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
一步一腳印
當被問及與聲樂藝術結緣的契機,馬佳毫不猶豫地給出自己的答案——單純的熱愛。似乎命運注定,聲樂藝術這枚種子在馬佳的心中種下并不斷萌芽、生長、開花、結果。這份“命中注定”的牽引,支撐著他走過諸多坎坷,在這條路上去做自己能做和想做的事情。
擺在童年馬佳的小屋寫字臺上的一臺燕舞牌錄音機是馬佳與音樂的初次相遇。沒有老師教,他就自己一個人在屋子里研究,反復倒帶聽鄧麗君、蔣大為的歌。一個人在自己的小屋里,沒有人能打擾到他?;蛟S是天賦使然,家人聊天吃飯的工夫,他就能學會一段,并愿意主動給家里人表演。
“一說學唱歌就會特別有動力地往前走?!边@份單純的好奇與主動,是他與聲樂結緣的最初模樣。對他而言,音樂不是一門技藝,而是一種本能,是清晨聽到旋律就會瞬間彈起的熱忱,是面對艱難求學路也從未動搖的篤定。
馬佳
然而,馬佳的音樂之路并非坦途。他開玩笑地說道,“這一路都是挫折,學藝術的這一路天天都是挫折?!睆谋本┙紖^成長的環境,到求學路上的艱辛,再到渴望登上專業舞臺卻面臨的重重阻礙,每一步都滿是荊棘,但每一步都是踏踏實實的一個腳印。
他把挫折當作基石,把掌聲當作燃料,一路在藝術的漫漫長路中堅定前行。他渴望的舞臺,不止于眼前的絢麗燈光,而是能引領藝術方向、傳遞價值、打動人心的地方。
支撐他走下去的力量有三點:一是深入骨髓的熱愛,也許是上天注定,也許是機緣巧合,音樂是馬佳人生中不可磨滅、不可丟失、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二是老師們的鼓勵,無論是剛剛開始接觸音樂、還是系統學習音樂、抑或是如今在團里工作,一路上所有老師的陪伴與鼓勵也為馬佳在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三是來自觀眾實實在在的反饋。從學生時代在北京郊區、基層慰問演出開始,無論舞臺大小、有無名氣,觀眾給予的熱烈掌聲從未缺席?!八麄兊恼坡?,他們的肯定,就像咱們玩游戲一樣又給你續命了……油不夠了,就加點油?!泵棵棵鎸Σ恢С值穆曇艉妥晕覒岩蓵r,是觀眾的掌聲如燈塔般穿透迷霧,告訴他“走得對”,這些堅定的聲音與鼓勵是他繼續前行的動力。從簡陋的排練室到《聲入人心》聚光燈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每次個人演唱會上與咖喱們深情地合唱,都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記——更讓他感受到與觀眾在音樂上建立的深刻連接,這是他面向未來時最堅實的底氣。
馬佳
以歌為信,叩問知音
在音樂劇《鼓浪之聲》中飾演守護鋼琴的華僑吳起銘,對性格外向的馬佳來說算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吳起銘含蓄沉穩,而馬佳外向健談。雖然性格有著差異,但這一形象的內核——那份對心中的“白月光”數十年不棄的執著——讓一直堅持走在音樂道路上的馬佳感受到共鳴。
飾演吳起銘這樣一個豐富立體的角色,讓馬佳更深刻觸摸到其承載的家國情懷與歷史分量。他深入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兩岸分隔的歷史,被老兵幾十年無法歸家的故事深深觸動。勿忘歷史,吾輩自強,他希望能通過舞臺,將這份歷史的沉重與啟示傳遞給觀眾。
身處流量時代,馬佳卻保有一種“不合時宜”的清醒?!盎ヂ摼W任它變,我的賽道不在這兒?!睂τ谧分鹂旃澴嗟牧髁亢蛶ж浀蕊L口,他不愿意去盲目地追趕,那不是他的賽道和方向。對于當前音樂行業環境存在的階段性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態,他相信這只是短暫現象,終將回歸正軌。對于音樂劇和歌劇的未來,他抱有信心,音樂行業一定會堅守品質與道德底線,堅持做精品,做“傳得開、留得住”的作品。
