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怡 & 顏悅
顏怡顏悅的自我介紹,永遠是“一個”雙胞胎。
脫口秀的世界里,她們用一個個犀利的段子,解構著職場、情感與婚姻的關系,精準還原出當下女性面臨的真實處境,提醒每個女生保持個體獨立的重要性,并將這些議題從脫口秀的舞臺,引向更廣闊的世界。
回到生活中,兩個相似又獨特的靈魂,則享受與寫作較勁,與自我懷疑共處,用自嘲回擊外界的凝視。
在顏怡顏悅看來,脫口秀教會自己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真實面對自我,勇于表達,走出舒適區,大膽去追尋人生的更多面相。加入《時尚健康》2021“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運動,她們希望告訴所有人:要愛別人,就要先愛自己,即使你要愛的,是跟自己一模一樣的人。
做有價值的事,不成功也OK
“作為一個姐姐,我會不由自主地想去照顧妹妹,所以我們在家里的分工就會越來越像一對夫妻。我負責洗碗和做飯,她負責吃和點評。”8 月17 日,在《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舞臺上,顏怡顏悅對于夫妻相處模式的一席精準吐槽,讓這對雙胞胎姐妹的名字沖上了微博熱搜,得到了廣大網友的“怒贊”和共鳴。面對臺下的觀眾,她們聊雙胞胎的日常,聊父親對自己的教育,聊女性的被催婚、身材焦慮和容貌焦慮以及橫亙在男女間的種種差別對待。從一鳴驚人的黑馬選手,到斬獲全國十強,一步一個腳印,上演著“高光時刻”,讓觀眾笑得很大聲。但段子的出圈,多少還是出乎顏怡顏悅的預料。
參加《脫口秀大會》,她們本想一路 “佛系”到底,從未給自己設定過什么目標。9 月中離開節目后,粉絲替她們意難平,一片惋惜之聲。“永遠不要期待去成為最受歡迎的人。”顏怡顏悅倒是很篤定,“就算成為大眾歡迎度曲線中的峰值有什么意義呢?努力要做最受歡迎的人,你就會成為人群的平均值,而不是最特殊的那個自己。對于我們而言,在臺上能夠留下一個炸的作品,就足夠了。”走紅意味著某種認可,但顏怡顏悅深知,就算把自己做到最好,也注定無法取悅所有人,那又何必執迷其中呢?所以當離開舞臺,回歸自我,顏怡顏悅選擇“真實”。除了必要的“營業”,她們很少會關心社交媒體上的評論,也不會搜索自己的新聞,對于哪些段子上過熱搜這件事,更是順其自然。閱讀是她們汲取能量的方式。顏怡鐘愛的作家是羅貝托·波拉尼奧和庫爾特·馮內古特,對兩人的作品如數家珍。顏悅則是作家喬納森·弗蘭岑的“死忠粉”,高中時一口氣讀完弗蘭岑的《自由》,大為震撼,“怎么有人能這樣寫書!他的作品里無處不透露著對女性和弱者的關懷,讓我知道作家就應該去關心那些不能為自己說話的人。那個時候就覺得,以后必須要干這行。”
“總的來說,我們還是想能夠通過自己的一點力量,讓中國的女孩子們知道,她們可以更有自信,會獲得更多的正義,可以讓女性的處境變得更好。”在顏怡看來,這是自己通過脫口秀希望傳遞的態度和立場。現實中,她們向往自信、獨立、勇氣和正義感,卻也會為失敗者這樣的詞語所著迷。看美劇《風騷律師》時,顏悅特別喜歡劇里那群“人生中的失敗者”,“但失敗不代表他不厲害,只是因為人生就是會遇到種種問題。”她想象三十、四十歲后的自己,并不期待自己必須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在我眼里失敗者特別有魅力,就像《風騷律師》里面的那些演員,都五六十了才開始當演員。你必須有能力,并且在做有價值的事情,但是不成功,其實也OK。”
和自己較勁,用作品說話
