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近年來,蔡烈超工作室啟動了以“柔性力量”為主題的自驅研究項目,通過思路規整、材料測試、技術研究和生產流程探索,衍生出Sparks和Soft Collection兩個系列作品。這一項目旨在探索“柔性”與“力量”兩種看似對立的特質如何在設計中融為一體,最終呈現出張力十足且充滿戲劇感的作品。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蔡烈超

蔡烈超的作品Sparks系列通過彈力互動,產生如火花般閃爍的燈光效果,并伴隨著清脆優雅的撞擊聲,展現出力量的傳導與能量的轉換;Soft Collection則在服裝和工業產品生產流程的結合下,擺脫了傳統工業化固體模具的束縛,通過定點拉扯的方式塑形彈性材料,呈現出自然優雅的線條與充滿張力的形態。

在這兩個系列的基礎上,蔡烈超工作室在去年11月上海藝術周期間,對“柔性力量”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這個系列標志著工作室在創作思路和設計理念上的一次突破,打破了其以往“工業風”或“鋼鐵直男風”的固有標簽。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Sparks 火花

這種轉變不僅是設計上的突破,也反映了蔡烈超在人生閱歷和心態上的變化。自2023年成為父親以來,他在設計中愈發傾向于用感性視角來處理問題,從單一的直線推進逐漸轉向更靈活、迂回的方式。這種方法在較小投入下更易實現預期效果,同時也為設計的多樣性提供更多探索機會,以更為多元的思維應對和解決創作中的挑戰。

未來,工作室將沿著兩條路徑并行發展:一方面是工業化批量生產,這類產品適合大規模市場推廣,有助于在控制成本的同時,提升品牌的市場覆蓋面;另一方面是可定制化的收藏級產品。在蔡烈超看來,收藏價值源于作品復雜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設計方法,而不是通過簡單的“限量”或“收藏”標簽定義。定制化產品的制作難度和工藝要求較高,耗時更長,面臨的挑戰也更大,因此更適合注重藝術收藏的市場需求。

蔡烈超工作室的創新思考不只體現在設計風格的變化,更像是他不同人生階段哲學思考的連貫敘事。這種延續性的思考貫穿在工作室的主題研究和設計理念的選擇中。未來,他們將以更廣泛的哲學視角,通過設計作品闡釋對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Soft Power柔性力量——Soft RUI落地燈局部

Q&A:

請你介紹一下最新的展覽情況。

蔡烈超:這個展覽展示2024年系列作品“柔性力量”。由于該系列在國內尚未完整展示,因此我們在2024年11月在上海藝術周期間,首次做出相對全面的呈現。本次展覽面積約300平方米,內容豐富,不僅包括此前已發布的作品,還將推出新的產品、家具和燈具系列,作為該系列的進一步延展。與以往偏工業化的作品不同,這次的展覽選擇在藝術周期間進行,更加注重藝術性,同時在某些作品上也呈現出向收藏類型發展的趨勢。因工藝而形成的獨特美學,讓作品具備了一定的藝術收藏價值。 

關于“柔性力量”主題,后續還會進行哪些延展設計?

蔡烈超:除了目前已有的兩個系列,我們正在進一步拓展這個系列。作品包括一些更大尺寸的產品,例如藝術性家具作品,這些方向是畫廊所感興趣的。我們的家具更像是雕塑,因制作時間和成本較高,售價也相對昂貴,更符合可收藏類型的方向,呈現出新的發展路徑。

我們還在探索新的家具和燈具系列。雖然延續了類似金字塔的模塊化設計,但在材質和結構上有了新的變化。我們計劃將一些之前的作品,如馬扎燈系列,更新至6.0版本,結合彈性材質進行新的實驗和延展。

我們優先在現有系列的基礎上進行拓展,未來再考慮其他新方向的嘗試。目前我們仍在研究最佳的組合方式,待確定具體路徑后,將繼續推進不同方向的創作。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Soft Power柔性力量——金字塔吊燈

工作室的最大特色是以創新設計思維為輸出導向,這是一種自驅型的設計研究。你認為什么是創新思維?

蔡烈超:我們的創新思維不僅停留在設計內容的層面,更希望構建一個立體的鏈條式體系。除了設計導向,我們在新的研發方向上更加注重跳脫傳統的工業設計思維,尋找更具可能性的材料和工藝,不再局限于不銹鋼、玻璃鋼或塑料的形式探索。

我們采取了一個主題式的探索方式,每隔幾年圍繞一個新主題展開研究,深入探索從材料、設計思維到生產方法的創新可能性。最近在新加坡設計周的演講中,我提出了一個關于材料的觀點,探討如何選擇、更新和發展材料。首先,在現有材料基礎上做調整;其次,通過一些獨特的表面質感處理提升材料特性;最后是直接發展新的材料,創造出不同于市面上常見材料的全新選擇。

設計思維的核心在于擺脫已有的套路,避免僅遵循市場需求,而是從用戶角度出發,深入理解他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和不解,形成“用戶思維”的設計路徑。這不同于市場上許多以參照性為基礎的設計方式,雖然存在一定風險,但一旦被接受,將更具革命性和創新價值。

