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去太空給全世界的孩子們授課
2021 年12 月9 日,“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位航天員在世界上最高的課堂.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內,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球光學試驗……在主講老師王亞平娓娓道來的講解中,這些神奇的科學小實驗就像一粒粒火種,點燃著無數孩子心中的夢想。
而此時王一正在太空授課的地面現場.中國科技館。“太空授課在我們的整個計劃中,是作為一根非常獨立的線拎出來,從頭到尾地計劃和實施,講什么內容,用到哪些教具,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探討,腳本前后改了好幾十版。”
這是全球直播,一個字都不能差,王一比喻,就像打磨一顆鉆石,看著它從毛坯變得光芒璀璨。
而這一刻,她感受到的是滿足和珍惜:“我感受到了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熱情,對沉浸式教學體驗的深度認同,也讓我看到了祖國未來的希望。科教興國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航天員用實際行動點燃了孩子們對太空的夢想。”
2021 年,中國載人航天“超級年”。
4 月29 日,中國空間站核心艙被成功送入太空,中國載人航天真正迎來空間站時代。6 月17日,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9月17 日乘組成員返回,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0月16 日,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三名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開啟為期半年的空間站生活,刷新中國人駐留太空紀錄。
11 月7 日,翟志剛、王亞平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王亞平邁出了中國女性太空行走第一步;12 月9 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空間站首次進行太空授課……
王一用三個關鍵詞來總結這令人激動的一年:中國空間站、四次出艙活動、一次太空授課,而她,是這些高光時刻的全程參與者與見證者。
從事航天員教學工作多年,王一主要負責的是專業技能訓練,根據每次任務的不同,訓練的重點內容也在與時俱進。在神舟六號任務期間,她負責的是飛行程序訓練和故障訓練,幾百種故障預案,教員對每一種都要熟練掌握。到了神舟七號時,她主要負責的是出艙程序方面的單項訓練,在神舟九號任務中,參與交會對接訓練,神舟十號任務中負責太空授課方面的訓練工作,神舟十一號任務和中國空間站開啟后,她主要負責太空生活保障和科學實驗工作。
而從神舟九號開始,中國的女航天員正式登場。“我有近一年的時間,都在做女性航天員的模擬訓練工作。“既是教員,也是女性,還同樣都是孩子的媽媽,在工作中,她們經常“心有靈犀一點通”,也用女性的情感視角,為科研任務增加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像我們這次王亞平出艙任務,11 月初的時候正好是不錯的時間窗口,剛好她女兒要在那幾天過生日,走之前她說要給女兒摘星星,我們就討論說要不要就定在女兒生日那天執行出艙任務。”
“但是后來工作人員們驗證了一下,出艙對生理和心理都是非常大的考驗,所以,領導決定把出艙節點放在女兒生日之前,這樣王亞平就更有動力了,她說自己得認真地完成任務,完成后大家一致認為這樣安排的效果非常好。”
王一
每門課程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
經常有朋友好奇王一的工作,“給航天員當老師,和在學校里當老師有什么不一樣”是她最常遇到的問題。
答案是不一樣,特別的不一樣。
首先是很多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更沒有可以參考的課件。“我所從事的航天選拔與訓練學是國內任何一所高校都沒有的稀缺專業,我們可以借鑒的國內外理論框架少之又少,很多內容都是原創的,需要自學、歸納和頓悟。”
大量的前期工作,從訓練的策劃、撰寫提綱到方案的準備、細則的擬定,每一個環節都是一場全新的挑戰。而其中令王一覺得最具挑戰的是:“我們是一群沒有上過太空的教員,要教上過太空的航天員如何在太空工作和生活。”
“所以一定要對自己的領域有很深的研究,讓航天員覺得跟你在一塊,是永遠能學到東西的。”
而那些針對航天員制定的地面訓練項目,最先試訓的,一定是教員。“教員先試訓,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好的經驗,比如模擬太空艙,我們選拔身體素質方面符合要求的先進艙,這樣做,既能夠讓航天員少走彎路,節省他們的時間,對教員來說,也能夠更好地發現問題,當場解決。”
從神六開始,王一已經記不清自己進行了多少次試訓:“幾乎地面上所有這些選撥的程序我都走過,包括一些有生命危險的訓練也參與過。”神舟九號的交會對接訓練,在航天員上手之前,教員們已經練了1000 多次。
每一次執行航天飛行任務之前,都會在地面上做大量的摸擬訓練,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訓練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小問題,我們去逐一解決,然后給它歸零。”
開會到深夜是經常的事,哪個環節有問題,哪個環節就要重整,反反復復地論證做實驗,王一說,就跟打仗一樣,練兵千日,用兵一時。
“在空間站任務中,有一項難度很大的訓練.水下訓練。我們在航天中心建了一個大型水池,叫作模擬失重訓練水槽,把空間站同比例模型艙沉入水下10 米深的地方,航天員需要穿著120 多公斤重的水下艙外服,在深水里克服重重阻力,模擬開關艙門、艙外維修等作業訓練,一次入水要持續練五六個小時,強度相當于一場馬拉松,不僅非常累,而且存在減壓病等各種風險。”
在航天員開展正式訓練之前,水下試訓和相關的科研驗證試驗都是由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及教員們聯合參與完成的,一系列的應對措施被提出,在長達幾個月的航天員訓練中,做到了零事故!
