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用智慧挑戰自然,用耐心換取爆發,用熱愛定義生活。這一次,《男人裝》帶你深入路亞世界——無論是新手的第一竿,還是高手的終極挑戰,讓我們一起路亞吧!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曾幾何時,釣魚還被貼上 "中老年專屬"的標簽,是樹蔭下消磨時光的慢節奏消遣。

而當路亞以凌厲姿態破圈,這項融合了策略與爆發力的運動,便一躍成為年輕人的熱血新寵——它不再是靜待魚上鉤的被動等待,而是一場用假餌演繹的水下博弈,是轉瞬之間攻守異位的智力對決。

若不想錯過這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快樂,不妨背起裝備奔赴水岸。甩竿的弧度里藏著對水流的預判,收線的輕重間藏著對魚性的解讀,用擬態的藝術與水下掠食者展開心理拉鋸,最終在揚竿的瞬間宣告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

用智慧挑戰自然,用耐心換取爆發,用熱愛定義生活。這一次,《男人裝》帶你深入路亞世界——無論是新手的第一竿,還是高手的終極挑戰,讓我們一起路亞吧!

路亞進化史

——釣魚佬的終極浪漫

男人們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突然解鎖一項終生沉迷的愛好,而路亞就是熱門選項之一。這個釣魚技法的獨特分支,音譯自“Lure Fishing”,字面意思是“誘餌式釣魚法”。而路亞的精髓也就擺在了名字里——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假餌偽裝出獵物的生命痕跡,誘騙掠食者暴起吞食。通過精準拿捏基因鏈里的“攻擊按鍵”,每一次釣魚都充滿了博弈和對抗。和另一種生物先打心理戰,再打體力戰,這就是路亞超高成癮性的根源所在。

路亞是怎么來的?你或許會以為是某些空軍大佬整出來的花活兒。實際上這種和魚玩腦筋的騷操作,很可能是人類最早掌握的釣魚技法之一。

公元前2000年前后,尼羅河兩岸的古埃及人就開始玩“手線釣魚”了。他們通過提拉、擺動魚鉤的方式,引誘尼羅尖吻鱸咬鉤。而古羅馬也有用羊毛和雞毛制作假餌的記載——人們把這兩種東西纏在骨制魚鉤上,打造出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早的“仿生餌”。 假餌的制售起點已經無法考據,但可以確信的是,目前歐洲古董店還能淘到18世紀工坊制作的錫制魚形餌。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把視線拉回華夏大地,東漢學者王充曾記載過“刻木為魚”的捕魚技法。人們會在汛期投放木制假魚,吸引魚群聚集并捕撈。而到了宋朝年間,漁民開始用在魚形木片上綁大型魚鉤,專釣那些攻擊性強的食肉魚。只不過因為好玩不好用,這種老式路亞沒有廣泛流傳開來。要問怎么抓魚最有效率,同時期落草梁山泊的漁家好漢顯然更有發言權——“水泊撒下羅天網,烏龜王八罩里邊”。

19世紀下半葉,路亞制造商開始在美國批量崛起。軟膠、真木、塑料、金屬……隨著各種材料被深度開發,假餌的“武器庫”也逐漸豐富了起來。目前國內流傳的諸多“路亞之父”版本,大都是品牌創始人們的自傳性軼事。譬如芬蘭漁夫Rapala發現鱒魚會攻擊小魚群中的老幼病殘孕,進而造了假餌模擬魚兒受傷的游動姿態。這個故事,顯然出自漁具大廠Rapala的宣傳部門。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雖然路亞進入國內晚了些,但因為完全有別于“坐釣”的刺激體驗感,其推廣速度相當驚人。玩家利用假餌模仿瀕死小魚的抽搐、受傷昆蟲的撲騰,將佛系垂釣變成了需要打磨演技的無痕狩獵。如果說傳統垂釣只需要耐心,那路亞大神則是不折不扣的“六邊形戰士”。它需要你足夠了解各魚種的分布和習性,并熟練掌握竿、餌、輪的組合技。考完生物考物理,文科生看了直接兩眼一黑。

