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美林
韓美林作為2008 北京奧運吉祥物福娃的設計師, 對于“美”有著不一樣的解釋,所謂不瘋不成魔,亦是如此吧!
2022 年開年第一天,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和平藝術家" 韓美林推出的限定合作款:「美林·密碼」上市了,其本體覆蓋的書法圖案,便是來源于《天書》手稿!作為中國書法史和藝術史前所未有的作品,《天書》傾注了韓美林先生幾十年心血打造。
他將中國各地的甲骨、石刻、巖畫、古陶、青銅、陶器、磚銘、石鼓等歷史文物上數以萬計幾乎不可辨識的歷史符號記錄下來,才匯集成這部史詩級作品,不僅可供相關專業人員作為重要研究參考,也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天書》
Q&A:
您創作《天書》的靈感初衷是來源自哪里?
韓美林:小時候我家住在濟南皇親巷,有一天我一個人來到土地廟,好奇地湊到土地爺的大玻璃罩子里去看看有什么“情況”,沒想到從土地爺屁股后面發現了“新大陸”,我伸手一掏是書!接著兩本、三本……其中有四本書影響了我的一生——一本《四體千字文》、一部《六書分類》、兩本《說文古籀》,上面全是篆書。那時候還不認識字,但我從小就喜歡畫畫,與這些圖畫一般的篆字一拍即合。往后的很多年里,那幾本書一直跟隨著我。
篆書跟我走的不是書法路,加之后來我的興趣又擴大的原因,甲骨、漢簡、巖畫、古陶文和一些符號、記號……它們在我眼里都沒有以書法對待,而是成了 “形象”。從那以后,我就成了“另類”的古文字愛好者。只要見到(古文字),就記在我的小本本里,從古籍、石刻、陶器,甚至甲骨上收集的古文字,那些被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標注為“音義不詳”的符號,都成為我的最愛。
是什么驅使著您堅持50 多年,完成這樣一個史詩級恢弘巨著的?
韓美林:最初搜集這些古文字,純粹是個人愛好,覺得這些神秘的古文字非常美。這么不知不覺臨摹、整理下來,就記錄了數萬個符號。最后這些符號匯集起來,除了臨摹手稿,我還在這些形象基礎之上創作出的各類書法、鐵藝、藍染的作品。
“天書”的創作離不開我的老師對我的鼓勵。1985 年在香港,啟功老師偶然間看到了我隨身攜帶的小本子,非常感興趣。小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古文字,聽完我的介紹,啟功老師說:“你這是在辦‘古文字收容所’呀!” 就鼓勵我把“天書”寫出來,他說你是畫家,又有書法底子,別人還真寫不了。這一番話促使我加速尋找和書寫“天書”, 直到2008 年我出版了第一部《天書》。
我創作“天書”,一方面是表達我對中國古老文字的敬意,通過紙和筆,將古文字的美傳承下去;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美術界參考,讓大家看看幾千年古老的中華文化中竟蘊涵著如此豐富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結構,可以從中得到無限啟迪。
希望有生之年能通過“天書”向世人展示中國的古文字美,為后人研究、破譯古文字提供更多的資料。
納為天書 —— 韓美林天書藝術故宮展
《天書》是以書畫合一的方式,讓人們感受到全新的視覺圖像符號,您覺得在創作過程中最難的部分是什么?
韓美林:最難的其實不是創作的過程,而是積累的過程。這一張張的“天書”稿,是用細毛筆一個一個符號臨摹下來的。這個你不能去發揮,古文字里怎么寫,我就怎么描,一筆一劃非常考驗功力。這個過程其實非常的枯燥,一坐就是一天,胳膊肘磨了,手肘破了,頭暈眼花。但是即使這樣,你還是要寫下去,你不去記錄,也許這個形象就沒人要了。帶著這樣的想法,促使我一路記錄下來。然后在不違背它結構規律的情況下,把里面的造型抽出來,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進行藝術創作。
對于這次嘗試與潮玩類玩具的合作,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間的跨界交流,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韓美林:年輕人把這些叫做“潮玩”,在我看來,藝術家就是要跟上這個時代,要“玩潮”。所以每次合作不僅僅是打造一個玩具那么簡單,這是我們創造屬于這個時代作品的印證。
在合作之前,對于玩具的理解是什么樣的?玩具變成潮流是否有更多新鮮的看法?
