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針是留得住過往的時代器物
關于鄭鶯燕的故事,還是要從那套被翻譯成9 種語言、在15 個國家發行的《貨幣戰爭》講起。
當初鄭鶯燕在看到宋鴻兵老師撰寫的這部書稿后,在文字中不僅讀到了在搜索引擎上難以查閱到的知識,還在作品中感受到了難能可貴的詩性之美;但這都沒有第三點重要——內容本身的神秘性,這是讓人們從碎片化閱讀中重新找回專注閱讀習慣的制勝法寶。
作為文化、新聞類節目的主播,系統的學習和多年累積的經驗,讓她深知傳播學要想廣而遠地“傳”出去,依托的正是“知識性”“詩性”和“神秘性”這3 個重要的因素。于是,鄭鶯燕以總策劃、出品人的身份,成為《貨幣戰爭》的重要參與者。
出版之初,她篤定:一定會成為經久不衰的超級暢銷書。卻沒想過,這套書會登上中國出版界的“神壇”。“篤定”的自信來自哪里?來自理性,鄭鶯燕習慣了用理性做事,她善待“理性”這件奢侈品,不僅對《貨幣戰爭》如是,對待她日后更精彩的人生亦是如此!
追憶的是情懷 收藏的是歷史
鄭鶯燕拖著兩個30 寸Rimowa 行李箱來到影棚,大多數人見到她都覺得眼熟,昔日央視主播的身份是她人生中的重要履歷,但辭去了那份工作之后,她感悟到:真正的自由在內心。她“自由”地發現了她愿意用一生的時間和積蓄去珍視的寶藏。拍攝當天,她帶著這些寶藏輕巧地出現——幾百件Vintage 胸針被她一件件地拿出來,不到10 分鐘時間,一張長桌被鋪滿,她多年的播音功底在此刻也情不自禁地外溢。鄭鶯燕帶來的這些,只是她收藏中的冰山一角,1000 多枚的收藏量,讓她的收藏充滿底氣。
鄭鶯燕說是她的媽媽在她十四五歲時點醒了她對Vintage 的喜愛。最早佩戴的一套中古胸針加耳夾是親戚從日本帶回來的,一套很美的大雁。“雖然那時候中學生不讓戴首飾,我媽還是鼓勵我戴著它們去參加表姐的婚禮和年底的新年晚會。
說起來,我有個非常愛美的媽媽,和她相比我簡直可以用樸素粗糙來形容自己。”在物質不豐富的八、九十年代,鄭鶯燕的媽媽經常從有限的工資里斥巨資買漂亮的衣裙給她。在青春期,也常常因為她出門不愿意打扮,而和媽媽鬧別扭。“這個當年小學時就鼓勵我卷頭發、抹口紅、穿最潮流服裝的時髦女郎,這個直到現在, 出門倒垃圾都要打扮一番的老太太,為我保存了人生第一套 Vintage,直到現在還那么美好如初。”美的愛好,兜兜轉轉,還是會在血液里延續……
現在回想這個過程,我們后悔沒錄個必能吸引粉絲的開箱視頻,和大多數社交平臺上奢侈品的開箱相比,我們有幸感受這兩大寶藏之箱所帶來的精神財富才是真正的奢侈。
“這是Trifari 20 世紀40-50 年代的密鑲系列,它是用制作高級珠寶的工藝完成的。”“你們看這個,Trifari 1944 年推出的“果凍肚皮”系列,雖然Trifari 的珠寶是出了名的耐用。但經過幾十年時間的錘煉,能好好保存下來的已經少之又少”,“還有這個,Boucher 鳥系列,大師巧妙地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珠寶琺瑯彩技術,讓鳥的姿態栩栩如生……”
通讀世界史、從古文明的源頭——中東出發、深度行走近40 國、大愛莫臥兒雖已沒落卻輝煌過的王朝……鄭鶯燕癡迷20 世紀30-90年代的Vintage 胸針,藏品呈體系、呈系列地完整收藏,如果為她貼上“中國Vintage 胸針收藏第一人”的標簽,一點兒也不為過。
過往的工作經歷中,她每年都有探訪歐洲的機會,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為“博物館動物”。在跟隨歷史學者們在當地深度挖掘時,她決定用她的一生去找尋歷史。
2006 年,她去羅馬錄制節目,和當地的考古學者一起行進的過程中,偶遇一位老奶奶,意大利式的慵懶與老人身上戴的那枚極精致的胸針形成了對抗性的反差,那枚胸針的材質并不名貴,但造型和形態中透著靈動。這一次的“遇見”打開了鄭鶯燕收藏Vintage 胸針的大門,她癡迷于這種輕古董,只要有機會就跑去歐洲,巴黎的古董市場、倫敦諾丁山每周六的市集,她找到了可以帶著自己個性奔跑的東西,她在一枚枚胸針之間看到了她錯過的那個黃金時代的人們的主張。“胸針是所有珠寶首飾中不會觸碰人體皮膚的東西,但它離心臟最近,這是一種情感的歸屬。從視覺上看,胸針展現空間很大,題材非常廣泛,它是留得住過往的時代器物。”
將1941 年的枝頭鳥收入囊中是一個必須要提到的關鍵時刻,鄭鶯燕在這枚胸針中看出了古樸的東方神韻,有一個瞬間,她恍惚以為自己身處故宮,恰有“林間自在啼”的感覺。“但這是出自西方人之手的設計啊,我想探知設計師究竟受了什么影響做出了如此東方的設計。”于是,她重讀世界史,重回文明發祥地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域,感受著美索不達米亞的神秘;再看古埃及和古希臘的興衰;讀到莫臥兒王朝的成敗時,再找來Vintage胸針為那個時代留下的符號,她說這構成了她對文化的思考和對美的闡釋,這和她研究的世界史竟是如此相似。
鄭鶯燕在Vintage 胸針中看到了世界發展沉浮之間的線索,她相信時代的印記最后是通過器物來展現的,而這個印記也成為她身體的裝置藝術。這有章可循的文化收藏之路,依然如她在策劃《貨幣戰爭》時一樣,理性地出發了。