如今的路亞早已超越釣魚本身,轉而成為人們的戶外社交新幣種。它不僅夠野性、夠刺激,還自帶環保Buff——假餌無限循環,拒絕剩餌污染。從青銅時代的骨鉤羊毛,到現代科技感拉滿的擬餌,路亞的進化始終遵循著一個核心命題:真正的獵手從不喜蠻力,他們要用智慧讓獵物主動跳進魚護里來。

腰果抱蝦仁:

路亞可以是隨時隨地的解壓游戲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腰果入坑路亞,是因為上魚那刻的拉扯“太有手感”。對她來說,路亞是開發地圖、佛系升級,但又驚喜不斷的開放世界冒險。

在碎片時間get生活解藥

最開始,腰果是和兩個朋友去河邊露營,仨人對著教學視頻綁線、上餌,沒想到竟在夕陽晚口時段齊齊中魚,“快樂三連”直接把她釣進了坑里。路亞需要的裝備并不多,念頭一起,隨時出發——對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有時候只需要一個“先出去再說”的開場,“你只要走出去,這個時間就是屬于你的。”

Q&A:

N: “旅行從來都不是長假的專屬”,這一點太讓城市打工人有共鳴了!你是怎么在周末、短假甚至下班后,把碎片時間變成釣魚的日常旅行?

腰果: 釣魚之后,旅行和出差都變得更有意思了,我到了新城市會去找當地的魚種。比如去常德出差很累,但一想到可能有鱖魚,就愿意出門去探索,很像打游戲解鎖新地圖新成就。在北京也一樣,我下班后去河邊泡個20分鐘,有沒有魚不重要,時間是自己的。我車里常備一根 UL 竿子和一包擬餌、輪子,隨時都能出發。路亞其實很簡單,不一定要整天安排,有時候10點起床,下午兩三點出門釣魚,晚上五六點還能擺個攤,時間完全沒問題。

隨機刷新下個釣點

在釣魚這件事上,腰果從不畫地為牢。她喜歡野釣、樂意試錯,把地圖上的灰色地帶一格格點亮。已經是路亞老玩家的她,現在還是會為跑魚沮喪,也會因為釣上哪怕一條馬口魚燃燒心跳。但情緒起伏從不是負擔,而是釣魚給腰果的另一份樂趣。

Q&A:

 有沒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釣點?

腰果: 去年去貴州參加發布會,完全沒釣點可以參考,我們就開車沿著地圖的河道一個個試,找了三四個地方,最后太陽下山、我還摔了一跤。臨走前,我跟朋友說再拋一竿,結果真中了一條翹嘴。那一刻真的特別開心,一瞬間感覺“所有努力都值了”。

那次開錯路釣到鯰魚的事可以說說嗎?

腰果: 有一次在永定河邊開進岔路,導航上都沒有標。我說我們下去試試吧,結果在急流邊拉出一條半米長的鯰魚,北京水域釣到這種魚,真的太意外了。還有人評論說我掛魚,說視頻是假的……其實也有點煩,但我今年又回去試,結果又釣上一條。現在那已經成為我刷新鯰魚的秘密標點了。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不談情緒,反思解法:在釣魚中學會的事

腰果不是一個執著的人,但她會在舒適的尺度內,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釣魚這件事,正好幫她印證了這個狀態。她一般不會懊惱不上魚,而且把注意力放在復盤、研究、再嘗試上,因為“釣魚這件事情本身不會吸收人的壞情緒,只能靠自己改進釣法”。久而久之,腰果把這種問題導向的解決策略,也引入進日常的工作生活。

這幾年,她已經習慣獨自開車,去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溪流邊,扛著竿子,進入一片沒人打擾的自然。每次拋竿,不是非要結果,但每一次都認真對待過程。腰果擁有的,更像一種“持續感到自己很幸運”的超能力,她更懂得享受隨機、臣服偶然。可正是那種“不一定”的狀態,才讓她更有耐心、更放松,也更容易相信生活本身會在下一個彎道,拋給你一條剛剛好的魚。

