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身探尋寶石之源
王霏
寶石獵人家族品牌創始人
GIA(G.G)研究寶石學家
實地寶石學家、探索者
深諳寶石挑選之道的她們是真正的探險家,她們往往深入礦區,能夠在各種自然環境中尋找并發現寶石。不僅需要體力、智慧,還需要獨到的藝術眼光。
“寶石獵人”王霏的日常,是行走于海拔4500米的礦山、戈壁深處的鹿石陣、非洲草原的晨曦中。五年全球尋寶,她跪在礦脈前無聲流淚,在荒野中與星空對話,將熱情灌注每一塊原石。
王霏
作為品牌創始人,她堅信尋寶是“終生事業”。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她用專業抹平性別差異,卻格外關注礦區女性——她們像采蘑菇般尋找寶石,只為換取生計。同時她理解都市女性為珠寶一擲千金,想把翡翠玉石代代相傳。在她看來,不同的女性會看到寶石的不同切面,但深藏在女性生命里的韌性都是殊途同歸。而她自己,則將帶著熱愛,保持謙卑,一直在自己的尋寶路上走下去…
“寶石的生命力源于自然千萬年的磨礪。”她手中的玉石總帶著獨特靈性,喚醒的不是欲望,而是對自然的敬畏。她說自己像一塊“容器”,在尋寶路上見天地,亦見自己。
以雙眸看見寶石生命
Gloria Chen
AIGS 中國區負責人
寶石鑒定師
一份權威的鑒定證書變成消費者信任的橋梁,除了擁有專業的鑒定知識,還要有熱愛寶石的一顆心。而作為一家寶石鑒定機構的負責人,她所需具備的能力,變得更為多元。
從AIGS寶石學家到中國區CEO,Gloria Chen用專業鑒定為珠寶行業撕去“濾鏡”。她曾因一枚祖母綠與國際權威鑒定結緣,此后將AIGS引入中國,搭建起行業信任的橋梁。
Gloria Chen
在抖音上,她是“小陳總”,用輕松語言講述百萬珠寶的故事。她認為,年輕一代對珠寶的需求已從“供奉”轉向“表達自我”。奢華珠寶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日常搭配與情感載體。
面對“人造寶石”的鑒定難題,她提出重新評估自然與人工的完美:“珠寶的‘真’不在于承載他人情感,而在于表達‘我’的情緒。”她希望更多人用理性眼光讀懂寶石——從包裹體到切割邏輯,每一處細節都是自然與匠心的交響。
以雙手釋放寶石能量
章藻藻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副教授
雕刻藝術家
寶玉石雕刻家
從帶有自然氣息的原料,蛻變為具有造型的寶玉石作品。雕刻師憑借對玉石的理解、設計的構思以及雕刻的技巧,得以實現此道。
作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副教授,章藻藻更愿以“教師”定義自己。她認為,雕刻藝術不僅是與材料的對話,更是與自我、與傳統的對話。
章藻藻
她的作品常以小體積的天然寶石為原料,通過精妙設計賦予“邊角料”新生。有人質疑她不用昂貴原石,她卻說:“限制材料反而激發創造力。”她將碎酒瓶雕刻成百只蝴蝶,組成面具并拍攝成舞蹈影像,讓雕刻藝術跨界舞臺與影像。外界稱其風格“叛逆”,她卻視之為“傳承”——教師的本職是將技藝傳遞給學生,即便是實驗性創作,根基仍在傳統。
“風格無需刻意追求,生命的進程本就是變化。”寒暑假是她的創作黃金期,開學后則全心投入教學。她堅信,女性敏銳的感知力是雕刻的優勢,而學院派的嚴謹讓她在藝術與教育中找到了獨特的平衡。
以設計寫下珠寶故事
陳子怡
貞元珠寶 ZANE YOUNG主理人
珠寶設計師
這個聽起來就充滿神秘與魅力的職業,其實是對設計師藝術審美和寶石知識的雙重考驗。他們不僅要懂得如何鑲嵌珠寶,還要懂得客戶的內心。
貞元珠寶主理人陳子怡,擅長將《詩經》般的東方情愫裝入現代珠寶盒。她的皇冠作品被媽媽們賦予深情——從女兒出生到成人禮,每一頂都是“展翅時刻”的見證。
一位男士為定制“完美皇冠”追加預算,她看到的是“不斷積累的深情”。在她眼中,珠寶設計師是“情感光譜儀”,需讀懂客人的瞳孔星光與記憶芳華。面對AI沖擊,她自信于人性的溫度:“皇冠在西方象征權力,在中國卻承載親情與愛情。”
陳子怡
60頂皇冠背后,是她對東方奢侈敘事的重構——珠寶不必華麗至冰冷,而應成為“精神容器”,讓每一段故事都有跡可循。
寶石不語,卻因她們熠熠生輝。從地心到指尖,從礦脈到人心,這些女性以專業為刃,以熱愛為火,讓寶石超越物質價值,成為文化、情感與生命的載體。她們的故事提醒我們:真正的璀璨,源于對自然的熱愛、對技藝的敬畏,以及對“人”的深刻理解。
或許,每一顆寶石都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探索者的赤誠與匠心。而她們,正以不同的方式,讓這面鏡子照亮更廣闊的世界。
攝影:張弘凱 / 編輯:董一潭 / 美術: 陳靖亞 / 文:潘蔚 / 化妝:楊凱淳 / 發型: Eda 李達 @Jogostudio / 造型:雨析 / 造型助理:Bimbi、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