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ie
留在這里,這個城市會帶給我未來的一些答案
Stephanie 是 Janes 高級珠寶的設計總監,在和Stephanie 的交談中,常聽他提到“我老板張先生”。張先生?英文名一定不會是“Janes ”。哪個設計師會用與自己無關的名字命名品牌呢?
“Janes 是20 世紀80 年代張先生的媽媽在上海創立的珠寶品牌……”
Stephanie 話音一落,拍攝現場有人掰起了手指,沒錯,這是一個有40 年歷史的設計師珠寶品牌。
“40 歲”的品牌正值壯年,在過去的歲月里,它經歷了什么?它用珠寶記錄了什么?這些疑問,Stephanie 正在一一為我們解開。
在藝術珠寶的探索中發現有溫度的人文
若不是這場疫情,2020 年夏天,Stephanie 會帶著8 歲的女兒去到她生活了4年的那個城市,重新探訪意大利佛羅倫薩。
2002 年,Stephanie 和張先生原本只計劃來一場歐洲旅行,卻在佛羅倫薩戛然而止,他們決定在這里多駐足一段時間。
要多久?因為沒有計劃,所以沒有答案。
彼時,Stephanie 還不是Janes 珠寶的設計總監,20 歲出頭的她被這座城市徹底折服了。她雖然早已篤定地謀劃著未來從事和珠寶設計相關的工作,游歷了歐洲一大圈,該見識的見識了,該驚嘆的驚嘆了,她以為意大利會成為她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回國后,整理思路、整裝待發,可怎么也沒想到,雙腳站在文藝復興的起始地時,她決定:“留在這里,這個城市會帶給我未來的一些答案。”
現在回頭看,Stephanie 當時做出的充滿魄力的決定是值得被回顧的。2006 年在Janes 品牌開始了設計之路,對于非科班出身的她來說,在意大利生活學習的那4 年給了她十足的底氣;也是那4 年,她在收獲創作靈感的同時,也將她和張先生的愛情修成正果。回國后,張先生正式從母親那里接管了Janes,作為品牌最核心的創造者,Stephanie 說,那一年對她意義非凡,那是她的“設計元年”。
我們并非有意跳過Stephanie 在佛羅倫薩受到的“精神洗禮”,因為那些已經發生的故事既有著厚重的歷史感,也有著Stephanie 的現代解讀方式。兩者結合,的確很有意思。
“決定學習珠寶設計,也考慮過去歐洲花上兩年時間進行專業的學習,但總有一點擔心,害怕懂了專業、丟了自己的想法。我拒絕一板一眼地做事,特別是我想投入全部精力去做的事情。所以在我過了20 歲生日之后,我們開始了一場歐洲旅行。”
顯然,歐洲讓Stephanie 驚艷,她并非單純地沉迷于巴黎旺多姆廣場上的頂級奢侈品店鋪,更讓她沉醉的是那些被時代留住的建筑和風景。“來到佛羅倫薩后,站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門口,抬頭仰望,那一刻我徹底被震撼。這種撼世之作的穿透力和內涵印證了一個事實——文藝復興的核心是發掘古典人文。對于經歷過文藝復興的人,他們發掘出了更為早期的古典人文;對于現代人,我們目睹和感受到的是兩個時代的人文精髓。”Stephanie 預感到,她青春歲月里全心投入的這幾年時間,會給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未來。
“當我探訪了一間又一間珠寶工坊后,親身體驗意大利人隨性奔放的性格之外,他們對于工藝的細膩和柔情,真的令我感動。在這里,建筑、雕塑、畫作、珠寶……能留下來傳世的都是他們用天花亂墜的想象力和精益求精的慢工打造出來的。他們或因為抽象的想法、或因為不切實際的行動,也許都經歷過一些不被大眾認同的階段……”
Stephanie 的話頓在這里,幾秒鐘之后,她說把話題扯遠了,還是回來說自己和Janes 的故事。但我們很想把上面的話說完,被她藏回心里的那句話,大概意思是:任何新事物的更迭,都一定會經歷不被認可的懷疑,但當它廣泛地被接受時,意味著時代又往前走了一步。Stephanie贊同我們的提煉,她說,這是后來她成為一名真正的珠寶設計師最大的收獲。
Stephanie
設計“人無我有”的珠寶是件上癮的事
2006 年Stephanie 回到上海,正式開啟了自己的珠寶設計之路。對于Janes 品牌來說,雖然主理者和設計者之間有著緊密的生活交集,但在家族企業和公司制企業中,他們選擇了后者。因而“一切標準化的要求”就水到渠成了。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化的工作流程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用在產品設計的研發上。
“回國后,我們首先將Janes 定義為高級定制品牌,那時候的預判是,高定會成為珠寶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但為了能夠將設計與工藝完美契合,我們又以最快的速度開設了一家專門服務于自己品牌的工廠。”這是一個信號,Stephanie 將在Janes 大展拳腳了,工廠的經營成本是要依托產品數量的,沒有“量”的積累,工廠會成為品牌發展的嚴重阻力。憑借上一輩的經驗,張先生和Stephanie 分別從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意大利找來了專業的設計團隊,12 位遍布亞歐多地的設計師成為Stephanie 的團隊伙伴,他們原計劃的高定珠寶定位再一次被細化:“我們要朝著藝術珠寶的方向發展。”
