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有沒有極限?或許在1 年前,程一的答案是“有”。目前,“程一電臺”已經處于個人電臺的最前列,全網超過5000 萬聽眾,70 億次播放量。程一電臺出過唱片、賣過周邊、拿過版權費,做過品牌合作。但無論個人能力如何,行業的天花板就在那里擺著;現在,若是再問程一這個問題,答案是:沒有,聲音應該不止于音頻,它可以跨界。
人類有傾訴欲,有強烈的陪伴的需求。誰不喜歡高質量的陪伴呢?獲得第86 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電影《Her》中,男主角西奧多接觸到最新人工智能系統OS1(薩曼莎),被“她”溫柔體貼又風趣的迷人聲線打動,一聽傾心—盡管虛擬的“她”沒有具像肉身,但是那個獨特的聲音,帶給西奧多的陪伴是真切的。
在“程一電臺”運營的8 年里,程一每天會空出2 小時與聽眾交流,他發現,多數女性缺乏情感宣泄和生活分享的渠道。程一可以讓聲音跨界到陪伴,這是他擅長的,也是一直在做的。不過現在,他要打造出一個女性陪伴社區With,讓更多個“程一”成為彼此的陪伴。
這一次,引導程一跨界的是天使投資人唐沐。他認為“以聲音為基準,打造陪伴空間”這件事,程一是最佳人選。這既是唐沐的理想,也是程一的理想。
同時,為了支持程一全情投入到全新的With 社區, 他的老搭檔孫岱豐繼續堅守大本營“程一電臺”;他的粉絲后哲暫停了主播事業,來到With 團隊做起了最基礎的工作……
以夢為馬,他們一起結伴前行。
程一
面具背后的炙熱靈魂
程一電臺創始人、WITH APP創始人兼CEO
程一
“程一電臺”的開播,始于一次失戀后的自我救贖。2014年年初,23 歲的程一面對著分手之后,前女友將自己的聯系方式全部拉黑,想要挽回這段感情,卻無從下手的局面。后來,他終于想到一個辦法—將這段感情故事的點滴寫下來,錄制成音頻,將自己的心聲傳遞出去,希望挽回她的心。
“私下發給兩人共同的好友,希望他們能幫自己轉達;或者發到朋友圈,用自己認為不是干擾的方式,讓對方聽到。”但是,三周時間過去了,前女友的心未被挽回,他卻收獲了100 名忠實聽眾。程一這時才發現,“程一電臺”已經不再是自己緬懷過去的自留地,自己真摯的心聲撫慰了100 位陌生人的靈魂—從此,對于那段感情,他釋懷了。
聽眾的反饋是最好的回報,程一就此決定繼續他的電臺副業,盡管只有100 位聽眾。有時候,他是講別人的故事,有時候會干脆給失眠的聽眾數羊來催眠。
8 年來,程一也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但是在糾結之間,他總會被聽眾的反饋打動,堅定了搖擺的內心,繼續做下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幫助一位病床上的女孩,因為嚴重的車禍,她需要在病床上躺很久。在治療藥物的刺激下,樣貌和身材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病中的花季女孩陷入到極端焦躁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在醫院臥床治療期間,她得到護士的推薦,開始聽起了程一電臺。溫柔的聲音和故事,聲音中傳遞的溫度,終于讓她不再鉆牛角尖,從負面情緒中走了出來。
這些來自聽眾的喜愛,成為了責任,讓程一總是以“勞模”的態度對待工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程一電臺”都是他一個人在戰斗:搜集整理素材、編寫文稿、錄音制作、上傳到各家平臺……每天還要花2 小時,回復各種社交平臺聽眾的私信。8 年里,工作從未間斷。即便在一些活動應酬之后,他短暫休息一下,又會回到播音室錄制節目。
堅持成為一種力量,支撐著網絡兩端的人們,共同走出困境。