顏怡顏悅的入行純屬偶然。2017 年,她們在微博上看到李誕召集了一個寫作冬令營,從南昌來到上海。用顏悅的話來說,是抱著一顆向往純文學的心,“雖然現場偶爾會隱約布置一些脫口秀任務,但我們真的以為是來練習寫作的。”在中國,脫口秀是一個嶄新的行當。她們展現的靈氣打動了李誕,誤打誤撞加入公司后,做過喜劇翻譯、視頻剪輯和編劇,在摸索中打量著一切新鮮。現場旁觀《脫口秀大會》第一季讓顏悅印象深刻的是:“你很少在別的舞臺上看到這么多千奇百怪的人,都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錄制第二季時,顏怡顏悅第一次登臺。“因為我們風格詭異,說話也感覺不太好笑,一上臺只有李誕給我們掌聲,當時真的折磨得快要得抑郁癥了。”
相比一些脫口秀演員線下表演時“炸裂”的效果,兩人偏向文本型的風格,讓她們在現場氣氛方面常有挫敗感,“但我們心里其實一直有個標準,會衡量哪些意見是該采用的,哪些聲音聽過就算了,然后不斷帶著新作品去和觀眾碰撞。”陷入低谷迷茫的時候,顏怡顏悅感激的,是如李誕、龐博、程璐等前輩雪中送炭般的鼓勵,“其實我們一直留在笑果文化,尤其是一開始在不被認可的時候還是堅定地留在這里,就是因為公司的氛圍太好了,大家就是一群‘神經病’,一群不太在乎成功,卻又特別善良的人。”幾季節目播完,不少網友跑來留言:我們覺得你們做的這個東西很辛苦,比單人脫口秀要難很多。只有顏怡顏悅自己清楚,脫口秀演員必須和自己較勁,用作品說話,“我們的任務并不是讓大家知道我們有多難,而是要做出讓大家滿意的東西。抱怨是沒有用的,你就得交出作品來。”
前段時間錄制第四季,每場比賽前,兩人都會陷入“階段性恐慌”,熬夜改稿到半夜兩三點是家常便飯。但顏悅也在一點一滴享受著作為創作者的樂趣,“以前一直覺得這一類創作的東西是無法被掌握的,比如李誕的很多技巧,只是他的天賦而已。但是寫著寫著,你會知道有些東西一看就不行,也會知道怎么去修改它,心中就會有點釋然,覺得找到了我的人格,尤其是表達方面的人格。”
10 月的烏鎮戲劇節上,顏怡顏悅編劇的舞臺劇《女女胞胎》迎來首演。這是一部試圖描繪兩個“重復”的女性,在現代生活中尋找自我的經歷的作品。顏悅坦言,這次總算鼓起勇氣,寫了個有點CULT 的故事,“講的是我們在劇中徹底走上兩條不同的路,最后被縫合成一個人。作為女雙胞胎,感覺就是一種女性極端處境的象征,沒有個體意志。”這是一個潛在的困境,戲里戲外,她們試圖掙扎和打破它,找到屬于自己獨立的表達,“可能到最后也未必會找到,但我們享受這個自我懷疑的過程。”
用嘲諷對抗凝視
兩姐妹中,妹妹性格活潑、直接,透著一股酷颯勁頭;姐姐顏怡內斂、沉穩,卻也柔中帶剛。舞臺上的配合不動聲色,默契無間。采訪時,兩人則是在互相糾正和搶答中隨意切換,駕輕就熟。但言語間的Battle,絲毫不會影響姐妹的情誼。
顏怡曾經調侃過顏悅:她就是那個會來搶我東西的人。但我們分明看到的是,趁著在后臺的采訪間歇,顏悅乖巧地夾起筷子,將一塊沙拉塞進了姐姐嘴中。
“我們其實從小就一直在懷疑,如果我們不是姐妹,我們還會關系這么好嗎?”兜兜轉轉長大后,顏悅意外發現,身邊幾乎找不到一對像她們關系這么好的雙胞胎,“感覺很多人就是普通的兄弟姐妹,而不是雙胞胎,或者他們可能不配做雙胞胎。我覺得作為雙胞胎,就應該有雙胞胎的責任,應該去維系一種很超越的關系,而不僅僅是血緣關系。”
從小到大,顏怡顏悅習慣著外界的凝視。睡同一張床,接受同樣的教育,保持同樣的審美。小時候,被父親調侃,長大后,再用段子作為“武器”,共同抵抗外界的冷嘲熱諷。兩個靈魂互相依靠,成為著對方的精神支柱,在所有重大問題上無一不達成共識。“因為我們從小就有共同的興趣,而這個興趣恰好是文學,文學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超越的東西,讓我倆很難喜歡上不同的東西。”顏悅說。