Stephanie 作為品牌的設計總監,對每一款產品的出爐有著嚴苛的要求。藝術珠寶究竟能不能商業化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她。“實踐經驗告訴我,這兩者是相悖的,藝術可以承載浮夸的設計,但它極可能不會被市場接受。我嘗試過一些可以走量的珠寶,市場的認可度的確很高,但想到之前在意大利被‘洗禮’過的精神,我沒辦法過自己這一關,所以Janes 慢慢變成了一個不做商業款,只做藝術珠寶的品牌。這份‘人無我有’的堅持讓我的設計方向越來越清晰了。”
Stephanie 口中的堅持有很多與現實的抗爭,比如藝術珠寶在材質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她的每一件作品在設計之初就做好了“不遷就原材料本身形狀”的準備。再看工藝,她雖然極度推崇意大利的工藝,但有一件事是她和張先生都無法接受的,那就是歐洲人的慢節奏狀態。
“這也是我們創辦自己工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保證工藝的同時,必須要有符合國內效率的工作狀態和工作進度。我們的工廠即便每個月有近百件的作品在制作,但各種調配也是互不干擾的。換句話說,外面3 個月工期的工作,我們只要一個月就可以完成。”
Stephanie
珠寶是女人最好的朋友,擁有珠寶的女人心里也是充滿愛和愉悅感的。
Stephanie 此言不假,拍攝當天,戴在她頭頂的那頂頭冠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款作品命名為Beloved Princess,用近幾年流行的摩根石完成設計:“3 塊摩根石代表著緣定今生,桃心代表著寵愛,頭冠上的花代表著花環,希望傳達的是一個漂亮的花環而不是頭冠。珠寶是女人最好的朋友,擁有珠寶的女人心里也是充滿愛和愉悅感的。”她賦予Janes 出品的每一件珠寶一份別樣的情感。對于一個40 歲的品牌,它擁有的寶貴財富來自于忠實用戶,有一些客人從張先生媽媽創辦品牌時就一直追隨,她們見證著Janes 產品的更新,也看到了在Stephanie 引領下的設計的突破。
動物、花鳥和人像是Janes 創作的主旋律,利用空窗琺瑯工藝,將中國元素與歐洲工藝進行結合,卡梅奧(Cameo)工藝在產品上的應用也是它的一大特點,浮雕被公認為藝術創作與雕刻技藝的完美結合,Stephanie 將多年前在歐洲學到的精髓——“利用底面與雕面的色彩差異突出主體,我們賦予這種工藝新的內涵,讓西方的工藝演繹東方的主題。”
12 人的設計師團隊來完成每年近千件作品的設計,作為設計者,需要的不僅是不斷的專業補給,還有內心對于珠寶的熱忱。回顧一路走來的設計之路,Stephanie 說自己已經過了要去追隨什么箴言的階段,“世間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通關法則”,她大愛這句話,繼而在后面又加上了半句:唯一可以做好的事,就是心明眼亮地看清前面的路,別躲避,接受生活讓你接受的那些。
Stephanie
Q&A:
在藝術珠寶和商業珠寶的選擇中,最終讓藝術珠寶突出重圍的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給你講個故事,2002年我在佛羅倫薩阿諾河邊遠望,那也是我第一眼看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我朝著那個方向一路走、一路問,站在教堂下面的那個瞬間,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內心的好奇在于,它的設計者布魯內列斯基究竟是如何設計出這件巨作的?后來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得到的答案是,布魯內列斯基擔心有人剽竊他的設計,于是就用編碼進行設計。他設計了一種自支撐穹頂,就像羅馬的萬神殿一樣,內部無需支柱、梁或者拱,外部無需骨架支撐,形成高聳而開放的空間。我的內心被他的“突破”撞擊了。盡管我知道我無法做出這樣震撼的作品,但我至少可以在我的領域做出“唯一”的作品。藝術珠寶的唯一性成為它“突出重圍”的最真實理由。
珠寶的傳承性在Janes的產品里是如何體現的?
我們很幸運,上一輩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在這個行業立足的經驗,還有可以持續的人脈。40年前Janes的客人現在多半已經人到暮年,她們在Janes買到的珠寶現在成了她們的藏品,有一些被她們的孩子戴在身上。雖然那些設計不是出自我手,但這是Janes留給客人的,這也是珠寶傳承映照在品牌上的最好說明。
編輯/尹璐、攝影/郭航(大夯Studio)、采訪 文/儷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