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在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林徽因誕辰120周年的這一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曾孫女梁周洋開啟了一趟不同尋常的旅程:“重走梁林路”,尋訪山西古建,一路追溯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考察山西時的足跡。出生于建筑世家的梁周洋,如今亦投身于古建筑保護事業,并擔任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WMF)的國際顧問。她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的詩意,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有關中國建筑的歷史與文化,守住一份寶貴的家族傳承。

梁家的家風與傳承

梁周洋是中國古建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建筑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曾孫女,她的高祖父梁啟超則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出身于這樣的世家,梁周洋卻顯得十分謙遜而低調,她眼下專注于古建筑保護事業,并遵從本心,希望找到自己的熱愛,走出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梁周洋分享了一則家族逸事:當年梁思成前往海外求學之時,收到一封來自父親梁啟超的書信。信中提到:在海外不要“死讀書”,太枯燥,應當去學一些諸如人文、藝術、美學等不同領域的新知,從而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這展現了梁啟超開放而超前的教育理念。在此影響下,共赴海外求學的梁思成和林徽因都逐漸擁有了多元文化與廣泛領域的視角,日后成為聯結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

梁周洋說:“我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多一些,然而每年暑假一定要回國。家人希望我學習東方與西方的不同文化,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教育培養,從而使眼界更開闊、閱歷更豐富。”就像當年梁啟超鼓勵梁思成一樣,梁周洋在求學期間,除了學習本專業,也積極探索藝術、建筑、歷史、經濟等不同的學科領域。很大程度上,梁周洋繼承了家族幾代人的思想和視野。曾祖母林徽因的生活態度,一直深深影響著梁周洋。她分享道:“很多人認為林徽因是一位事業型女性,一直在外面做測繪、畫建筑圖,實際上,她也是一位體貼細致的母親。曾祖母寫給子女飽含溫情的書信,影響著我們家的每一代人。”

林徽因熱愛生活,當年她與梁思成搬進北京北總布胡同時,在院子里種了很多花,讓家成為一方充滿生機與熱情的小天地。在各地考察、測繪時,她還會給孩子的信中附上畫作,畫下所到之處的種種美麗之物。梁周洋說:“正是有家族中這些美學的熏陶,我從小就喜愛藝術,包括古建文物中那些經歷了千百年歲月沉淀的美,因此也逐漸走上了建筑保護的道路,想要為這些瑰寶的傳承盡一點自己的力量。”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梁周洋考察位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建筑Sellers Hall

和曾祖母成為校友

2024年,是林徽因誕辰120周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這一年為林徽因補授了建筑學學位,梁周洋與家人在美國費城一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2024年梁周洋入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后,常來自習的圖書館

梁周洋分享了這一幕背后的故事細節:“2022年,賓大設計學院院長弗里茨·斯坦納在參觀中國建筑師特展時,注意到了一張老照片。那張照片是當時中國留學生前往美國學習建筑學的珍貴歷史資料,其中有23名中國學生,但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我的曾祖母林徽因。當時弗里茨注意到,在賓大的校史里,好像并沒有過林徽因女士獲得建筑學學位的記載,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在1924年,賓大是不允許女性讀建筑系的,而林徽因明知如此,仍堅持選修了相應的課程,她把建筑系所有的課都修習下來,并且成績非常優秀。現在,在賓大的檔案館里,還可以找到她當時的成績單,許多課程都得到了‘卓越(Distinguished)’等級的最高評分,足以證明她在建筑學專業上的不懈追求。”

彼時院長弗里茨提出質疑:“為什么賓大當時不能給林徽因授予學位?難道就因為她的女性身份嗎?是時候糾正它了。”就這樣,經過了長達兩年時間的調查和申請,終于在2024年,林徽因入學一百周年后,賓大為她補授了建筑學學位。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202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為林徽因補授建筑學學位證書,梁周洋和家人一起見證

對此,梁周洋感慨萬千:“今天我們回溯林徽因的一生,許多報道內容都偏重于描述她是一位才女,也有很多是對于她情感生活的敘述與演繹。這次能夠和家人一起代表林徽因領取到這個來之不易的學位,其重要的意義在于證明了她的學術地位,也證明了女性的學術地位,以及證明了女性同樣可以在建筑學領域為社會作出突出貢獻。”

