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
2020 年7 月1 日,電影《1921》在上海開機。圍繞“中共一大”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展開,平均年齡只有28 歲、為一個共同目標和理想奮斗的熱血青年,相聚上海,突破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順利召開“一大會議”,見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和十年前創作《建黨偉業》相比,這一次黃建新導演更加強調“溫度”?!拔覀兓氐诫娪白畛醯倪壿嫛阉凶⒁恻c集中到人物,從人物的生活習慣、表達方式、情感等一點點展開,讓觀眾與角色產生聯系?!毕翊钜粡埦W,一個帳篷,周圍釘滿木樁,觀眾站在里面,就看懂了結構和關系。
“中共一大”會議開在上海,他請來上海籍導演鄭大圣做聯合導演。拍攝基地在車墩,上影廠的一級美術師和老師傅們,與華建集團通力合作,花費三個多月,一比一復刻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和博文女校等實景。黃建新說:“我們在車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p>
由于這些原址屬于老上海石庫門建筑,臨近搭建結束時,地面的石塊路已經鋪了一多半,黃導一看不行,太平整了,沒有歷史的痕跡,要求重新鋪。因為要“鋪出自然錯落的手工感”,包括石庫門人家的廚房,都是復原老上海本地風格的灶臺,煙囪是真的能冒煙。影片拍攝期間,主演說“黃建新導演,連一個花瓶的位置都能看出問題”。
黃建新為建黨故事豐富了大量生動細節,觀眾能看到“一大代表”吃上海老字號的“喬家柵”湯圓;李達和王會悟這對新婚夫婦,擠在6 平米的小房子相互打氣,為編輯雜志、參與籌備“一大會議”而徹夜忙碌;王盡美、鄧恩銘會熱情地圍著劉仁靜,打聽“五四運動”的情況,宛如“追星現場”,而當時年輕人們的“偶像”,是為救亡圖存奮力吶喊的學生先鋒。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生動鮮活的細節,看到他們就像我們身邊人的生活日常,但是,這些年輕的先輩為了理想,卻舍棄自己已有的東西。其實,很多‘一大代表’當時的生活很好,并不是活不下去,但依然為了革命放棄了安穩的生活。他們為什么這樣?這里面就有他們的堅定信念,有他們對改變中國未來的強烈追求?!?/p>
黃建新
1921,看歷史的橫截面
一旦開始閱讀“一大代表”的早期文獻以及他們的回憶錄,會發現許多非常生動、有趣的細節,這些故事會令人感到興奮嗎?
通過大量深入地閱讀這些人物原型的資料,你發現他們的故事很有魅力,每個人都是傳奇,每個人都能拍一部電影。歷史事件背后的故事,豐富到我們瞠目結舌,看史料的時候就覺得太好看了。有些史料提供細節,有些不詳盡的地方,又提供很大空間和想象力。
您覺得吸引觀眾了解真實的歷史并發生興趣,這件事其實適合影視工作者來做嗎?
我們拍《1921》,也是希望通過一個故事,能比較通俗地把厚重的史料通過影視化表達,介紹給年輕人,他們有了興趣,盡可能再去看書。電影是一個入門了解的途徑,我們需要讓大家認識到那段歷史的價值,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
拍《建黨偉業》時已經做了一輪資料查閱,十年過去,面對同樣的故事這次有哪些“新料”?
這次策劃編劇團隊去了國外資料館查找,在日本警視廳檔案資料里發現,有電報顯示日本共產黨員曾計劃到上海(參加“一大會議”)的消息,而日本特高科計劃進行破壞;另外,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過警戒“一大會議”的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信息。在這些史料基礎上,我們豐富了日本和歐洲兩條故事線,合理化加入了諜戰、追車等類型化元素,讓電影的戲劇沖突也更強烈。
黨史大多從“五四運動”開始講述,選擇加入國際視角,是否為了避免觀眾“審美疲勞”?
加入國際視角,服務于豐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背景。1917 年的十月革命,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刻影響中國進步知識分子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發展,覺醒了一批“新青年”。所以,影片中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如何來到上海的展現,以及他在“一大會議”中的角色。這次我們專門邀請了國外專業演員來飾演馬林,希望每一個人物都能真實、可信,動人又富有激情。
電影名為《1921》,是只集中在這一年份,還是帶一些“前情回顧”?
《1921》劇情主要聚焦在1921 這一年前后的事情,尤其是“一大會議”召開前后幾個月內的故事,以上海為中心,輻射到全國及國際社會,將視角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所處的世界形勢,高度濃縮地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力圖全方位地展現建黨過程的“橫截面”。
《1921》是如何展現先輩們的建黨初心的?