而能讓程一出圈,登上“一哥”寶座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像一顆太陽,帶給聽眾貼心的溫暖。“所有人叫你勇敢,可我想讓你哭出來”,程一的風格感性細膩,聽到這樣醇厚親切的聲線向你講述,可以感受到他的“懂得”—“誰不是一邊孤獨,一邊努力活著”,程一乘著聲音的翅膀,因為設身處地,才讓聽眾感覺到心靈相通。
在這一場相互的陪伴中,聽眾成為更好的自己,“程一電臺”也成為了個人電臺的頂流:在荔枝FM 排名第一,播放量達到了4 億、訂閱用戶160 萬+ ;“程一電臺”網易云音樂訂閱用戶也超過了100 萬。目前程一電臺全網播放量突破70 億,聽眾人數高達5000 萬。其中,女性聽眾占比超過80%。
從傳統媒體人到新媒體人的轉換過程中,雖然聲名鵲起,本質上程一依舊是一名優秀的主播。能讓他成為一個符號、一個IP 的,還是接下來的幾個動作——
隨著“程一電臺”越來越出名,2016 年初,中國友誼出版社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出書。程一的處女作品《我想送你一顆黑鳳梨》出版之后,反響熱烈,并借此拿下“2016 當當年度新銳作家榜”榜首。同時,出版社為程一準備了新書簽售活動。但是實際上,程一并不想在公眾場合露面,一方面是他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他始終認為,以聲音和文字為載體,聽眾通過電臺感受到的和本人之間,可能存在差距,自己更希望在不同聽眾心里的他是獨特的。
從幕后走向臺前,會打破這份想象。
思考再三,程一做了一個決定,他選擇帶著面具,和聽眾讀者們見了面,“我依舊是某某人的程先生,也是大家心里的程一”。
“面具見面會”的成功,將程一區別于其他主播,也讓“程一”這個IP 得以形成。
同時,程一的聲名鵲起也讓資本圈聞風而動。初次接觸投資人的時候,程一還比較懵懂,被問到想不想把“程一電臺”做得更大時,他的內心突然被觸動,“我是聲音的受益者,因為‘程一電臺’實現了夢想—被更多聽眾聽到、喜愛,有了資本加持之后,‘程一電臺’會不會在更大的范圍觸達到聽眾”?
因為想讓更多的人聽到“程一電臺”,程一接受了投資。2017 年、2018 年兩年時間,“程一電臺”先后獲得了不惑資本、真順等基金跟投的數百萬天使輪融資,微影資本千萬元Pre-A輪融資,以及紅杉資本、梅花創投A 輪投資。
這一階段,程一也完成了從一名主播到公司管理人的蛻變:注冊自己的傳媒公司,將辦公地點搬到了北京。同時,以“程一電臺”為主 IP ,開始在全國簽約主播、搭建主播矩陣,“程一電臺”的音頻內容主題也更多元化,形式更豐富了;同年,“程一電臺”走進全國百校的公益巡講活動,也拉開了序幕。有人說,程一之所以非常聰明地選擇了高校,既與程一電臺本身的聽眾群體貼合,“養成系”的做法也強化了程一電臺與聽眾之間的黏性。
“程一電臺”在既定的路上不斷向上探索,但程一也發現,憑心而論,女性在情感上更需要陪伴,這也是另一個機會,他可以為女性情感提供一個“棲息地”,讓她們在有聲的陪伴下放松、被治愈、收獲正能量。新的想法,促使程一想做一件事—用自己擅長的聲音,為女性搭建一個交流、陪伴的社區—女性社交軟件With,應運而生。“社區會有從睡前陪伴擴充到加班陪伴、運動陪伴、逛街陪伴等場景中,給女性提供無微不至的陪伴”。
With 社區的建立,不僅得到程一粉絲們的認可,也獲得了包括紅杉資本中國、小米聯合創始人KK、如影智能創始人唐沐的投資支持和充分認同。
而這個面具背后的男人,正在一條新的道路上,繼續將聲音的價值發揮到極致。
林小行
友善平等的陪伴基調
WTH APP產品經理
林小行
在林小行有限的面試經驗中,從未遇到過程一這樣的老板。兩次面試,不到10 分鐘,感覺自己已經被當成了朋友。第一次聊了近3 個小時,完全沒有面試的感覺;第二次則是在酒桌上完成。和幾位boss 喝著酒聊著天,就把工作的事情搞定了。
這樣的風格,林小行倒是很喜歡。