就在補授學位的第二天,梁周洋在賓大的論壇上又宣布了一則好消息:“非常榮幸,在曾祖母入學一百年后,我被同屬賓大設計學院的歷史遺產保護專業錄取了。”就這樣,梁周洋成為曾祖母林徽因的同系校友。

當問到梁周洋,在已取得過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位并工作數年之后,為何選擇在當下重返校園?梁周洋解釋道:“對我來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目標和使命感。我在年輕的時候去讀政治學,隨后在華爾街工作,之后去到智庫做政策研究,然后創業做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項目,其實都是在不同時段探索和尋找自己的方向,達成自己的目標追求。近幾年來,我逐漸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跟歷史遺產建筑和文物保護相關的研究與工作上,因此萌生了重返學校,以掌握更扎實的專業知識、結識更多優秀學者的想法。”

這些年,梁周洋所在的文物保護組織一直在與故宮博物院開展合作,致力于乾隆花園的修復項目,整個工程持續了二十余年。用二十多年時間做一項修復工作,梁周洋感慨頗多:“自從我參與這件事情開始,就著眼于長遠,非常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得扎實,做得更有成果。因為古建筑文物保護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投入長久的時間與大量心力。這也是為什么我選擇重返學校深入去學習歷史遺產保護。我相信,如果要長期做好這件事,一定要獲取更多更前沿的知識,掌握更多技術。”梁周洋是一個長期主義者,她愿意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制訂長遠的計劃,并付出與之匹配的時間和努力,并在踐行之中收獲成果。

古建筑保護的踐行者

2024年,梁周洋還做了一件計劃許久的事,沿著當年曾祖父母考察山西時的足跡,尋訪了山西各處的古建筑,并計劃在2025年拍攝一檔“重走梁林路”的節目,作為自己事業的里程碑。

這并不是梁周洋第一次“重走梁林路”。她回憶:“我大概是十年前接觸到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一年剛加入時,我便來到了山西,當時也走了梁、林所走過的路,還去了安徽看徽派建筑,以及去過甘肅敦煌和河北正定等地。走訪了這么多古建筑,使我深感當年營造學社成員們來到這里的不易,所以讓我發愿要更加堅定繼續他們的事業,把這些古建筑保護好。”

梁周洋此行山西,也恰逢“棟梁——梁思成林徽因學術文獻展”開幕。她接到邀請,同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和機構的學者教授們,一起探討梁、林對古建筑保護的貢獻。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正是在山西五臺山發現了唐代木構建筑,用事實回應了日本學者“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筑”的錯誤論斷。此外,她還看到了有關古建筑的一種全新可能:“我看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蘇丹教授在當地的山上用鏡子制作了裝置藝術,用光影方式與梁、林對話,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梁周洋分享道:“我現在還擔任著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WMF)的國際顧問,這個基金會已成立近60年。自1988年以來,WMF也參與了許多中國古建筑的保護和修復工作,目前已做了30多個項目。我希望聚集更多的社會專業力量,在各地去尋找一些亟待保護的古建筑,通過基金會的專家和工匠團隊來進行保護和修復。山西的古建筑眾多,全國僅存的3座唐代木結構建筑都位于山西。對于山西這樣一個文物古跡豐富且珍貴的省份,基金會未來也希望在這邊做更多的建筑保護工作。”目前,梁周洋所在的基金會已和山西云岡石窟研究院進行接觸,希望未來可以參與到云岡石窟的保護中去,延續梁、林當年的事業和精神。

與自然同行

梁周洋的祖父梁從誡先生,是中國第一個NGO非自然組織“自然之友”的創始人,綠色環境保護的先行者。受祖父影響,梁周洋自幼就有綠色環保的意識,到現在她還清晰記得:“十幾歲去爺爺家里,他把洗漱完的水接到盆里,繼續用來沖馬桶。”

在致力于保護古建筑的同時,2017年梁周洋也跟中美綠色基金成立了華美綠色環保基金會,并擔任執行董事,主要開展有關環境保護的教育課程,把環保意識帶進學校、社區和企業。“我們會到企業里做培訓,比如,如何把你的辦公室變成一個低碳辦公室,還有日常生活里的垃圾分類、企業在綠色環保方面的運營管理小技巧等等。這些活動都是免費的,所以有很多企業非常樂于邀請我們開展講座和活動。”除此之外,梁周洋也親自給小學生授課,讓孩子們從小培養低碳、環保的意識。