而在這些挑戰之上,對于教員們更有一項叫“與時俱進”的無休挑戰。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突飛猛進,航天員們屢次刷新各種紀錄,而這背后,是教員們的默默付出:“大學里的老師,一門課一教就是很多年,學生不同,但授課內容不會大變。而我們不能停下腳步,從授課形式到授課內容,始終都在動態調整。”
王一
航天員的通天梯和鋪路石
王一大學專業學的是自動化,研究生階段主修航天材料學,輔修管理學,畢業的時候,正好航天員教員團隊需要一位負責專業技能訓練的成員,“所以我才有了報名的資格”。
眾人皆知航天員的選拔是“過五關斬六將”,教員的選拔程序亦不遑多讓,思想政治考試、身體素質考核、航天知識綜合考評、教員試講、答辯等環節一一闖過,才能成為一名實習教員。
實習教員要踏踏實實地在基礎教學工作上磨練兩三年,再通過考試,才能成為一名輔助教員。工作滿五年后,具備在某項專業訓練上全程設計、參與、組織訓練的能力,才能申請主教員資格認證考試。
“我曾有幸以模擬航天員的身份,參與過幾乎所有的地面選撥和訓練工作,其中我覺得對身體最具挑戰性的當屬離心機,胸背向最高要承受8 倍于本人體重的壓力,頭盆向最高要承受4 倍于本人體重的壓力。”這項訓練被大家稱為航天變形記,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一票否決權,也就是說,這項不通過,其他環節表現再優秀也可能會被淘汰。
很難想象,有哪個領域的老師會像航天員教員這樣,要接受如此全方位高強度的考驗。
隨著任務和擔子的增加,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只會越來越多。“自我成長和學習的壓力,從事這樣一個稀缺專業,如何才能自主創新,是我們一直的課題。同行之間的競爭壓力,載人航天是國家重點工程,我們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防重點實驗室,匯集行業頂尖人才,在這樣高手如林的環境里,你還想出類撥萃,必須要付出更多。”
不僅如此,作為航天員教員,國家重點工程的一分子,王一和她的同事們需要承擔的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比如,學術文章的涉密性,宣傳工作的嚴格審查制度等。“因為這涉及到航天員的訓練及相關數據,很多都是長期保密的,我們的很多論文都是內部交流使用,只有在這個領域范圍內有權限的人才能看到。”
一路闖關,不求名利,飽受爭議,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奮力前行,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教學訓練工作更好地進行,讓航天員在選撥訓練中得到最準確的指引,最高效的練習,最安全的保障。
王一借用了她的導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航天員女教頭“黃偉芬的一句話來做總結:“要做航天員的通天梯,更要做航天員的鋪路石。”
編輯:文冀 / 攝影:張弘凱 / 采訪、文:廚花君 / 妝發:偉亞 / 造型:秦蕾 Chinle / 時裝助理:耿文杰 / 編輯助理:李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