Lv.99 防護指南

不狼狽野釣秘笈

避曬時間:中午魚不浮上來吃飯,釣不到魚,人在水邊也容易曬傷。下四五點以后光線趨于柔和,而且正好到了晚口,出竿剛好。

防曬搭配:首選物理防曬,長袖長裙不悶熱還防黑。怕熱又怕曬可以嘗試“長袖上衣+短褲/短裙”組合,腿部不直曬,輕盈又出片。

驅蚊策略:帶戶外專用驅蚊液,比家用的花露水靠譜。

選點要訣:釣點常選石岸或溪流,干凈通風,蟲蛇較少。高草密林,竿子容易拋不出去還掛草哦。

護具建議:多草結構蚊蟲較多,去的話帽子、面罩隨身帶。不論如何,出來玩舒服最重要。

馬 成:

哈嘍大家,歡迎收看路亞開掛頻道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除了是日本專業釣魚學校畢業的“技術流”,馬成也是其中屈指可數的,可以把專業當職業的競技釣手。他有點“反卷”:不跟人比成績,是和魚比誰更了解魚 ;他也很“耐磨”:每天蕩拋2小時,就為了對時刻的把握精進0.1秒。他的信條簡單但不粗暴:路亞不是拍腦門,而是探案,是思考,以及對生命和自然的尊重。

釣魚學院來了個不年輕人

Q&A:

Human AcademyFishing College?是認真的?

馬成:真的有這個學校。我大學畢業后在這里又學了2年,2014年畢業,是第14屆,專業是“淡水路亞競技”。

你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做職業釣手了?

馬成:我本來學的是經濟,家里想讓我當會計、翻譯、考公務員或者語言老師。但我當時不想聽從父母的意見,我爸說那得學門手藝,我就去了釣魚學校。

釣魚學校不只是教釣魚的動作要領,在釣法之前,有門雜學課,教授魚的光照需求、產卵習性、水溫狀態;那之后才是拋投路徑、餌型模仿等實操方法。

其實馬成入學后,最先感受到的是自卑和壓力:“班上15歲、18歲的少年釣神多得是,我23歲已經算年紀大的了,但基本功卻沒有孩子們好。”但他知道這東西沒法躲,只能每天練2小時蕩拋,用汗水和鉤子打定第一步。

他在釣魚學校學到的,不只是技術,還有路亞人的信條——Catch&Release。不傷魚,是職業釣手的基本素養:用濕手摸魚,防止燙傷魚的皮膚和破壞皮表黏膜;用抄網、控魚器避免鉤子誤傷;放歸時貼近水面,不能把魚扔回水里:總結起來就是為人安全,上道具;為魚安全,濕手摸魚。

“你了解了生命,才會懂得環保。”他說。系統、專業、講邏輯,有時候聽他講話,比看比賽還過癮。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反射、判斷、筆記——路亞不是玄學,持久戰從入門開始

Q&A:

真正的“釣技”,你覺得是什么?

馬成:是不急著找答案下結論,是反思、記錄、判斷。而且這些思考不止參考上魚的經驗,沒上魚的原因也要反思后記下來。

那你怎么看一個人有沒有“釣魚的天賦”?

馬成:我不看他釣上來了幾條魚,我會看他練基本功。基本功不騙人,必須靠自己花時間練。已經釣了十年魚有經驗的釣手,看一眼一個人搖輪子拋竿的動作,就知道他功力深淺。

很多釣友學不會路亞,是因為太急了,想速成,看到別人用什么餌上魚,就立刻照抄,不去分析判斷為什么有效。今天跟風亮色VIB,明天試小跳,還想靠“感覺”判斷魚在哪兒。“釣魚像打獵,也像破案。”馬成教新手:先學判斷。魚種在哪兒、什么時候產卵、餌魚怎么動、水藻長在哪兒?能把這些看明白,才是好釣手的開始。邏輯是藏在水面以下的,來到新水域,要靠“刪除法找魚”,這就像破案一樣推理、排除,再試錯。

他自己的絕技“馬氏反手拋”,也不是天賦,是練了幾年的身體直覺。“當時釣魚學校班里30人,我是少數不能出門釣魚的。老師讓我一年就練拋投:大拋、過頭、側拋、反手……光拋就能練到感冒。”但他信一句話:“基本功不辜負人。”

你可能看馬成在視頻里拋得帥,背后是他每年270天“出勤”;你看他在比賽時、展會上運籌帷幄,其實是他提前10天每天加練2個小時預熱出的好狀態。

釣魚是不是門手藝?時至今日,對于馬成來說,是。也不是。“你以為我們在釣魚,實際是魚在用這種方式,教會人類一些自然的智慧。”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從競技場到愛情杯:釣魚作為一門人生功課

Q&A:

比賽時是怎樣的心態?