其實最初的時候,有很多年輕人都投身革命,想改變舊社會,但每個人的格局和層次也不一樣,全面了解以后,你會發現歷史有很多必然性,看著是偶然的,實際是必然的。所以《1921》試圖去展現,最初的共產黨人的信念,因為他們憂國憂民,他們對中國的衰退、被分裂,越來越不滿,他們要拯救這個國家。這個是超越了生命自身的,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但是他們能把理想主義付諸實踐。為什么中國共產黨只用了28 年的時間就改變了中國?這就是我們想拍這個戲的原因。100 年來,你看到的所有客觀變化,都是這樣的一群人“精神里程和心靈里程”的實踐性體現。
黃建新
打造一個“有煙火氣”的故事
您曾經提到“這回塑造每一個人物的方式和以往都不同”,可以介紹一下嗎?
比如,我們會設計李達徹夜編輯“一大會議”上討論的黨綱后,光著腳爬出天窗,站在屋頂向著朝陽揮舞手臂,興奮吶喊的情節,這種抒情式的情緒釋放,對這個人物的塑造來說,是豐滿了他全身心投入革命的情懷感的,努力去真實體現先輩的熱血青春。立體細膩地描摹人物,也是我們這次《1921》的一大重心。
《1921》中聚焦建黨故事的時間段更集中,對主創來說是不是一次更酣暢,更充分的表達?
我們的精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在細節和人物上,視角集中在1921 年的上海。這一年上海社會發生了什么?“一大會議”怎么開始籌備?“一大代表”怎么到達的上海?會議過程中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波瀾?面臨各種暗潮洶涌的危機,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些在影片中都有所展現。
《1921》中對毛澤東有哪些生活化描寫?
比如1921 年毛澤東從湖南來到上海,和李達夫婦吃飯時,他調侃同為湖南人的李達“現在都吃不了辣”。還有一場夜跑的戲,毛澤東的情緒從開始的不滿憤懣,到信念逐漸堅定,再到最后充滿斗志。王仁君為了拍這場戲,從進組前兩個月就堅持晨跑和夜跑。
過去老電影有600 多個鏡頭,近年翻了三倍,《建黨偉業》有2400 個左右,機器至少有三臺?!?921》在鏡頭語言方面,有哪些新意?
這次想有一個新的形象塑造體系,以更生活化的視角、更充沛的情感,讓人物在歷史大事件中具象化。以人物為中心,來構成1921 年這一關鍵節點,這是和之前我的電影表達不同的地方。拍攝上也會用更現代的方式,運鏡上更追求動感和韻律,寫實和寫意相結合,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溫度,以及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精神力量。
黃建新
一百年,正青春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和年輕人合作的過程中,是不是常常被他們的活力和熱情感染?
許多年輕演員是第一次合作,他們的熱情、認真、才華都讓我印象深刻。我們拍攝“五四運動”一場戲時,就啟用了一批歷屆藝考前一二名的真實大學生,來演當時的大學生們。他們的青春感,和對世界、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激情的感覺是純天然的,是由內而外,不加雕琢的,很有感染力。這幫新生代的演員們,懷著學習的態度在塑造角色,也很讓人驚喜。在進組前,哪怕只客串一天,他們也會索要一堆人物傳記和歷史資料,然后和編劇反復溝通來了解人物背景。
《1921》有很多新生代演員出演,也有很多之前您合作過的演員,和他們的合作感受如何?
歷史上1921 年參與建黨的這批革命者,確實非常年輕,尤其是“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28 歲,最小的才19 歲。為了貼近歷史,所以我們也選擇年齡相仿的演員,“以青年演青年”。有些演員是之前合作過的,比較熟悉,像黃軒、祖峰,我就希望他們打破之前的模式,向觀眾展現不一樣的一面。他們也的確帶來了驚喜,努力賦予了角色有血有肉的生命力。現場演員們也很團結一心,比如拍到紅船最后一個鏡頭,大家一起唱《國際歌》的部分,當天其實沒有張超的戲份,但他也來到現場,在旁邊彈吉他、伴奏,幫助其他演員找音準。
作為導演,您會從善如流地接受演員的想法建議嗎?
拍攝前他們會和我深入細致地一起研究、琢磨,該如何傳神準確地飾演好這個人物,一句臺詞、一個小動作,經常都會認真地討論。許多演員跟我說,通過出演這部電影,不僅深入了解了建黨的歷史,而且對這些為革命理想不惜奉獻一切的歷史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和共鳴,感慨通過演這部戲,自己成長了,我覺得這個成長提供給我們塑造角色一個極為有力的心態和動力。
這是否就是您說的,《1921》探尋的是先輩的“心靈源動力”?
《1921》探索的是第一代共產黨人為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義無反顧、不懈拼搏的“心靈原動力”,即建黨初心。所以我們盡可能展現先輩的人性弧光,通過表情、語言、習慣動作,讓觀眾感受到,為什么他們能建立中國共產黨,完成“用28 年改變舊中國”的“中國奇跡”?!耙淮蟠怼眰儊碜晕搴暮?,懷著不同的觀點和相同的救亡圖存目標,參加“一大會議”,他們的精神碰撞,和各自的個性魅力搭配,產生了一種活力,這個活力就是未來。
攝影:黎曉亮 / 策劃:葛海晨 / 執行:陰博文 / 采訪 & 撰文:陳晶 / 形象:李潔晨 / 妝發:徐文龍 / 助理:徐曉雯、陳奕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