同時,他珍視那些在劇場里與他同聲相應、真誠交流的歌迷們——每每與大家大合唱時都非常感動,能感受到大家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有什么不開心的事也隨著聲音一塊唱出去,特別解壓。他也期待在即將制作出歌劇《圖蘭朵》的舞臺上,能與觀眾共享歌劇的震撼。
盡管馬佳一直自謙“到現在也沒有太成功”,但他內心的羅盤始終清晰地指向遠方,談及未來愿景,他在混沌中洞見希望的光芒——仍有一批人,包括他自己和那些堅持做好音樂的歌手,在腳踏實地地探索。他相信中國人的精神就是一個人倒下還有人站起來,音樂市場亦然。他只想繼續做那位堅持真聲、懷抱真心、待人真誠的歌者,在舞臺上,以歌為信,叩問知音。
馬佳
藝術無界
馬佳的音樂之路絕非僅僅只是一條單一的賽道,他不愿被單一風格束縛,堅信“不該一條路走到黑”。他的歌聲既能承載歌劇的厚重,也能釋放搖滾的奔放,還能流淌出民歌的韻味。“我要我自己的想法,我比較叛逆,我就覺得我不拘一格。”正如他個人演唱會上所展現的從流行到美聲、從民族到搖滾,他說藝術是沒有邊界的,希望自己的歌聲能像一個多棱鏡,折射出不同的音樂色彩。
他形象地比喻,一個好廚子應該能駕馭多種菜系,不能做了川菜就排斥粵菜。一個好歌手也應如此,不能因為學了美聲就排斥流行等其他類型的音樂,要在規范聲音的基礎上,多嘗試歌劇、音樂劇、美聲等多種類型的聲音藝術。
“要打破這些所謂的門類之間的壁壘,本質都是唱歌?!彼释蔀槟莻€能打通藝術的人。門類是人定的,唱歌的本質都是互通的。制作并主演歌劇《圖蘭朵》,正是他向著融合夢想邁出的關鍵一步,這也接近了他夢想最初的樣子。
馬佳用實踐證明著自己的觀點,兼收并蓄、兼容并包,他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回歸歌唱的本質,成功消弭了不同音樂類型間的邊界壁壘,構建起多元藝術對話的廣闊場域,真正做到了“藝術無界”。
馬佳
命定的奔赴
歌劇是馬佳心中的“白月光”,而選擇《圖蘭朵》作為他以制作人身份參與演出的首秀,源于其獨特地位——這是古典歌劇中唯一以中國故事為背景的作品,且以《茉莉花》旋律貫穿全劇。馬佳看重它跨越國界的音樂魅力和感染力,相信《茉莉花》會很快地將中國觀眾帶入到劇情之中。而2026年又恰逢《圖蘭朵》首演100周年,于他,這是一場命定的奔赴。
從演員到制作人,他形容這是“把一個人累死”的蛻變。舞臺搭建、服裝設計、樂隊協調、劇場租賃、贊助尋求……千頭萬緒壓在他肩頭,“每天手機響個不停,每根頭發都在干活”。更艱難的是同步出演兩部音樂劇《鼓浪之聲》和《風聲》,飛機顛簸中背譜、演出任務繁重的時候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彩排時“累到想吐”……
即使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安排之下,馬佳仍始終堅守著心里這一份對歌劇的熱愛?!秷D蘭朵》幾百頁的譜子,馬佳卻沒有因高壓的工作而擱置,而是多線并行地將這么巨量的譜子一點點“啃”下來。他自己開玩笑說:“白天學完了之后,晚上我睡覺了,但肉體睡了,腦子沒睡,在夢里還在唱呢?!?/p>
馬佳
在改編上,他緊扣兩點:一是淡化刻板印象,削減原劇對舊中國封建偏激的描繪,去其糟粕;二是提速精簡,為了適應當下較百年前更快的生活節奏,壓縮不必要的冗長對話等犯困點,確保全劇70%以上是精彩部分,契合當代觀劇節奏,讓觀眾更加沉浸地進入到劇情之中。
縱然前路艱辛,但馬佳卻甘之如飴,沉浸于這份為摯愛與夢想傾注全力的奔赴。正如他在自己的單曲《超燃》中唱的那樣“用汗水澆灌著,用淚水經歷著,一個小小的我,不顧一切奔跑著”,制作人馬佳一定會摘得最潔白、最芬芳的那一株茉莉花,將茉莉花的清雅幽香帶進中國的劇院之中,帶給中國的千千萬萬的觀眾。
所謂注定,不過是熱愛、機遇與使命在時間中結成的果。此刻,馬佳正將這顆果實捧向舞臺,等一場回響。
監制:佟宇 / 攝影:李瀟 / 采訪、撰文:程軍赫 / 妝發:鄒成程(ON TIME)/ 服裝:Di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