馬成:競技賽看似是和人比,但是現場所有人,誰也不是你的對手——大家都在自己那塊水域下竿,人真正的對手始終是魚。釣魚也有意思在這了,選手的水平并不是影響排名的唯一因素。對于老釣魚的人來說,對魚的感情是又愛又恨。

魚對馬成來說,不是冷冰冰的目標,而是有本能、有性格的生物:公鱸魚會在春天用尾巴打掃產床,母魚會為了生育大量進食,護卵期的雄魚甚至寧愿餓肚子也死守魚卵,甚至主動進攻體形更大的魚。這種“魚性認知”,讓他不僅把釣魚當競技,更像是一種跨物種交流。

有沒有想對粉絲和喜歡路亞釣友說的話?

馬成:校友會的時候,15、18歲的小朋友特別單純地問我,“學長我們將來當職業釣手的話,還能成家嗎?”我說成家跟釣魚沒關系,靠你的個人魅力。現在玩路亞的年輕人多了,只是比誰釣的魚多還不行,愛情要維護好。我特別高興這幾年,國內玩路亞的朋友,年輕化、情侶化了。這個也叫資源,路亞一個是魚的資源,一個是人的資源,釣魚行業要是只剩我們這幾個職業釣手,那這行業也不行了。

據馬成本人透露,他正在策劃一場名為“馬成愛情保衛杯”的路亞比賽,“想做的就是能讓剛玩的朋友能輕輕松松的”,讓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事,成為情侶間最日常、最輕松、也最能看見對方性格的時刻。

“什么怎么能把情侶、年輕人的活動搞起來,路亞的未來就比較樂觀了。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Lv.99技巧指南

陌生釣場用“刪除法”

“一層層縮圈,就像柯南破案。”

結構判斷:先觀察岸線是否有倒樹、礁石、深淺交界等“藏魚位”,這是判斷釣點價值的第一步。

水色與流速:判斷是否有藻類活性、水質是否渾濁、有無水流或潮汐感,有流動水里才有氧、有氧才有魚。

食物鏈:先找餌魚(小魚或蝦),它們靠光合微生物生存——有陽光才有微生物,有微生物才有餌魚,進而才有大魚。想釣大魚得先問:它們今天去哪兒吃飯?

環境變化:魚群極敏感于氣溫、風向、水位等細節。比如雨后水溫驟降,魚可能躲回深水;風一轉,餌魚聚集的方向就變了。找魚得看“今天環境跟昨天有什么不同”。

天氣窗口:釣魚界的“飯點兒”規律清晰——清晨太陽初升和傍晚太陽西下,是餌魚最活躍的時間段,也是大魚上鉤的窗口期。沒趕上飯點,魚再多也不開口。

刪除法釣點排查:從岸邊到深水、從結構位到開闊水,逐一排除“沒魚區”。

經驗值養成:每次釣完不只記“釣到了”,更要記“今天為啥沒釣到”。釣魚不是運氣,是邏輯,是積累,是判斷系統的優化迭代。

張宇飛、張洋:

松間見明月,水上有輕舟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上峰·松照”得名于王維那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既是詩,也是現場設計的藍圖;“Cedar”和“Moon”則是杉木和月亮。山水有自己的磁場,越是靠近,就越放不下。他們說:“想讓客人來這里,體驗點跟城市里不一樣的東西,不只是燒烤、打牌和唱K。”

I人老板

“一塊石頭擺了三十次”的布景執念

大門口的人造月亮和松樹倒影、水道間那些“又講流速又講氧含量”的石頭……松照營地里引起視覺極度舒適的景觀,其實都不是隨便一擺。“畫了圖,但工人理解不了,我們就自己上。門口那棵松樹,吊車挪了21次。打卡最多的那塊石頭,下午蹲水邊來回擺了一下午。”

Q&A:

Cedar Moon營地的區域和玩法大概是怎樣設置的?