說起來,林小行畢業至今,也不過只有三段工作經歷,同時無論對于小女生還是同齡異性,也都沒有更多的細致觀察過—之前的他,沒有很認真地以女性視角來思考過問題。但是作為產品經理,這難不倒林小行,他很快注冊了各個平臺,以女性的身份和視角,反過來看,這些平臺都是怎樣和女性交流,看女性拋出敏感話題時其他人的反應和反饋。
在做了深入調研之后,林小行發現,在不同年齡階段,女性需要解決的問題大部分可以歸類到感情、學業、職場、家庭等方面。比如“16-25 歲遇到的問題,集中在學業壓力;22-28歲遇到的問題,集中在就業、初入職場處理工作關系;28-35歲就主要是婚戀、家庭關系”。
在林小行看來,大部分平臺都沒有很好地傾聽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是很少有平等、友善的環境,“尊重女性,在大多數平臺是小概率事件”。其次,提供的陪伴價值也不多。“女性需要的陪伴,和男性截然不同。女生需要是在對等的條件、友好和善的環境下,有人聽聽自己的碎碎念。同時傾述遇到的小困難、小問題;或者有人陪著,一起做某件事情。他發現,“只要簡單的陪伴和傾聽,女生就會覺得很開心、很滿足”。
同時,他也理解了程一想要的Wi th 社區:首先是一個以平等、和善為基調,通過host(主理人)或者其他用戶的陪伴,形成至少陪伴幾年、十幾年的黏性產品。對此,林小行并不擔心市場上會有競品,盡管有些社交軟件會有相關的功能,但基因不一樣,“因為With 的出發點不同,從設計開始就是這么設定的”。
包括With A pp 的功能設定,通過聲紋鑒別,區分性別。在欄目設置上,分為“營業”和“閑聊”。首頁推送的“營業”小屋,主理人需要符合With 平臺的相關審核,話題也要符合With 平臺調性和相關要求;用戶如果不喜歡推送的“營業”小屋,也可以通過搜索每日話題,找到同好;閑聊房間則是私人空間、重視私密性,需要驗證碼才能進入房間。在這里可以閑聊,也可以拉上三五好友,一起玩游戲。
With 上線后,“首批受到邀請碼的用戶是‘程一電臺’的一批忠實聽眾,反響不錯。我的女友也在With 上找到了好友,她們還相約每天打卡交流。”據林小行的預測,With 正式推出后,加之精準投放,可以輕松實現2022 年底百萬用戶的目標。
唐沐
With是曾經理想的投射
WITH APP天使投資人
唐沐
在全新的With 團隊,投資人唐沐被大家親切稱為“托哥”。
“這個稱呼的由來,是因為大家覺得您穩重可靠,值得托付吧?”我們有點好奇地問。
他卻輕松一笑:因為我的英文名叫Thomas( 托馬斯)……“托哥”的確有著閃光的履歷:在2003 年作為前100 名員工進入騰訊,組建了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中心(CDC),負責QQ、QQ 電腦管家、QQ 音樂、QQ 空間等億級用戶的產品體驗設計;2013 年他加入小米,歷任智能產品部總經理、生態鏈副總裁。2019 年創立如影智能……20 年的行業經驗,鍛造了他務實敏銳的行事風格。
至今唐沐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程一的情景。那是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成立70 周年暨“2019 上海廣播節”的重要活動“中國聲音大會”上,自己作為小米智能硬件部總經理被邀請演講,在嘉賓候場室,他見到了程一。
“當時我只是感覺,他為人很平和,并不是特別顯眼,我們彼此介紹了一下自己,也沒有更多交流。”唐沐完成演講之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離開,而是回到嘉賓席當一名聽眾。
作為新媒體主播代表,程一當天以《從個體到平臺—聲音自媒體升級之路》為主題,講述了“程一電臺”從一個人的電臺,到為3000 萬(當時數據)年輕女性用戶的情感困擾找到“出口”的成長歷程。
