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字幕走完,場光亮起,電影《狗神》在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驚喜”放映結束的一瞬,64歲的導演呂克·貝松已然站起身來面向為他響起熱烈掌聲的近千名觀眾,他用右手拍擊著左肩,雙手合十,不斷向觀眾飛吻,點頭致意,表達著自己的感謝。當賈樟柯導演在歡呼聲中邀請他上臺時,這短短的幾步路,他已然是有些抑制不住心里的感動,不得不轉過身去用手擦拭了眼角的淚水,平復一下心情后才開始了交流。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從《碧海藍天》到《這個殺手不太冷》再到《第五元素》《天使A》,呂克·貝松早早就習慣了自己的作品面向全世界各個年齡段的觀眾,他不太會預設觀看者的感受,無論是一位多特蒙德14歲的在校學生,或是一位俄羅斯55歲的母親,抑或是一位來到平遙電影展的25歲影迷,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一定會折射出不同的觀感,他只想好好講自己想說的故事,提供一個讓觀眾能沉浸其中的作品,就像他之前透露過的——“我只剩下幾部電影要拍了,20年后唯一能留存下來的還是電影。”

呂克·貝松很高興的是《狗神》當晚放映坐在第一排和大家一起看時,他形容僅靠自己的背部就能感受到觀眾們的呼吸,以及那種打開自己感受電影的狀態,不用回頭看,他已明白臺下的中國觀眾們都看懂了他的這部電影。他強調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一個信念:“作為導演,你要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讓觀眾們喜歡你的作品,但你也必須對他們保持謙遜。”

除了在社交網絡上夸贊狗狗們的精彩演繹,還有一些看過《狗神》的中國觀眾非常好奇呂克·貝松對于超級英雄電影和漫改電影的態度,他本人倒是對這些作品不太感冒,平時這類片子看得不多。不管是1990年的《尼基塔》還是2019年的《安娜》,在橫跨30年的電影創作歷程中,在動作類型上的探索對他來講已經是一個駕輕就熟并且不斷創新的事情,倒是提起片場的六七十只狗狗寶貝時,他露出了難以掩飾的可愛笑容。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拍電影的創作者們都會說“小孩子和小動物最難拍”,其實某種程度上小孩子和小動物是同一種難以在片場聽從指令、服從調度的生物,呂克·貝松說到自己是怎樣和這些狗狗相處,并且最終“搞定”它們的方法,可謂如數家珍。

養過狗狗的鏟屎官們肯定知道,狗狗們的精力實在是太過旺盛,尤其是大型犬每天其實需要一定的活動量。而電影《狗神》從籌備階段狗狗們進組開始,每天早上的七點到七點半,呂克·貝松就會和其他工作人員,帶著大群狗狗演員去公園跑動,先消耗一些能量以確保它們可以在工作和真正開拍時不要太過興奮。

跟狗狗們嬉戲,做互動,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它們靜靜地趴在旁邊聽,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呂克·貝松馬上就敏感地捕捉到了狗狗們互相之間的關系,他打比方說,就跟人類大家族吃那種長桌晚餐一樣,作為大管家必須清楚地知道把誰和誰放在一起比較好,好朋友是不是應該安排在一塊,哪兩個暴躁的小家伙分配得遠一點不會吵架。狗狗們也完全一樣,你需要去感受它們之間的互動。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電影除了塑造人物,在塑造這些不同性格特征的狗狗時,呂克·貝松沒有依靠視效和特效,而是找到了一位優秀的英國狗狗化妝師來配合,他表示自己當時也是大開眼界,百來只狗狗配備了20多位訓犬師和20多個梳妝臺,現場的陣仗非常震撼,僅憑各種洗發水和化妝工具就可以為它們賦予特別的外觀,這本身也是一種“魔法”。

《狗神》首映后,眾多中國電影人也都在現場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寧浩導演形容這是一部“暗色的童話”,而李玉導演同是作為養狗人也表示自己在看片的時候幾度流淚,她相信人與狗的這種交流是可以實現的,演員黃軒更是欽佩能精妙地調度幾十只狗狗一起真的非常厲害——現在呂克·貝松回想片場和狗狗們一起工作的困難和混亂程度,一點也不亞于1988年《碧海藍天》各種海面與水上拍攝,但也是源于他真的很愛這些狗狗,并且在其中找到了和它們融洽相處的方法,完成了這個聽起來就很瘋狂的拍攝任務。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另外一個讓呂克·貝松感到驕傲的事情就是他找到了適合《狗神》角色的演員——卡賴伯·蘭德里·瓊斯。影片《狗神》講述了一個被生活折磨得遍體鱗傷的孩子,通過對狗的愛找到自我的故事。但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演繹難度不亞于任何影史留名的電影人物。

出道多年的瓊斯在2021年第74屆戛納電影節憑借《內特拉姆》中的精湛演技力擒主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呂克·貝松在籌備期找到他約了三頓午餐,一開始他沒有選擇聊太多關于《狗神》的內容,而是談談生活中的一些細節。