張宇飛: 釣場設置了不同造景,也是為了提供不同的玩法。如果只有一種結構,跟大水池子一樣,那也會喪失樂趣。不同結構的日照條件和生態系統都不同,讓人有研究的欲望。

張洋: 有小物釣區專門給孩子玩,小朋友也能自己拋線、上魚,特別有成就感。大人這邊主推路亞和飛釣,不設手竿區,這樣水域的承載壓力也可控。沒有一錘子敲定設計體系,只是“盯著、改著、看著順不順眼”,再加一點兒“大自然自己的驚喜”。所以現在看到的松照,是釣場玩法與生活審美的磨合成果,帶著一種“底子打好、慢慢長出來”的節奏感。守護世外的那片明月清泉比起營收,張宇飛和張洋更關心的是,如何讓這片水域“長久地美下去”。他們一開始就設下明確規則 :“不臺釣,不能打窩,每日限流 30 人,不定期巡場。”以及保護原生魚種,保持自然的生態結構。這是他們維護這片水的方法,也是對自然最基本的尊重。

很多客人也許是第一次拿竿子,你們會怎樣向新手介紹這項運動?

張洋: 我們不是想單純教釣魚,而是讓他了解這背后的生態邏輯。有些人不是專業釣手,他并不知道哪些動作會傷害魚,但我們解釋后他就會注意了——這其實是對行業的貢獻。

張宇飛不會強行“上課”。我們會打個招呼,看他需不需要幫助,不需要就不打擾。來這里,是人和自然建立聯系,過度熱情反而會打破這種關系。

在松照最推薦的釣魚時段?

張洋早上和太陽下山時最容易上魚。可以岸邊路亞,也可以微涉水。

“讓人從水泥森林進入到一個能呼吸的四合院。”CedarMoon的模式比起“退隱山林”,更像是讓城市人的戶外日常過得有感官,很松弛,充滿善意。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戶外漸熱,但松照不是很急

在“露營泡沫”退潮、“路亞熱”升溫的當下,張宇飛和張洋沒想蹭風口,只想把這片水照顧好。生態不靠口號維系,而是靠放得開的資源、收得住的規矩,以及一次次花時間解釋“為什么不行”。

他們承認路亞需要遵守的規則,比傳統釣魚多,但他們并不想做道德警察:松照更像一處篩選地:留下那些愿意理解自然、愿意學習規則、愿意尊重水里每條魚的釣客。不趕人,也不討好所有人。

“不是沒蛋糕,而是不該老盯著存量。”他們一邊養水,一邊踏實瞄準更長遠的愿景:開發研學課程、親子營地、自然教育。是做生意,但更像是在經營一種自己也愿意生活其中的方式。

這不是一門穩賺的買賣,是一種以不賠為界限、也不干脆躺平的熱愛——一邊看天色,一邊把魚放回水里。

 Lv.99 心態指南

不跟風、別上頭,釣魚得慢慢來

來釣魚之前別急著買裝備,松照都準備好了:釣竿、鉤餌、抄網應有盡有,露營所需也一站配齊,來之前只需帶個好心態:

01 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路亞沒有那么多規則。

02 別被社交平臺帶節奏,不是朋友在玩你就一定適合。可以先試試,確認自己真的喜歡,再入坑不遲。

03 接受自己是新手,別怕“被看出不會”,有問題就開口,釣魚佬們其實很友善也很簡單。

馬振臣:

裝備千種,初心只有一套邏輯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裝備終會升級,技巧可以精進,但初心只有一套邏輯。比起勸你沖動消費,馬振臣更在意你是不是買對了東西、用對了場景、釣到了你真正想要的“狀態”。12年老玩家的經驗,進來聽聽看。

入坑第一勸:別急著剁手

“ 我第一次看到路亞,是CCTV5播的美國比賽,一下就心動了。”那年還是小白的馬振臣,一頭扎進花鳥魚蟲市場,結果老板一開口——一套一千多,二手輪子也得八百,“驚訝”,裝備夠貴的。懵懂入坑,不懂餌的克重,不懂竿子的調性,這波“瞎買”的出裝初體驗,馬哥記了一輩子。興趣可以業余,但入門花錢要專業。

Q&A:

店名“巴拉咕嗒”是什么意思?

