紋理蜿蜒曲折,極具觀賞性,他興沖沖地分享到社交平臺。今年更早些時候,他受邀去北京,順便逛到久違的潘家園,相中一件龍袍,當時來不及買,回去后他立刻托朋友幫忙買回來。這是幾十年來的常態,每次去一個地方,他基本都有不同的收獲,有來自物的,有尋物過程中見識到的,他覺得都算“大開眼界”,幾十年的累積,他的眼界之寬闊可以想見。他從不講究收藏的脈絡,在他看來,這是錯事一件。“因為收藏是一個隨心而為的狀態。”旅行中、出差時,古董店、拍賣行,只要肯留心,處處都有好物,但人們大概太過忽略美的事物了。可他有這樣一種天賦,心靈眼快,特別懂得一件事物的美。“一個亂七八糟的地攤上,我能馬上找到那個美的事物。”
迄今為止,他的收藏品已經超過幾千件,從雕塑、油畫,到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明信片、小東西,甚至小時候爸爸送給自己的機車玩具、17歲拍拖時和當時女友看電影的票根、女兒手繪的賀卡,都被他好好收藏著。
“收藏這件事,里面裝載了很多不同維生素,它是我靈魂的一個起步點。”這么多年,收藏已經是靈魂必需的營養,“像毒藥,”他形容,“愛上就沒有辦法停下來。”世間有太多物流經他的手,有的經由他面向萬千大眾,有的永遠被他珍藏。“物質是一個維生素,營養質。它們刺激我這個腦袋去看東西,因為不管是它的造型、顏色,還是蘊含的故事,都會催著我去想更大的空間。”
但連他自己都覺得奇怪,辦公室很大的臺面反倒全是純白,他喜歡在白紙上做事。他吸收不同顏色、不同形式、不同年代、不同故事的維生素,到最后歸于純白。“看到空白,我就想靈感要怎么出現。”
人人聊收藏都與價值、商業、金錢脫離不了關系,但他的收藏包羅萬象,其實又是極其質樸簡單的,不做世俗價值的區分,只看是否“美”,是否對胃口、是否能為靈魂提供營養質。有時真像沈復《童趣》里寫的:“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渺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他的這份童趣,始于童稚之時,延續至今,一物一物地查其紋理,但樂趣常常在物之外。
陳幼堅的新工作室場景
創作無止境
陳幼堅仍在不斷往前跑,還遠沒有到總結的時候。路行至此,陳幼堅愈發確信文化沉淀的重要性。他從不吝惜分享自己創作靈感的來源:“我的做法很簡單,通常我是從文化里面找出來的,因為我覺得所有有底蘊的社會文化都不會過時。”
但他不想要將文化束之高閣,孤芳自賞,而是做到中西融貫、雅俗共賞。“如果經過我的包裝手段可以呈現出雅俗共賞的狀態,同時比較接地氣,這種帶有文化性的接地氣就會力度很大。”最重要的是,這些年他雖堅持傳統文化,但從不固守,仍抱持著開放姿態。譬如在很多人還在討論AI會怎么影響藝術的走向時,他已經通過嘗試,用AI做了蘇州園林概念水墨畫,為M+博物館頂層新開的中餐廳CVIEW“華”做設計。
陳幼堅聯手atelier E 為M+博物館頂層新開的中餐廳CVIEW“華”做的設計
五十多年間,常常有人跑去問他要怎么做一個好的設計師,道理很簡單,很少有人真正像他一樣去做到,去感受。他談到,不管是做設計還是藝術,都不要過于期待回報,“一定要放手付出,不停付出,然后這個回報有一天就會來你身邊了。因為有一句話:give before you take(先給后拿)”。
這幾年,他系統性地整理和分享自己的收藏,2024年由意大利出版社RIZZOLI出版的《Alan Chan: Collecting Inspiration for Design》里,包含了 1000多件他的收藏品和創作作品,包括平面設計、室內設計、攝影、數字藝術等等。
由意大利出版社RIZZOLI出版的《Alan Chan: Collecting Inspiration for Design》
“我覺得上天安排我出生在這個時段一定有一個任務交給我,就是將我學到的、我的經歷留給下一代。只有經過出版和做展覽才可以完成這個任務,我也一直想將我的收藏品做一個展示,就有了做書的意圖。”這不容易,從確立概念到攝影,再到做排版諸多事宜,跨了兩年時間。之后又由書本延伸出他迄今為止最大的展覽,他也開始從書本里挖掘主題去各地做演講,目前,關于這一切的幕后紀錄片還在拍攝制作中。“以后會有一個 Alan 的電影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在他看來,這件事的意義不只在于留下了自己多年的痕跡,更在于他用一種創意的語言,體現了自己怎么走來的過程。“體現一個中國香港人,怎么從一個中學生跑到國際舞臺上,我覺得這個過程很重要。”
他心中還懷著一個更大的目標:“最終的目標就是,我希望有一天可以開一個陳幼堅的設計美術館,由我的品牌出去講故事,因為我從全世界各地找回來的東西,本來的落章就應該是一個故事。”
那讓我們把這個故事往回追溯一點,回溯到1975年,年輕的25歲的設計師在中國香港設計界重要的頒獎典禮HKDA上,獲得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領獎時刻。頒獎之夜,他憑一己之力拿下七個獎項:一金一銀五銅,聚光燈全打在他的身上,一時意氣風發,風光無兩。“年輕人都會那個樣子(激動和興奮),我也避不開的(笑),當時都興奮到不想回家。”
1975年,陳幼堅獲獎時的留影紀念
也正是那個晚上,陳幼堅遇到嘉賓之一的Sandra女士,他們在晚會上有過簡短交流,頒獎在九龍燈光行舉行,喧囂結束之后他在燈光行下面的街邊等出租車,發現Sandra也剛好在旁邊等車。“當天晚上是我送她回家的,我記得。”Sandra就是后來陳幼堅的太太,之后他們兩人合開的廣告公司,背后的運作管理一直都是太太一手打點,陳幼堅曾說,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就是自己的太太。后來公司愈做愈大,陳幼堅還曾為張國榮、梅艷芳、林子祥、張學友等歌手設計經典的唱片封面及演唱會宣傳,他們共同參與到中國香港流行樂發展的黃金時代。那個街邊等車的夜晚,是后來很多故事的開始。
20世紀70年代,陳幼堅與太太的合影
當然現在時間還早,陳幼堅還不想總結人生,故事仍要回到文章開頭,陳幼堅將要開啟自己的藝術生涯。他說自己每五到十年就要突破一件新的事,新的十年正在展開,他要在藝術的新世界繼續瘋狂創作、極致表達。
出品人:邢麗 / 監制:周櫻 / 內容策劃:孫潔 / 撰文:水杉 / 圖片來源:由陳幼堅設計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