韓美林:我們小時候沒有什么像樣的玩具,泥巴、石子兒、鐵片子都能玩兒的很開心。雞毛扎個毽子,鐵絲彎個環兒,石頭子兒沙子縫個沙包,玩兒的都忘記回家了。現在咱們生活條件好了,年輕人玩兒的花樣可多了,玩具都能成為潮流。這也堅定了我讓藝術融入生活的信心,讓我們的衣食住行與藝術結合,創造美好生活。
韓美林
您平時都是怎么了解接觸年輕、新興文化的?
韓美林:我喜歡跟年輕人聊天,了解他們的喜好,了解最近流行的東西。我跟很多年輕人關系特別好,我們藝術館、基金會的員工都是年輕人,我很愿意聽聽他們的想法。我也經常看偶像劇,現在很多熱播的劇,只要是評分高的我都看,我看的不是情節,而是一些年輕人生活的方式,他們喜歡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年輕人喜歡刷的短視頻,我每天也會抽時間看,藝術家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跟得上這個時代。
您認為傳統和現代的界限是什么?
韓美林:我認為傳統和現代沒有界限,就像我的“天書”,里面有些圖案可能來源于文字產生之前,甚至更早的時間,但是到了我的手里,經過現代手法的演繹,又變得很現代。可是它的形象仍然是古代的,是傳統的。傳統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的,因為它代表的是我們這個民族、我們的國家“根”上的東西,并永遠活在當代。
對于收藏來說,大多人的認知是書畫古董等等傳統茗品,而對于新興的潮流玩具也能成為收藏品這一點,您有什么看法?
韓美林:我認為這是一種與時俱進。以前古代人為什么收藏書畫古董?很簡單,因為當時的人喜歡這些。到了現代社會,我們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的喜好也變的很廣泛了,只要喜歡,就可以拿來收藏。
您認為此次SPACE MOLLY 和《天書》的合作,對于在當下年輕人的環境中推動傳統文化有什么幫助?
韓美林:從古老的文字到藝術的“天書”其實是一種啟示:所有的傳統都可以融入現代的語言,誕生出精彩的創意。能夠啟發年輕人們去認識傳統文化,幫助他們了解傳統文化,這是我們藝術家的責任和使命。
SPACE MOLLY「美林·密碼」
有什么經驗或者心得想要傳達給少數仍在堅持弘揚傳統文化的年輕藝術家們的?
韓美林:第一,傳統文化必須要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的根。我的全球巡展,開到了意大利,到法國,外國人都很喜歡。我親眼看到的,有一個意大利人,在書法前面坐了兩個小時,后來把他孩子也帶過來,就坐在那兒看。所以說文化是沒有國界的,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吸引力。第二,傳統藝術不但需要繼承,還需要發展。藝術,也是在跟著時代走。現在不是農業時代,現在是多方面發展的一個時代,我們不跟著這個時代走是不行的。就比如以前會給小孩掛一個長命鎖,這是一種傳統,但現在早就沒人掛了,你說我堅持傳統文化,我就會做這個長命鎖,那肯定是不行的。黃金首飾還是有人在戴,但你看看那些設計,有很多現代的元素在里面,這樣才會受人歡迎。
為什么以傳統民間藝術為創作靈感?
韓美林:這是傳統教育給我帶來的影響。我上的小學是正宗救濟會貧民學校,是窮人上的小學,但是它很重視教育,一共才六個班,有2 架鋼琴,有三個美術老師,三個體育老師,三個音樂老師,他們還請了很多名家來教學生,有齊紅云,趙元任,陳樹寬等很多名家,所以我一開始的切入點就是傳統文化,從小就學習寫字,畫畫,音樂,演戲。這些東西對我起了決定的作用。
青年藝術家遇到創作瓶頸怎么辦?
韓美林:奮斗過程中,你只要前進,你肯定能碰到瓶頸,畫著畫著,忽然就畫不下去了。這個時候你千萬千萬不要停下來,這是百尺竿頭,是你差一點就要過去的點,馬上面臨突破。這是人人都有的,有的人一下子就不愿意過去了,算了,只要能維持生活就行了,有人就能繼續鉆研,我是這樣跳過瓶頸期的。我一生不知道經過多少瓶頸期,一本198 頁的構思稿,我一般一周就能畫完,有時候3 天,2 天,最快的時候一天半就畫完,密密麻麻的,但有時候就卡殼了,一個月也畫不出一張,這就是到十字路口兒了,怎么辦?必須堅持,拉車到十字路口怎么辦,你必須繼續努力,低頭拉車,抬頭的時候,說不定就已經走向世界了。
編輯 + 文=e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