“出現在臺上的,是一位帶著面具的年輕人,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就是剛才在嘉賓室見到的那個人。如果說臺下的程一很低調、不太起眼,而戴上面具之后,他變得氣場強大,像是一個不斷發散著正能量的小太陽。”同時唐沐觀察到,當程一演講結束離開之后,整個觀眾席空了將近一半—這個有趣的現象,讓唐沐意識到,這些人都是沖著程一來的。程一的控場能力和獨特吸引力,讓唐沐印象深刻,并且產生了進一步了解“程一電臺”的念頭。
之所以要結識程一,一方面是唐沐對程一個人能力的看中,程一將自己的聲音發揮成為擁有3000 萬粉絲(當時數據)的大IP,這讓唐沐刮目相看;另一方面,唐沐除了擔任小米智能硬件部總經理,還一手打造出了聲控機器人“小愛同學”,被稱為“小愛之父”。當時,隨著“小愛同學”的普及,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用戶數據—當每天喚醒次數超過1 億之后,其中有百分之十幾的數據是在閑聊。“我的第一直覺是,中國的年輕人可能有點孤單、缺愛,以致于他們愿意在家里孤零零和一個音箱聊天。”
同時,唐沐的商業直覺也告訴他,這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市場需求—人們需要陪伴。
在遇到程一的這一刻,唐沐腦子里的產品具象了起來:將聲音和陪伴結合起來,填補情感的需求。而程一,就是將這個產品實現的最佳人選:他有3000 萬(當時數據)的聽眾基礎,其中近80% 是女性,而女性在情感上對陪伴的需求更大。
隨后,通過大會主辦方他聯系上程一,第一次見面后,唐沐就開始準備投資。“還是為了實現用聲音為基礎,打造一個陪伴年輕人的產品,填補人類孤獨的內心。”他笑著描述自己堅持投資的初衷,“這有點像父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味道”。盡管當時的“程一電臺”已經是資本市場的新貴,并不缺錢。
在達成了理念的一致之后,唐沐深知欲速則不達,“程一電臺”的基石是聲音內容,已經定型,如果硬性將它引入另一個發展方向,是比較困難的,新產品必須要另辟蹊徑。2021 年,基于聲音的女性社區With(微至)上線,并經歷了內測期,唐沐也感到得償所愿。“兩年來,我們一直在溝通這個產品。因為程一經營了數年時間的‘程一電臺’,他對聲音的理解,以及對做女性社區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在解決分歧達成共識后,這件事就好辦了。”兩人共同孕育的產品,就是現在的With,社區定位“一個為女性提供高質量陪伴的平臺”。
因為唐沐的看好,他還說服了老同事、老朋友,小米聯合創始人KK 黃江吉一起投資,紅杉資本中國也跟投With,這讓With App 的開局一片良好。
同時,在唐沐和程一的共識中,Wit h 會有平臺推送的主持人,營造各種生活場景的陪伴,用戶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房間,邀請好友閑聊。在這里,無論是陌生人還是密友,都可以在一起,成為彼此的陪伴。
岱豐
在音頻行業的不斷創新
“程一電臺”合伙人
岱豐
如果說程一是“程一電臺”的靈魂,那么岱豐就是那個為安裝靈魂的身體輸送能量的人。
在正式加入“程一電臺”之前,岱豐自己在做公司,覆蓋了全國十幾家電臺的廣告代理業務。正是這段與傳統電臺合作的經歷,讓他對傳統電臺的利弊更加熟悉。
因為相識于微時,岱豐和程一經常會探討在互聯網環境中怎么做電臺,也感嘆傳統電臺的勢微和沒落。這些年來,他看著“程一電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程一電臺”發展中出謀劃策,幫程一思考商業變現方法。同時,他也和程一一樣,認為“程一電臺”陪伴的不只有5000 萬聽眾。既然互聯網打破了時空的界限,那么為什么不把程一電臺做到更大,陪伴更多孤單的靈魂呢?
