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
墨西哥導演阿方索·卡隆在電影《地心引力》中締造了一個困境:在廣袤無垠、寂靜無息的宇宙,看似渺小的衛星碎片卻導致航天飛船的返航危機四伏。最可怕的是,到最后只有一個人需要動用在地球中畢生所學—實的知識、虛的勇氣,為自己抓住稍縱即逝的生機。
一部電影的容量把這個“只有一個人”的太空困境深深根植在演員白宇的心中。當他從導演鄧超、俞白眉手里拿到《銀河補習班》的劇本,動念并非外界所想的,是一個暑期檔準爆款的大銀幕機會,或者要去證明綜藝、劇集之外的演員的修養。“沒有那么復雜,我就是挺想演一次在宇宙中遇險的感受,這樣的機會在整個華語片里都算挺難得的。”
誰也想不到,白宇在影片中塑造成年馬飛的部分,就像是一個關于“引力”的寓言。有人信,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愛難道不就是希望帶領人們走出庸常黏稠的現實泥坑,從仰望到接近星空,是為理想。而有人不信,認為科幻部分成為電影最懸浮的“脫節”。電影內外,演員白宇,一直都是走鋼索的人,在時間旅行中保持平衡。
白宇
父子
《銀河補習班》可以理解為銀河+補習班。白宇出演的,就是前面負責超越現實理想的部分。他英俊的外形、對于粉絲不斷生長的正面影響力,都被認為是可以給觀眾信任感的“利器”。
觀眾需要通過成年馬飛最后在宇宙中擺脫困境的情節,去反思影片中他與父親馬皓文的關系,也是審視夢想與對立面(補習班也是個寓意)的關系。“本以為是科幻故事,以為現場會有失重環境的太空艙,后來才知道都是靠吊威壓。”白宇演完之后感嘆。
采訪時,《銀河補習班》的口碑也遭遇兩級分化。“對立更需要對話。”白宇認為,“作為全情投入參與演出的一份子,我希望觀眾能夠不受其他聲音的影響,自己靜下來去感受這部影片。它的維度是很豐富的。”
網上不少評論覺得,馬飛的做法父子是人設崩塌了,之前熬過貧窮、趟過洪水的父子情深,怎么在一次任務面前都變得微不足道了呢,馬飛不是白養了嗎?對得起馬皓文含辛茹苦的付出嗎?
白宇很認真地分析這個角色這些言行舉止背后的邏輯。“這恰恰說明我們的電影是尊重人性的復雜性。你想,那么多年父子相依為命,馬飛做宇航員的夢想是他們雙方的共識。馬飛在這一刻也一定認為,如果自己能順利上天,就能報答父親的愛,他說什么名譽都來了,也是真心的。”
至于馬皓文的失望反應,白宇說:“我認為這是該片很棒的一個設置,我們也在反思馬氏父子教育中存在的缺陷,成功、奮斗是不是萬能的。”
白宇認為,這是一次失敗的對話,推動了電影的升華。父子確認雙方對于夢想的認知有盲區,如果夢想的實現是以犧牲一個人的尊嚴為代價,價值是要打折扣的。而對于兒子馬飛來說,“他也是第一次做兒子,需要試錯”。白宇是這樣理解的。
白宇
白宇也想起了自己的父親,一個不茍言笑的男人。關懷、溫情從來不愿主動、直接在兒子白宇面前袒露,永遠都是通過“介質”傳遞,找白宇母親帶話,小到天涼了該加衣服了,大到網上的質疑不要放在心上、家人相信你等等。母親偶爾反駁:“你怎么不自己跟兒子說?”對方,還是有些羞澀地沉默。
同樣,白宇也反思,哪個做子女的,對父母沒有無心傷害過。一次許諾的家庭旅行因為通告而突然叫停,白宇事后都覺得愧疚不已。他知道,平日里難得一見的父母早就腦補過不少歡聚的場景。更何況,職業上的選擇,白宇顯然也是背離了父親最初的設定—成為一個踏踏實實的公務員。“父親雖然沒說什么,也沒反對,但是在我決定做演員的最初,我想他的心情也是有些復雜的,有疑惑,也有擔心。他們這一代人對于職業的理解,顯然是認為不露面始終會穩妥一些。”要知道少年時的白宇在家人、親友心中都是被認為大概率會依照父親的設想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哪怕我心里可能會有一點點叛逆的小念頭,比如覺得刺青好酷啊,我也只敢跟我媽說,要不要弄一個。但很快自己也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我爸對于我的影響挺大的,還是覺得不夠穩妥。”
