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郭廖輝的建筑故事是一段與歐洲建筑深刻對話的歷程。他如同一位建筑偵探,用腳步丈量歷史的裂痕與新生的光芒。郭廖輝從歐洲建筑的廣袤土壤中汲取養分,回國后致力于“新舊共生”的設計理念,他始終在探索建筑與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的深刻聯系。他還通過策展、教學等方式,推動建筑行業的交流與思考。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其依托建筑實踐與研究,找到建筑長久屹立的故事和意義。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郭廖輝

求學期間,郭廖輝進入彼得·卒姆托等知名事務所,在瑞士和意大利旅居期間深度參與多個重要項目。慢慢地,他的設計思維與方法獲得了顯著的提升,他學會了如何與大尺度的地景相結合,精致處理建筑細節,還從歷史與文化的深度中理解建筑形成的深層原因。他對建筑的理解超越了表面形式,而是通過空間、歷史和社會脈絡的交織,回應著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的獨特需求。他相信建筑不只是物理空間的堆砌,更是與歷史、文化、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的產物。

回國之后,除了建筑實踐,他還花了不少時間做研究、策展和教學。他創立了拾柴學社,希望能把從歐洲積累的知識與經驗和國內語境連起來,分享一些思考,也聽聽別人的看法。他對建筑的興趣已不僅僅關乎設計本身,更想知道建筑如何影響人、如何被人影響、以及如何在變化的時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火塔三部曲

攝影:王子千、薛羽卉、吳婷婷

在教學上,郭廖輝不太喜歡強調建筑設計中的美學和技術,而是更在意學生怎么去理解建筑、怎么去觀察世界、怎么在文化背景中深刻扎根。他認為,建筑設計不只是好看或者實用的問題,而是要去回應環境、歷史、社會的各種挑戰,倡導透過當代建筑的視野去回應和轉譯傳統,讓新與舊在建筑中和諧并存。但他自己也知道,這些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所以更希望學生們帶著疑問去思考,而不是急著找結論。

郭廖輝還熱衷于策劃展覽和活動,創造更多互動的平臺,讓建筑師之間、觀眾之間產生更深層次的對話和互動,推動建筑設計理念的不斷發展。在傳統與當代、歷史與未來的碰撞與融合之間,郭廖輝不斷觸摸著建筑的前世今生,試圖用建筑實踐與研究,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建筑長久屹立的故事和意義。

Q&A:

你曾在彼得·卒姆托等國際知名建筑事務所工作,這些經歷對你的設計產生了哪些影響? 

郭廖輝:歐洲擁有非常豐厚的建筑土壤,我在國內學習的時候,對歐洲存在一種想象。在歐洲浸潤的時間越長,我也有愿望將歐洲更多元的面貌呈現。在大量的同僚的努力下,這種想象空間逐漸可以觸摸。建筑師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時間維度中吸收這片土壤所蘊含的養分。

我有幸參與了一些頂尖歐洲事務所的工作,這些事務所為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除了實踐理念、設計方法以外,這些建筑師對社會和文化的態度更讓我受啟發。此外,小型事務所經歷使我對自己的事務所的發展路徑有了新的想象,影響了我回國后在實踐方式上的選擇和探索。 

你在歐洲學習和工作的10年中,是否發現歐洲建筑行業發展的一些趨勢? 

郭廖輝:歐洲的建筑實踐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許多建筑學科的重要變革都源自歐洲。如今的建筑環境更加多元化,亞洲、非洲、南美的建筑師們都創造了輝煌的建筑作品,這些多元化的建筑逐漸融入全球的建筑語境之中。今天,歐洲建筑界仍在不斷探索新話題,以激發行業和學科的進步。這種面對環境變化的活力是一個建筑行業環境甚至每一位建筑師需要保持的。

我對在歷史中尋找啟發保持著濃厚興趣。時代精神、設計策略、類型變化、技術探索,當下和歷史中都同樣具備創造力。例如我很感興趣的二戰后歐洲建筑,在新建筑精神產生的過程中,建筑師們需要應對時代帶來的各種刺激,提出相應的策略和設計理念。這不僅包括對建筑類型和技術的創新,還涉及與當時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回響。

盡管整個建筑行業在不斷變化,但建筑師面對具體時代和土地環境時,所要具備的智慧與洞察力始終如一。有智慧的東西能跨越時間和地域。 

你如何理解彼得·卒姆托的設計理念或方法? 

郭廖輝:他是一位很飽滿的建筑師,他的建筑討論的問題方方面面。從景觀、場地到材料、工藝,再到空間、氛圍等等。

他對建筑的每一個細節都非常關注,并且所有細節都與人的體驗息息相關。人在空間中能觸摸、感受到的每一個細節,甚至聲音都在他的考慮范圍內。 

能談談歐洲建筑類型與中國的差別嗎? 