到2018 年下半年,“程一電臺”已經拿到了三輪融資,有了資本的加持,“程一電臺”也有底氣做大。這時,岱豐結束了自己的公司,全身心投入支持好友的新事業。
在“程一電臺”,如果程一負責感性輸出,岱豐就是負責理性的角色—理性把控,把公司化管理運作起來,讓各個環節流程化,在聲音商業化的道路上,嘗試各種可能性。
岱豐加入之后,首先就是做好內容輸出,并成立了主播工會。“程一電臺”本質上是以內容為主,內容的優劣決定了聽眾的留存、粘性的高低。他們尋找優質寫手,將內容團隊擴充到100 多人,這樣才有足夠的持續生產力,保證內容輸出的持續性和高品質;同時,尋找更多的優質主播,豐富“程一電臺”的陣容。
個人主播容易遇到發展瓶頸,單憑個人很難突破。而建立主播工會,一方面為他們提供服務,可以讓主播的精力集中在專業,可以做得更好;同時還有些人對音頻行業有興趣,也有很好的先天優勢,需要專業人士來塑造。“新人主播通過我們的商學院,進行主播的體系化訓練;對于已經成長的主播,我們會通過平臺提供服務、幫助對接資源,包括出書等等……無論之前的基礎如何,我們要求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要熱愛主播這個事業。”岱豐說,經過幾年的運作,目前“程一電臺”的簽約主播已經超過500 人。
岱豐的理想狀態是,“程一電臺”是真正的電臺,方向不變,定位在女性向情感娛樂類,但是節目種類更豐富,不再依賴于程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很容易觸及天花板。
盡管“程一電臺”依托互聯網,打破了地域限制,但是音頻節目輸出的局限,也導致它的變現通路阻礙—不適合像傳統電臺一樣直接打廣告。“互聯網電臺,要求簡單直接,沒有傳統的片花,制作上更趨于短平快。我們嘗試過新媒體廣告,但效果不理想。”岱豐認為,這不只是“程一電臺”的問題,目前整個行業都沒有成功的案例。先天的短板,導致“音頻行業和視頻行業相比,體量差了100 倍”,他說。
“目前最穩定的變現方式,是簽約平臺,出售內容版權。”2019年底,在簽約的問題上,岱豐曾經異常糾結:簽約了這家平臺,就意味著放棄了其他所有的機會。“主要是考慮其他平臺所積累聽眾的流失。”內部協商的結果,還是選擇了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簽約。對于這一點,岱豐還挺慶幸的,與大平臺合作,更有利于對程一電臺賦能。
5G 時代的來臨,流量獲取的門檻降低,視頻的火熱,對音頻行業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岱豐在帶領團隊進行“漫畫+ 音頻”的短視頻創新,目前,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臺也積累了百萬級用戶。
盡管外部遭遇寒冬,好在岱豐和整個團隊對行業都保持了十分的熱愛。“在無法改變外部環境的情況下,還是要積極摸索各種可能性。”
畢竟前路漫漫,身邊總有朋友相伴。
陳末
安靜地陪你漫長歲月
“程一電臺”簽約主播
陳末