白宇覺得直到現在,自己做了演員,骨子里也是把它當成一份普通人的職業去面對。一天拍戲結束后再累再困也要拿出幾分鐘想想,自己這活做得還行吧。
白宇入行之后,還遇到一個父輩的老演員—李雪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位老藝術家也像父親一樣給白宇展示了做好演員的方向。李雪健出演《少帥》的劇時,白宇像粉絲一樣早早地來到劇組觀摩前輩的表演,耳濡目染的,不僅是李雪健怎么演戲,而且是感受到他氣定神閑、自律嚴謹的派頭。“這才真有魅力,需要很多年的修為才能做到,這是我想成為的樣子。”
做兒子、做演員都有第一次。白宇的第一次里,都有“父子”關系在作用,幫助他定心。
白宇
乘風破浪
當問起鋪天蓋地關于白宇甜糯、軟萌的描述,他覺得這種描述很有網感。“只能說它放大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不能說它沒有,只是它并非全部。”白宇作為西北漢子的直率、隨性,恐怕只有在朋友面前才會展露,“好哥們在一起說話,那就沒邊兒了,互相損一下,根本不甜。”可能在流露對朋友的關懷時,廣告文案中的甜,才會泛起來。總體來說,白宇覺得自己只是活得不擰巴,不愛給人添麻煩,多替對方考慮。
就好比在《銀河補習班》點映場,有女粉絲直接自稱“媽媽愛你”,白宇雖然有一點點小尷尬,但很快就投入狀態與對方互動。“我相信這種稱呼,是因為她們真心喜歡我,希望我好。”白宇對粉絲唯一的期望,就是可以給自己留一點私人空間。“如果可以,我很想一個人騎著摩托在城市里馳騁,現在看就是奢望了。”
明星的對外形象很多是包裝,而網絡上跳動的數據成為他們手里握著的雙刃劍。
被數據評判的現象愈演愈烈,為白宇這樣的現象級年輕演員而聚勢,也引來環境的復雜、高壓。特別是近年來,微博數據高的明星似乎成為眾矢之的,它背后意味著演技不過關、專業不達標等質疑。
白宇都感受到了。“我們這一代年輕演員,環境并不寬松。首先我們確實不完美,剛剛出道,被很多觀眾喜歡。但正因為這樣,一點點不足、遺乘風破浪憾就會被聚焦,是很高壓的狀況。”
白宇
他記得父親教給自己的原則,就是少說多做,相信時間。“我只能靠一個又一個角色去證明自己,要想突然一下子像李雪健老師那樣的演技,是根本不可能的,它需要時間去打磨。外界比我們急躁,我們自己得穩住心態。”
至于這種現象,白宇也沒覺得它是萬惡之源,反而很理性地認為:“我們是很幸運的,我們這批年輕演員實際的生存狀態就是很困難,機會少得可憐,更不用說現實的物質壓力,這些很多媒體都忽略掉了。我得感謝它,因為它,我才有資格去選擇更好的戲、更專業的劇組去鍛煉自己,比如《銀河補習班》中的馬飛這個角色。”
白宇想,網絡數據不是魔鬼,只是一個客觀存在,隱藏很多可能性的“困境”,就像這個詞的形象感受,他處在江河的旋渦里,跳出來看,浪潮必然是要涌向大海的。而放棄,就只能擱淺在岸邊。
“我想做一個乘風破浪的好演員。”白宇對自己說。
他像很多熱血、真誠的年輕人,心中藏著關于星空的遐想,還有一些深刻的思考,比如生死觀。“有幾次收工,我躺在床上想到生死這個話題,人難免一死,那在即將告別這個世界的那一刻,我最大的希望就是不要留下遺憾,就是對自己說:嘿,哥們,你干得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