在生產方法上,我們設計的家具和燈具不是通過完全控制曲線,而是借助材料張力和彈性讓其自然成型,這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每件作品的細微差異更顯獨特與生動。這種基于材料特性的生產方法,不僅可以應用于燈具,還可以延展至家具和雕塑等多個領域,呈現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生長”狀態。

傳統工業設計通常強調框架和定性設計,而我們更希望讓產品像樹一樣生長,通過創新的材料和技術呈現出有機和靈活的形態。在燈具設計上,我們也采取了技術驅動的思維,這里所指的技術并非智能化,而是將其他領域相對成熟的技術應用于家居產品設計。例如,我們在燈具中應用低電壓導電技術,實現無電線的簡潔設計,使產品線條更加干凈利落,提升了美學表現力。

這種多維度的創新不僅改變了燈具領域的傳統設計思維,更帶來獨特的美感與功能體驗。我們在設計中不斷嘗試將不同行業的技術跨界應用到家居領域,使其成為一種新穎的技術路徑。這種創新不僅改變了我們對設計的理解,也為行業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Soft Power柔性力量——柔韌家具系列

工作室每幾年就會更換研究主題,這些主題選擇的邏輯是什么?

蔡烈超:我們的創新思考更像是一個階段性的人生哲學,而非純粹的設計理念。這種思考貫穿了我們的主題研究和設計理念的選擇,每個階段都代表了我們對事物和世界的看法。這些作品不僅是創意的產物,更像是對當下思維和處理方式的提煉。比如,“柔性力量”便是一種智慧的解決方式,注重用靈活的戰術應對問題,而非硬碰硬地解決一切。

李小龍曾形容自己“如水般柔韌”,我也逐漸意識到,很多問題無需以高昂代價去硬碰,而是要在需要的地方合理投入時間和精力,這種“柔性力量”更適合長遠的發展。這種理念也體現在我們作品的主題研究中。最早我們從結構出發,逐步探索力學和導電等工業技術,并將這些技術運用到產品中。每個階段的積累都幫助我們在設計、生產、技術和材料方面逐步建立起扎實的基礎。

與其他工作室相比,我們的優勢在于這種扎實的基礎和逐步迭代的創新積累。我們并非單純以市場為導向,雖然市場考量很重要,但我們不會讓市場框架束縛創新的可能性。我們更愿意選擇一個寬泛的主題,圍繞其中的核心概念深度挖掘。例如,第一階段以彈性材料為基底,我們通過與時尚品牌RUIbuilt合作,開發了一種具有活性的彈性布料,這是一種極具張力的形態表達。

未來的探索方向可能會以氣體為介質,創造可膨脹、可變化的裝置或藝術品。這些設計不僅是靜態的物質,更是力量的象征。我們希望這種創新方式能引導我們走向更具哲學性的主題和思考,讓設計的生態系統更加豐富多面,而不僅僅局限于工業或美學的框架。我們的目標是可持續發展,以更廣泛的哲學視角去完成每個主題,這不僅是一種美學追求,更是我們對設計、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藝術家 | 蔡烈超:柔性轉身后的多維探索

Soft Power柔性力量在上海 Gallery 101

工作室經過多年的發展,是否形成了自己的造物流程或者方法論?

蔡烈超:每次我們展開不同主題的研究時,從材料到工藝的發展,都會使造物的流程產生新的變化。然而,在這些探索中,我們始終堅持一些基本原則,比如設計方法的原則、對物件的珍惜以及追求長久生命力。在審美方面,我們始終追求極簡和干凈。無論是直線還是曲線,都要避免多余的裝飾,確保設計的純粹性。裝飾必須服務于作品的功能或特性,而不僅是表面美化。這種設計理念出于美學表達,也反映了一種輕盈、舒適的生活態度,注重去除生活中不必要的負擔,達到清透的狀態。

關于可持續性,我們認為其涵蓋多層次的含義。首先,環保只是一個表層概念,高質量的材料更能支持產品的長久使用,從而實現真正的可持續。即便是塑料,只要它具備長久耐用的特性,也符合可持續的定義。因此,我們在設計中首先追求高品質,以確保產品能夠經久耐用,減少更換頻率。其次,我們避免追逐短期流行趨勢。所有快速更迭的風格或趨勢都會形成過量的庫存,并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例如,當某一風格不再流行時,與之相關的家具和材料便會被棄置,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源。

可持續性還包括設計的長久性,它不僅限于產品的物理耐用性,還包含其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影響更多人,尤其是年輕設計師,讓他們看到可持續性設計方法的價值。模塊化設計就是我們始終推崇的可持續路徑之一。我們選擇儲備零部件而非整件產品,減少不必要的庫存積壓,不僅節省資源,更有利于產品的靈活組合和更新,確保設計的生存性。

在審美層面,我們追求產品的和諧美感,這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過程。通過獨特的研究態度,我們不斷尋找設計上的亮點,無論是在技術還是其他領域的應用,都力求創新。可持續性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策略,也是工作室堅持的價值標準,通過模塊化等方式支持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持久發展。這些原則和方法使我們的設計更具深度和多維度的可持續性,實現了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和追求。

出品人:邢麗 / 監制:周櫻 / 內容策劃:孫潔 / 撰文:洛普希娜 / 圖片來源:蔡烈超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