馬振臣: 我在馬來西亞釣到一條海狼,這種魚在當地叫“巴拉咕塔”。名字夠特別,給店鋪起名時就選它了。

好用之外,路亞也可以很潮流。“現在不釣魚的,可能會誤以為我們是玩具店。”五彩繽紛的擬餌、聯名款的釣竿、意想不到的收納盒……路亞文化的帶動下,釣魚不再是固化思維下的產物。它跨界棒球隊、潮牌,乃至鐵路公司,不斷把功能性裝備做成年輕人會收藏、炫耀,甚至用來送禮的“潮流單品”。

預算5位數不如“配對思維”

Q&A:

有什么裝備配置的底層邏輯嗎?

馬振臣: 先想好自己常釣哪兒——溪流還是湖泊以及人工場地、魚種的選擇,環境,再去搭配裝備,不然你買完回來才發現用不上,那錢就白花了。

一套好裝備的核心是什么?

馬振臣: 主要是買對,符合你的作釣場景。不管多少錢,裝備合適最重要。最貴的不一定適合你,合適的才能玩得舒服。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路亞初裝核心不是堆錢,而是根據自己常去的水域、目標魚種的選擇,做出合適組合搭配。否則,不管花500還是花5000裝備與作釣場景不匹配也是白搭,但適配得當、釣感舒服,反倒能玩得長久。

選擇了適配的裝備,下一步就是與之匹配的技術。“就像你買了一臺400匹的車,但你只能開出100匹的感覺,那裝備再貴也浪費了。”選對,是為了“玩進來”;而玩得好,靠的還是練習與經驗。裝備的性能得靠技術來發揮,反過來說,如果技術還沒練上去,別人看見也只能說“哥們兒你這裝備牛逼”,沒法聊下去了。“咱不能說人竿合一啊,但確實是互相成就。”

不只上魚才算贏,穩住心里的那條線

馬振臣的路亞生涯,是從“玩了三個月就被朋友拖去參賽”開始的。但他不覺得競技和日常對立——相反,競技是最快的成長路徑。

“比賽驗證你對作釣的理解和應變能力。”而所有的熟練,都來自平日一竿一線的反復練習。練多了,才能在比賽里更好的發揮作釣的基本功,并把所有這些影響因素,都用手、桿子、輪子,通過線,傳導到餌上,讓魚本能地咬鉤。”除了手上動作的精準,還得控制好腳下的船。上魚時刻的瀟灑,背后其實是高度業的系統工程。

而比賽教會馬振臣的,不止技術 :“比賽最讓我明白的,是對事物的堅持不懈和對自然的敬畏。”

至于自己的店鋪,他也曾被建議擴大規模,開到更繁華的商圈里面,對于路亞運動的認知還需要更長的路要走和推廣,欲速則不達,如果新店的水準不如老店,我寧愿保守一點兒。”馬振臣說。

Lv.99 裝備指南

2025溪流裝備今年值得關注的裝備,是日本RGM品 牌Spec.5G便攜式溪流微物桿。

適配場景:城市河流、山地溪流及釣場。多節結構可調節長度與力量,兼顧操控與遠投。

細節升級:導環升級為富士SiC材質,其核心價值在于結合材料科學與精密工藝,顯著提升導環的耐磨性、輕量化水平和散熱效率,拋投更順滑。

材質:材質為混碳,在韌性、調性、彈性與傳導性上均有提升。標配專用半硬質收納盒,有效防撞。

外觀:五彩涂裝審美在線,適合喜歡拍照的年輕釣友。但它不是玩具竿,也具備完整專業度。

進階選項:SHIMANO 2025 Complex、ALDEBARANDC、DAIWA STEEZ CTSV LIMITED、deps HUGEGENOMA系列遠征桿、deps GAIN ELEMENT系列鱸釣桿,Foxfire防曬服、RYUGI配件、HAYABUSA配件等作釣不同場地位置的專業新品。

ADu:

老派釣法之風度與質感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他在跨國會議桌上帶回這種生活:復古裝備是儀式,路線是布局,重點是整個過程中,真誠地對待自己。

釣翁之趣,始于竿輪之間

入門于一次商務往來——彼時ADu供職于瑞典公司,常出差日本,與三菱重工的一位年長客戶成為忘年之交——他是日本釣魚理事會副會長,聊起釣魚如講舊愛,引他走入路亞、飛蠅、本流釣等小眾釣法的世界。

當時,這個新異世界里最吸引他的,不是競技感,而是復古器物里的美學邏輯:質感講究的魚輪、老派著裝的釣友,甚至釣魚人自己的體面與克制。

Q&A:

你最初是怎么被“復古釣魚文化”吸引的?