也許是一個巧合,在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中,男主角是一名電臺DJ,名字叫陳末。現實中,面前高高瘦瘦的陳末,也是一名DJ,而他最初的聲音作品,就是為聽眾讀張嘉佳的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2014 年3月1日,陳末拿起手機錄下了自己第一段聲音作品,沒有華麗的文案,內容是他讀張嘉佳的小說《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章節,讀完一個章節后,又聊了聊自己的想法,然后上傳到了荔枝FM。當時,失戀又內向的陳末不知道向誰傾述,或許,陌生人就是最好的樹洞。
隨后,上天為陳末開了一扇門。
雖然并非專業出身,但陳末的聲音條件不錯。于是讀著讀著,他開始收獲了聽眾,一位女聽眾還告訴他,“盡管主播還有些稚嫩,但從節目里聽到了真情實感”,陌生人的肯定,對于陳末來說,像是一道陽光透過陰霾的云層,溫暖了內心。
這讓他在以后的節目中,始終保持初心。因為陳末很清楚,作為主播,自己的風格比較稚嫩,和專業主播相比,似乎并沒有什么優勢,唯有真誠和真實,做出他最好的呈現。
比如在《三十而已》播放期間,“綠茶”林有有會讓人恨得牙癢,但是陳末會有些不一樣的觀點,“林有有最差的不是‘茶’,而是不管不顧的戀愛腦。嘴里說著羨慕顧佳,想要成為他,行為上卻是覺得,許幻山像一個大男孩,就不管不顧跑來上海找他”。同時,陳末會告訴聽眾要警惕“放不下前任的人”,對于想要戀愛的人來說,真的就是禍害;他也會指出,很多女生容易因為“別人對自己好”就付出真心,因為有些好,可能是假裝出來的;陳末也會指出,那些因為男朋友的PUA 而否定自己的女孩們,不是你們不夠優秀,而是男朋友太渣,因為越優秀的男生,對女朋友越好……
這些觀點的輸出,會讓陳末電臺的聽眾私下會叫他“陳主任”,覺得他三觀超正。有人喜歡他的聲音里的真實,有人喜歡他的內容中展現的三觀。收聽陳末電臺的人越來越多,從幾十個,慢慢到了幾百個、上萬個。陳末電臺推出的同年,電臺訂閱用戶就突破了10 萬,能讓10 萬陌生人喜歡聽自己的聲音內容,令當時只有21 歲的陳末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很快,他成為了荔枝FM 頭部男主播。接踵而來的是喜馬拉雅、蜻蜓FM 等平臺的入駐邀約……陳末趕上了好時光,在平臺的推薦下,他成了全平臺炙手可熱的男主播。
陳末電臺撫慰陌生的靈魂的同時,陌生人也用同樣的熱情回贈與他。最令陳末感動的是,荔枝平臺策劃了一期節目,主要是讓陳末針對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講觀后感,當時正好直播到電影里的一個片段,全城出租車司機打起了雙閃響應電臺DJ 陳末的尋人請求。與此呼應的是,這時直播間的屏幕上全都是生日祝福……這讓陳末異常感動,也感覺到了成就感。
全網平臺2 億+ 的播放量,陳末的成績亮眼,也吸引了頭部主播程一的惺惺相惜。2017 年,程一萌生了做主播矩陣的計劃,也接受了資本的助力,他第一時間向陳末發出了邀請,希望將陳末納入主播矩陣。實際上,陳末考慮到自己性格比較內向,如果有人幫自己拓展商務、打理外部事務更好,自己能專注于電臺的內容,就欣然接受了邀約。
和程一差不多,陳末也屬于情感類主播,但是他本身有些社恐,偏好觀察,情感經歷比較豐富。他的聽眾中,女性比重超過70%,這個定位,并不是陳末一開始的設置,也是因為情感類主播本身較為感性,輸出的內容更受女性喜愛的原因,“在工作中和她們交流多了,節目內容和角度也會更加偏重在女性。”結合陳末的定位和主播風格,他有了第一個人設—“解決一切男朋友能解決和不能解決的事情”的氧氣男主播。