將收藏合體 將歷史再現
“佩加蒙博物館,無聲地訴說:我來過,我戰斗過,我征服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這是我第一眼看到巴比倫城門時的感動。你可知,眼前的伊什塔爾門,是考古學家們用30 萬個碎片拼接而成!而這僅僅是當年巴比倫城門最矮最外側的一層。新巴比倫王國處于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時國力達到鼎盛,最后在公元前539 年被波斯人消滅。而早在公元前7 世紀 《圣經》 就預言巴比倫的毀滅和永不再建造。”這是鄭鶯燕站在柏林博物館島著名的佩加蒙博物館前留下的一段文字,她被歷史震撼,這座收集了古巴比倫、海底特、蘇美爾、亞述和伊斯蘭文明巨大建筑的展館,有著可以帶著參觀者穿越時空的魔力。那一刻她驚嘆:美是沒有門檻的,這種歷史的美感留給后人的無限欣賞性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可貴。她在心里對自己說:“趁年輕就出發,多去看看那些能夠美美與共的寶藏。”
博物館是時代的精華,她收藏Vintage 胸針是她記錄生命的精華。她很欣賞一句話:完美是即興迸發出來的,而不是控制出來的。因此,她在尤金妮系列的多色世界里看到了其中沉淀著的王后的深沉,Ming 明系列展現了外國藝術家對東方文化的遐想,其中一枚大鵝戴皇冠胸針作為這個系列的壓場之作,被炒到極高的價格,只有10 枚存世,鄭鶯燕為了得到這件稀世之作,最終用掩蓋不住的誠意打動了藏家。
Vintage 的收藏讓鄭鶯燕的人生空間變得更加廣闊,她一再強調,材質不再是衡量珠寶飾品價值的唯一標準,即使明知它們由不那么值錢的金屬合金、人造石和樹脂制成,人們也愿意為設計和工藝買單。就像在20 世紀90 年代,麥當娜在音樂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中佩戴Trifari 20 世紀50 年代作品出場時,吸睛無數。
鄭鶯燕欣賞“那一刻”碎片式的奪目,但她給自己的使命是,要把更多的碎片重新組合到一起,成體系、成規模地實現她的收藏夢。
人類經歷的文藝復興不是一次,鄭鶯燕的收藏是她在自己的認知中,對美的又一次文藝復興。
Q&A:
在Vintage胸針中,你最欣賞的是哪個時期的作品?
鄭鶯燕:我對20世紀40-50年代的作品最有興趣,那是新古典主義時期,設計人才輩出,世界的祭奠給了他們土壤,遇到了科技和冶金技術的發展,登峰造極,文化不受材料限制,設計也就噴薄出來。比如白銀鍍銠、琉璃、金屬,到1953年推出永不褪色的合金,那個時代給設計師提供了很多空間。而外界的影響也是一片利好,珠寶向來都是界定階層的稀有物,但在那個年代,這些首飾打開了普通人欣賞美、擁有美的局限。
當Vintage越來越被人接受的同時,這些如寶藏一樣的作品也越來越稀少,作為Vintage的資深藏家,能夠給“小白”們什么收藏建議呢?
鄭鶯燕:想開始收藏之路,第一點是走進博物館,去欣賞各個時代的精華薈萃,不是看炒作的東西,更不是跟風趕潮流。在歷史長河中,沙中淘金,呈現出來的東西有歷史和審美價值。做收藏必須要對美有判斷,有了美的意識,以打扮自己的心態去淘作品。比如,“明”系列的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很有趣,霸氣外露,但不一定適合我的氣質。第二點是個捷徑,向藏家和古董商請教,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后,隨著海報款的主款去收藏,這是“有案可查”的收藏方式。
罕見曝光套系珍藏
在鄭鶯燕1000 多枚古董胸針的藏品中,包羅了昔日風靡于世的各大Vintage 品牌,Trifari、Boucher、Miriam Haskell……這是令人動容的收藏,因為這不僅是還原了當時盛行的海報款全貌,更因風格多樣又完整,讓歷史得以再現。呈現于此的這6 組,是鄭鶯燕藏品中的珍貴之物,更是Vintage 胸針中的精髓。
1、Miriam Haskell
Miriam Haskell,一位俄羅斯裔猶太少女,反傳統的天才設計師。于1926 年成立公司,擅長巴洛克式仿珍珠加鍍銅金屬絲纏繞相結合的搭配方式。那個時代,她與Coco Chanel 齊名。
2、Boucher
1941 年,Boucher大師最擅長鳥類題材創作,此系列采用了當時先進的珠光琺瑯彩技術。
3、Trifari 果凍肚皮系列
1941–1945 年,材質靈感來源于二戰空軍戰斗機新型擋風玻璃材質賽璐璐,成為Trifari 最富盛名的系列之一。
4、Trifari 密鑲系列
1940 年到1950 年之間,采用了無爪密鑲的真寶石工藝。密鑲系列多次成為著名珠寶雜志或書籍封面。
5、Trifari,Demilune 系列
1942–1947 年,新月形琉璃組成的紫藤花和生命樹。
6、Mazer 劍客系列
1947 年,靈感來自好萊塢電影《劍客》,此系列海報在1947 年的Harper's BAZAAR美國版刊登。
編輯/尹璐 采訪/尹璐、儷鄴 文/儷鄴、尹璐 攝影/董浩、文立明 化妝/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