“我只想知道他是否足夠敏感。”呂克·貝松擅長挑選演員,或者說他天生有這樣的識人眼光——無論是自己的電影老搭檔讓·雷諾,還是當年他從6000多張照片中選出了11歲的娜塔莉·波特曼參演《這個殺手不太冷》。

他可以通過聊天感受到演員是不是有一個謙虛、開放的狀態,這個行業有太多自命不凡的演員拒絕關閉了與外界溝通的通道。而在真正給到瓊斯劇本以后,瓊斯也給出了鄭重的回應——需要六個月的時間來準備進入這個獨特的角色。

“他做到了,他給這個角色帶來了真正的生命體驗,并且做到了精湛的平衡。”呂克·貝松毫不吝嗇這些溢美之詞,“這個故事來源于真實的新聞報道,在我看來,它的內核是和痛苦,和人們在生命中承受的疼痛有關的,我希望這個角色可以讓觀眾們在觀看電影時代入自己的感受,瓊斯擁有那種讓人放下戒心的真誠,沒有這樣出色的演員,就不可能拍成這部電影。”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呂克·貝松和中國電影的淵源可以說非常深,2000年第53屆戛納電影節,他擔任評審團主席時為姜文導演頒發評審團大獎,2006年受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邀請擔任評委,而且還和姜文導演對話,也是當年的一段影史佳話。呂克·貝松表示自己在這20多年的時間里面看過中國的很多好電影,不只是賈樟柯、寧浩導演。但是呂克·貝松在電影節評審工作以外,其實更多時候就是一個普通的電影愛好者,他會去看那些有趣的電影,不管是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

這一次來到中國,呂克·貝松也回答了全球影視創作者當下都在面臨的問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編劇,以及對整個創作的沖擊。他坦言近五十年來,人類逐漸在各行各業被機器所取代,但實際上人工智能是消化已有的東西去搞創作,AI頂多能夠創作續集《狗神2》,這可能比較容易,但它永遠不可能創造出來《狗神》。

AI可能對我們很有幫助,但是無法取代獨一無二的人類創作靈感。呂克·貝松說自己的母親來自布列塔尼,如果你去到那個地方,街頭巷尾,到處都能夠買到當地的一種特色小吃,一種很脆的小餅,但誰家做出來也不是他母親手工做出來的那個味道。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在平遙影展大師班和賈樟柯導演、寧浩導演對話的現場,賈導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請求呂克·貝松解答了一個困擾在他心中很久的問題——早年國內的文章有寫《最后決戰》只花了三法郎就拍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這到底是誤傳還是真事?呂克·貝松也是馬上就笑了,這部長片他是靠在片場撿別人拍剩的膠片,東拼西湊了大概1200歐才拍完的首部長片。

至于自己的短片,他也是拿出了壓箱底的回憶出來分享,自己17歲的時候花了六個月拍了第一部12分鐘的短片,邀請朋友們來看內部放映,結果被朋友糗道“以后如果沒什么要說的就別拍電影了”,他委屈地回到母親身邊哭了幾個小時,最后在花園里給片子澆上油給燒了,當時還心里暗想這團垃圾可千萬不要給別人看到。

他很后悔自己當時的這個舉動,現在如果回看那部處女作一定是會很有意思的。“年輕的創作者們,即使你一開始的作品不完美,也沒關系,堅持下去,要聽別人的意見,更要對自己誠實,你一定會慢慢進步的。”

呂克·貝松感嘆,現在的新一代電影人真是幸運,用一部手機就能完成4K的拍攝,家里有一臺電腦就能把整個后期都做完,發行工作則可以直接對接流媒體平臺。他多希望自己現在還是17歲最早開始拍第一部短片的時候,他一定珍惜時間從早拍到晚。

 呂克·貝松:不要丟掉年輕的感知力

呂克·貝松

最后呂克·貝松談到自己現在的工作狀態,依然是快樂的笑容掛在臉上:“得和年輕的電影人們混在一起!這太重要了!”

《的士速遞》《暴力街區》《颶風營救》這些對于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各種電影作品,呂克·貝松要么是作為編劇,要么是作為監制、制片,呂克·貝松一直在和年輕導演合作,用自己的經驗幫助他們渡過那些難關。

呂克·貝松說,這種幫助是雙向的,自己有非常多的收獲,年輕人的視野和關注點,還有他們的脆弱、敏感和對當下社會節奏的把握,能給到他很多全新的東西,作為導演也一定要時刻保持自己的這種年輕的體驗,不要丟了那份感知。

此刻,呂克·貝松拿起手機,他說第一時間把《狗神》現場所感受到的快樂和感動分享給了自己的女兒,她剛剛回了消息。

攝影:陳漫 / 監制:葛海晨 / 編輯:Timmy / 采訪 & 撰文:陳瀟然 / 統籌:陳柳凝 / 妝發:竇凱 / 形象:Fred蘇 / 統籌助理:王路 / 服裝助理: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