今年年初,顏怡顏悅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分居。
分居的想法,最早來自顏怡的提議,“因為天天在家里總是我負責洗碗做飯,她負責吃和點評,就很煩啦。”調侃的話音未落,顏悅的眼神“攻擊”已到。顏怡忙不迭改口:“其實,分居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需要保持一個完整的人格,畢竟在一起生活了25年,有時候你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你的思想都會受到她腦電波的干擾,沒有辦法獨立思考。”
做脫口秀,寫舞臺劇,再到分居,在顏怡顏悅看來,一切都是為了追尋真正的自我,重新梳理對自我的定義,“選擇分居其實是你開始承擔一個成長責任的過程,這永遠是一個過程,它不會終結,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也是在塑造自我。”
未來會怎樣?顏怡顏悅還沒有太具體的答案。至少當下,她們享受著這份不疾不徐,堅持自我表達,并且對所有新鮮事物充滿熱愛,“我們希望能去多嘗試,多突破,保持足夠的復雜性。因為跨界越多,你越會發現很多創作都是共通的。”
顏怡 & 顏悅
Q&A:
私底下,你們會有身材焦慮或者容貌焦慮嗎,怎樣跟它共處?
顏怡 顏悅:最重要的是能夠與自己和解。我們寫身材焦慮的段子,也不是說讓大家不要有外貌焦慮或者身材焦慮,因為那是不可能的。大家有外貌焦慮是很正常的。像我們自己平時也在節食,因為這個年代就是很容易發胖嘛,而且每個人都要面對鏡頭,壓力又大,壓力大就容易暴食。只是說,千萬不要成為那種因為身材或容貌而去羞辱別人的人。
平時在飲食上有什么講究嗎?
顏怡 顏悅:因為我倆特別喜歡吃糖,所以我們會戒糖,但也不是完全不吃糖,只是上電視要注意形象,平時飲食還是會盡量比較清淡、健康一點。
有什么建議可以給正在減肥的女生?
顏怡 顏悅:不要完全斷碳水,不要采取那些極端的方法,因為我們都體驗過……女生是不能完全斷碳水的,然后就是不要盲目減肥。之前我們聽過一個播客,就是講一些得厭食癥的女孩,有些器官你一旦造成傷害,它是逆轉不了的。希望大家一定要在學習關于健康的科學知識以后再去減肥,萬一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就太不值得了。
對于乳腺癌和“粉紅絲帶”乳腺癌防治公益運動有哪些了解?
顏怡 顏悅:我們自己家里也是有人得這個病去世了,作為女性,大家真的要重視。像甲狀腺、乳腺這些都是情緒器官,很多疾病都是由情緒引起的。我們也是上了大學以后,才看到關于乳腺癌的科普漸漸多了起來,以前不知道平時就可以去做檢查,提前發現預兆。所以像“粉紅絲帶”這樣的活動,真的很有必要。
聽說很多脫口秀演員會去看心理醫生?
顏怡 顏悅:是的。我們也去看過心理醫生,真的很有幫助,我們還專門問了醫生一些心理學知識,感覺以后自己也可以學以致用。其實也不一定是我們這個行業的人中心理疾病比較多,只是脫口秀演員必須得重視起來,因為我們在做表達的工作,如果心理有問題的話肯定會有影響。我們的建議是,如果感覺心理有問題,一定不要有那種羞恥感,還是要趕緊去看醫生尋求心理輔導。
編輯:荊菁 / 采訪 & 撰文:耿耀 / 攝影:覃斯波 / 妝發:肖雯婧 / 現場執行:郭士語 / 服裝造型:周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