ADu: 其實釣魚里有很豐富的vintage文化。我那位日本前輩,開會時西裝革履,私下日常卻貫徹美式休閑 (American Casual) 風格,釣魚也講究復古器物、生活方式的儀式感。原來我也覺得釣魚“油膩”,但慢慢發現,它其實也可以很有風度。

ADu的入坑,來自這種以美感為開端的生活傾斜。“我是典型那種就是買櫝還珠的人,我是因為那個盒子好看,所以去買了那個珍珠。”從一只輪子開始,他一路釣進溪流深處,也釣出一種帶著風度的慢生活。在他手中,魚竿是一種修身的器物,也是一種信念的延續。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Van、大黃、溪流構成的生活拼圖

卡車裝滿釣具,一人一犬,一頭扎進山林水系里。他有一臺干凈利索的 van,也有一個整理得堪比秘密基地的裝備間。那種沉靜的秩序,是為了下一次出發,也為了某種精神的對齊。

Q&A:

聊聊視頻里總出現的那只大黃狗?

ADu: 我早就想養只“大黃”,就是土狗。當時朋友正處于對中華田園犬的狂熱,我挑了他那最“普通”的一只。它不聰明,但護家,跟著我翻山越嶺,風一吹就竄出去。

有時候我很羨慕那些本地釣友,在山水之間無憂無慮,帶著一只大黃。他們曬著太陽,釣完魚上岸,在河邊一個樹蔭底下就睡著了。

對于ADu來說,釣魚或可作為某種很“cool”的抵抗:“生存之外,有趣很重要。這意味著人會變得更立體,更多元,交更多的朋友,腦子不再那么的非黑即白,愿意去接受很多不一樣的觀點。”在AI把生活切割成流程碎片的年代,他帶上一條狗,在溪流和山林里過著vanlife,拒絕工具人式的無聊、高效和蒼白。

勝負只在毫厘之間

釣魚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看不見的瞬間里。在ADu看來,中大魚無疑是最高光時刻,但那也是釣者內心秩序的終極考驗:

Q&A:

釣魚時,哪些細節決定成敗?

ADu: 心急、鉤銹、綁線手殘,這些都能斷送釣上一條大魚的命運。而且釣魚真的有新手光環,但是新手保護期很短,要珍惜!

你出發前會怎么安排一次釣魚?是很隨性的狀態,還是全盤計劃好的?

ADu: 我會先看季節適合釣什么魚,再選目的地,比如7、8月份釣翹嘴去鄱陽湖;10月11月釣鱒魚就去東北。接著想用什么裝備,是不是要遠投、需不需要“開光”新竿子。再聯系當地人確認水情。集齊“天時地利人和”,有合適朋友就組隊露營,不合適就單兵。

技術過關之后,目標就開始主宰一切。十年前“走哪兒釣哪兒”的小白,如今已經是按魚種、季節、地頭蛇社交地圖精準布局的獵人。每一場出釣,都像一次戰術部署,下水前人已心定。他的節奏感,來自生活里一層層推演后的果斷:天氣、地點、魚種、裝備、人脈甚至穿搭,縝密而精確。

誰,才是這片水域的真正的王?一起路亞吧!

玩家卡 · Lv.99 內觀指南

釣魚像一面鏡子

“別讓釣魚變成表演給別人看的事,也別讓它滑進消費主義的滑軌。釣到怪魚、曬出照片,不如修行自己的誠實。你和魚之間的關系,就是百分之百的當下,心有雜念是騙不了自己的。釣魚真正的終點,是今天我想釣一條魚,只有我和它知道。唯有百分之百誠實,才能從一竿一線中抵達真正的放松與自由。”

編輯=劉海倫+耿磊、撰文=沚蘩+路禎+李松林+耿磊、插畫=王浩彥、圖=路亞野釣發燒友+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