郭廖輝: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建筑的類型在不斷地更新。比如第一座城市公共圖書館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誕生。除了新類型的產生,有些類型會根據需求轉變,最早的酒店也出現在歐洲風景優美的環境里。這些酒店往往受到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皇家宮殿的影響。隨著社會功能需求的變化,各種建筑類型也在不斷地迭代和演變。類型差別會因為社會需求的相似而越來越形成共識,比如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的城市,建筑和場所的公共性越來越得到關注。類型落實到一個具體的環境里,一定會沾染上方言,我對這一部分更有興趣。 

你的事務所是否有關注的項目類型? 

郭廖輝:我們參與的項目還比較豐富,對我們來說類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范式而是一個設計工具。我粗略地將類型的設計的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指向使用,一種喚起記憶。從類型入手調研和學習是了解使用的一個工具。在創作和轉譯的過程中,類型的表達也能喚起特定的情感共鳴。

在大利侗寨藍廣場的項目中,盡管這是一個現代鋼木結構的建筑。我們希望通過類型、建造、材料、顏色等多個層面的設計,創造出具有地方記憶的匯聚人群的場所,不少村民表達過感受到了情感上的聯系。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藍廣場

攝影:吳清山

你在創作過程中有哪些堅持的設計理念或價值觀? 

郭廖輝:建筑師的工作可以涉及各類建筑項目,每一個具體項目都是唯一的、具體的。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可能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此外,我們愿意將項目放置在更大的環境中去審視,從城市尺度甚至地景尺度來看一個建筑。建筑無論大小,最終都只是一個點,這個點需要與它所在的更大尺度的環境和關系建立一種更有力量、更堅固的關系。不僅是物理尺度,同樣也有時間維度。

我們希望在設計中探索建筑與環境、歷史、時代精神之間的聯系。 

是否有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項目? 

郭廖輝:每個項目我們都視為一個可以深入討論的課題。最近我們完成了陽朔糖舍度假酒店的“曲水餐廳”,能夠代表近期的思考。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曲水餐廳

攝影:陳顥

請談談你在中國鄉村的建筑實踐。 

郭廖輝:我們相信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建筑傳統,特別是在鄉村。我會將所有的建造行為都歸為改造,這樣迫使我產生一種對場地的痕跡、對既有線索的尊重態度。

比如我們在碧山村游客服務中心的設計,結合村子的山水格局和歷史痕跡的研究,利用邊界、視線、朝向等多個工具,在有限的建筑場地內回應了遠山、水口以及維系這種關系的村口的云門塔。

郭廖輝:醞釀與折射

碧山村游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設計,大場地草圖

郭廖輝繪制

在創作過程中,你是否會考慮地方性與全球性之間的關系? 

郭廖輝:我認為不一定要二元地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在設計中不會被地方風格綁架,比如在一個地方不必須堅持使用最傳統的建造方式和材料。

當我們參與鄉村項目遇到風貌要求的時候,我們會結合現代的材料和建造方式的便利,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設計。我認為對文化和場所的繼承可能不僅僅是材料和面貌,而更多的是讓它能夠繼續生長的生命力。

在藍廣場的項目中有一個很大的感觸,在相對偏遠的黔東南的寨子里,村民們雖然生活在傳統環境中,但他們接觸的信息和我們一樣,都生活在當代。我們在設計中注重顏色、材料處理和建造方法等方面。立足當下以當代的方式回應了當地的建筑傳統,并嘗試進行藝術化的表達。我認可一個建筑師提到的建筑的最佳狀態:即使是新的,卻讓人感覺似曾相識。 

你在策展時遵循哪些價值觀或理念? 

郭廖輝:展覽本身只是一種形式,就像多面體的各個面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習和觀察后,我們會將成果通過展覽的方式呈現出來。分享內容的過程為大家提供了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我記得瑞士蘇黎世有個空間叫ARCHITEKTURFORUM ZüRICH,是一個經過簡單改造的小空間,它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交流和活動場所。這種場所非常重要,它是面向從業人員和大眾的活力場地,同時也是一個可以發聲的地方。

當我們舉辦展覽時,也嘗試做類似的事情。希望未來會有更多類似的場所出現,這對整個建筑行業的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你在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的是什么? 

郭廖輝:首先,我希望能夠激發學生對建筑學科的認可和熱愛。我會通過感染和引導,讓他們感受到建筑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此外,我不會教給學生們一套方法和具體的手法,我更注重的是從價值觀出發,讓學生理解建筑不僅是關于造型和效果的事情,希望學生在認知上有一定的深度。建筑是一項有責任感的工作。建造一座房子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這些消耗必須有足夠的價值,而這種價值不僅是為了滿足個人設計的表達,還要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更大的益處。

此外,我希望學生能夠逐漸具備現場的感知力和觀察力。在現場,我會給學生講解他們平時可能忽視的效果背后的內在關聯。通過講解,他們能夠看到更多的內容,進而增強他們的觀察意識,進而有能力在設計時去關聯、回應。

最后,工作習慣也是重要的。在學校教的學生有機會來我的工作室實習或工作,能夠認真繪制一張圖紙或制作一個模型這樣簡單的工作和態度我會在意。建筑歸根結底是實實在在的重復勞作。

出品人:邢麗 / 監制:周櫻 / 內容策劃:孫潔 / 撰文:洛普希娜 / 圖片來源:郭廖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