梁周洋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之前我有一位合作伙伴,我們有一次到他女兒所在的學校去教環保課,當天晚上我的合作伙伴回家有些累了,本來想點個外賣作為晚餐,沒想到這時候他的女兒出來制止了他,說梁老師今天在課上說了,點外賣會產生一次性塑料垃圾,對環境很不好。”就這樣,當晚的外賣沒點成,朋友也把這件趣事反饋給了梁周洋。梁周洋感慨:“通過這些課程,哪怕能帶來一點點改變,也算是為環保事業作出了一些小小貢獻。”

梁周洋熱愛旅行,這些年來,她去往世界各地考察當地的人文與自然環境,在南美探究當地土著如何與自然和諧共存,并前往非洲大草原探訪動物保護園區。這些自然之旅,讓梁周洋由衷感嘆地球是多么神奇而美妙,更產生出一種對大自然的敬佩之情。2024年夏,梁周洋做出了一個決定:登頂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用這種方式來挑戰自我,也慶祝自己的四十歲生日。

“這趟登頂之旅一共花了七天時間。我提前一個半月開始做培訓,每周六次有氧和力量訓練,在所在城市附近爬一些小山。即便如此,真正開始挑戰攀登乞力馬扎羅時,還是會有高原反應。第一天向上攀升兩千米,山上夜晚溫差極大,凍得睡不著覺。第二天因為高原反應頭痛欲裂,拼命吸氧。到了第三天,我突然覺得自己能夠適應這種狀況了,于是堅定信心往上爬。” 一路上,梁周洋見識了乞力馬扎羅不同海拔的多樣地貌和自然景觀,起初是熱帶雨林,長臂猿在樹上跳來跳去;慢慢向上攀升,茂盛的叢林變成低矮的灌木;再往上就全是裸露的巖石了。“最艱難的是登頂那一天,我們凌晨爬起來向上沖刺,之所以起那么早,是為了爬上山頂以后正好能看到日出。那天我們整整爬了八個小時,從凌晨十二點到早上八點,凍得仿佛手腳都不屬于自己了。” 到達山頂以后,梁周洋忍不住流下眼淚,經歷數日連續的攀登、翻越險境,終于迎來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日出。她說:“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人類很渺小,于是更發自內心地想要探索和尊重自然的規律、宇宙的規律。”

梁周洋:在古建筑中,尋找生活詩意 

2024年夏,梁周洋登頂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

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

生活里的梁周洋熱愛藝術,也喜歡收藏。在梁周洋的眾多藏品中,最特別的是一些老地圖。譬如17-19世紀的大航海地圖,作為人類開拓與冒險精神的珍貴史料,常鼓舞著她要勇于探索人生的無限可能。“這些年我其實一直在寫書。”梁周洋透露,“這其中,有對古建筑的探訪,也有對自然和動物的探索。不過還是得先把學位讀下來,再考慮出書的事。”

梁周洋說:“我的興趣愛好從小就很廣泛,對藝術、對建筑感興趣,喜歡逛博物館,喜歡欣賞音樂和舞蹈,也熱愛運動,堅持冥想······我不求成為興趣愛好領域的專家,而僅僅是沿著自己的興趣去探索,讓生活變得多元化,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更快樂。這是我特別想同大家分享的,多去尋找一些自己熱愛的方向,找到自己生活里的激情。”

對梁周洋來說,人生就是用來體驗的,尤其隨著年齡增長,她形容自己變得更加目標堅定,同時也愈加從容。她說:“我不追求更多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者得到更多榮譽,因為那些并不能代表我們生而為人的本質。到了現在這個人生階段,我只想追求更多自己真正熱愛的。與此同時,真正去思考我還可以做一些什么、留下一些什么——用積極的心態,為周圍的人、為這個社會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古建筑帶給梁周洋生活的詩意,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歷史、文化、建筑與自然交織而成的美。帶著這份詩意與愿景,她會持續地在工作,并在生命中融入對美的守護與探索,以及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出品人:邢麗 / 監制、內容策劃:周櫻 / 撰文:Koma / 圖片來源:梁周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