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別墅改建項目,房主是藝術家王曉勃,希望通過建筑的改建,可以使自己有一個同時滿足居住和工作的空間,并且希望藝術創作和家庭生活可以互不干擾。
地上 & 地下 空間穿梭
在搬進這座別墅之前,王曉勃一家住在城里的一棟公寓中,每天的生活和朝九晚五的白領差不多,白天到工作室進行藝術創作,晚上下班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飯、互動,等兩個兒子睡著了,有時他還會回到工作室繼續工作。奔波的辛苦促使他萌生了改變生活狀態的想法。他的老朋友、建筑師陶磊,現在也是他的鄰居,為他實現了一步穿越的理想生活。
工作室里超長的實木工作臺是設計師陶磊特別為這個空間定制的,一側占據整面墻的收納架擺滿
了王曉勃的工作用書籍、畫冊以及用品。
在陶磊的規劃下,整棟住宅被分為地上和地下兩套空間系統。沿著垂直方向互相之間保持一種內在的聯系,構建出兩個不同的、重疊在一起的平行世界。原始的建筑主體,仍然作為日常起居生活的空間,只把原有院子的地下部分,改造成為更為寬敞、更為獨立且更靈活的藝術創作空間。地上部分仍然是家人的生活空間。地上地下被建筑統一在一起,但卻各自擁有完全不同的空間氛圍,形成了既獨立又相連的個人世界。
藝術家王曉勃在自己的畫室,身后和右邊墻上的兩幅新作都是“尋找光明”系列,通過小男孩對大自然的好奇,表達尋找希望、尋找真理的感覺。
起居 & 藝術 身份秒變
地上的庭院是家庭日常起居的場所,將地下工作室的屋頂作為家庭的景觀。為了讓植物盡可能地豐富,景觀更接近自然,王曉勃和陶磊開著車到處尋找適合的植物,并搬來斑駁的大石,只為還原更真實的自然景觀,讓兩個孩子在日常生活里就能觀察和接觸到自然的生活。在這個院子里,春有蟲語、夏觀花開、秋有落葉、冬賞薄雪,每一季都有看不完的景致。客廳和茶室巨大的落地推拉門,模糊了室內和室外的生活。家人可以感受到輕松和自在,而王曉勃也已然成為一個植物養護達人:“什么時候開始種什么植物、怎么養護、景觀規劃……這些是在城市生活中無法獲得的樂趣。”在美麗的環境中,讓孩子可以體驗和了解自然,讓自然與生活息息相關。
工作室的一角是休閑區,真火壁爐是陶磊和王曉勃一同設計,找人燒制的,這個季節點一簇
爐火,就能溫暖整個畫室,繪畫間隙,王曉勃都是在這里喝茶、整理思路。
地下空間作為王曉勃藝術創作的地方,雖然在地面以下,但是陶磊在空間的兩端設計了兩個盡可能大的地下庭院,為地下工作室提供了必要的自然采光和通風條件,同時創造了兩個安靜且獨立的精神世界。
在工作區一側,天窗下布置出一個獨立的休閑區,這里光線充足,特別適合讀書,帶有腳踏的躺
椅也特別適合工作,累時小憩一會兒。右手邊的畫作“沉浮”系列,已經被德國買家收藏。
庭院與室內相連,室內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空間統一體。自然光由明至暗,再由暗至明。這里的景觀除了水和竹子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多余之物,由此使得整個空間的氛圍像是凝固的空氣,安靜而深沉,為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場所。
地上的庭院是家庭日常起居的場所,這里植物盡可能地豐富,冬天亦有可觀植物,讓生活在此的家人可以感受到輕松和自在。
現在,王曉勃的生活和創作各成一體,又相互關聯。生活中能與自然相伴,藝術創作也可以更安靜、更自由,不同空間提供了很好的輔助氛圍,上下兩個不同的庭院,一個充滿了自然的生機,一個安寧沉靜,互為補充。左手生活,右手藝術,這就是王曉勃的日常生活。
一層的客廳通過兩扇落地推拉門與院子的走廊相連,在春、夏、秋三季院子的使用率特別高,幾乎成
為客廳的一部分。一側還有樓梯與二樓的臥室相連,大大節省了穿梭的路線。
TIPS:
設計師在這片地上和地下的兩個平行世界里構成了家的新定義,地上庭院、一層、二層是家庭互動空間,溫和、自然、充滿生機;
地平面下的室外空間由清水混凝土澆筑而成,由此回廊可踱步至地下一層的工作室,春、夏、秋季池塘里
蓄滿清水,堅硬與柔軟的對比,安靜而深沉,為王曉勃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場所。
地下回廊、工作室是藝術創作空間,堅硬、冷靜的外表,透露出堅定而深刻的獨立性,不受外界的影響,從而獲得心靈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