在陳末看來,女性對情感類內容的需求比男性更大,還是因為情緒疏解的渠道比較少。市場上針對女性的定制化產品的匱乏,這也就是With 的機會。程一的With 尚在萌芽之時,陳末從主播的角度給出過想法和建議,內測階段,他也以主理人的身份做過幾次直播。“以后還會去上直播支持With。”陳末說,他的理想依舊是做好主播,安靜地陪著他的粉絲們。
毛三
追逐夢想的腳步
WITH APP主播運營負責人
毛三
偶像的力量有多大?可以大到,讓人從粉絲變成同行業的同事—這種體驗,毛三的感受最深刻。
出生于1998 年的毛三,目前在With 社區對接主播,負責運營工作。同時,她也是With 社區的一名主理人,更是在全網擁有128 萬播放量和1.3 萬聽眾的美女主播“一只毛三”。
2015 年,還在高中時期的毛三第一次聽到了“程一電臺”的一期節目,第一感覺是“聲音好好聽”。青春期的小女孩躁動的心忽然“安定了下來”,進而從陌生人變成了一個鐵粉。自此,毛三每晚都聽“程一電臺”,既沉溺于程一聲音的魔力,又在電臺的故事里共情,成為程一的迷妹。都說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這一點,在毛三身上表現尤為明顯,她從對聲音感興趣到進行專業學習,也只有一年的功夫。通過一次與程一的連線,更是讓她燃起了報考播音系的決定。
那次直播連線中,幾百名幸運聽眾中隨機篩選,毛三被選中了,她緊張到“聲音都在發抖”,程一隨后對要進行藝考的毛三給予了鼓勵。雖然后來,她并沒有和偶像考進同一所大學,而是去了離家2000 多公里的昆明,但是在偶像的影響下,毛三還是踏上了聲音之旅。
原本以為,與偶像的距離還是比較遠。沒想到幾個月后,因為出版社的安排,程一帶著他的新書要來昆明進行簽售,毛三聞訊就趕緊拉著另一位程一粉絲結伴前往……直到現在,毛三手機里還保留著新書簽售會上,程一現場朗讀《致橡樹》的錄音。接觸下來,她發現程一完全沒有網紅主播的架子,除了見不到本尊(因為戴面具),他就是印象中鄰家大哥哥的感覺。
而真正熟悉起來,還是在一年后,她幫程一在云南師范大學落地“百所高校公益演講”活動。毛三很愉快地接受了這次合作,積極落實演講場地。“當時散發出去了300 多張票,我還聯系了程一昆明后援會,也邀請了一些播音主持藝術機構的老師,讓他們帶著學生一起來聽演講。”但是演講到一半,現場忽然停電,當時程一臨危不亂的表現,讓毛三仍印象深刻,“現場黑漆漆,程一演講繼續,現場聽眾自發集體打開手機,用閃光燈當作聚焦燈,靜聽程一完成了演講……”
直到真正開始自己的主播工作之后,她才理解到了程一的不容易—不僅需要消化聽眾給他帶去的負面情緒,還要以積極、正面的導向輸出自己的觀點內容。
正是因為“程一電臺”的陪伴,讓很多聽眾從情緒的低潮中走了出來。毛三也是這陪伴的受益者,讓她在懵懂的青春期就愛上了播音。
現在,程一開創了新的事業,為女性打造高質量的陪伴社區,作為曾經的粉絲,也秉持著對女性群體的同理心,毛三表示全力支持,踏實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從一個學播音的人去做運營,開始的確不懂,但無非就是—從頭學起。”新崗位的繁忙,讓毛三暫停了自己主播的工作,但她并沒有在意,因為現在和大家一起做的事情更有價值。當然,她的主播夢,永遠也不會放棄。
策劃 & 編輯:于蕾 / 攝影:賈樹森 / 采訪 & 文:徐英 / 妝發:Helen、一凡 / 服裝助理:馬敏倩、徐寧寧、劉劍鋒 / 攝影助理:李文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