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 最亮的燈 最深的夜

她是舞蹈精靈,9 歲進京求學,勤學苦練后陸續摘得全國舞蹈大賽金獎、荷花獎、文華獎等一眾桂冠,成為備受矚目的青年舞蹈家;她經歷過至暗時刻,作為2008 年奧運會開幕式唯一的獨舞演員,卻在最后一次彩排時意外墜落;她用堅毅赦免命運的玩笑,即便在輪椅上也繼續起舞、編舞,并憑借不凡的努力取得博士、博士后學位,她的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她用公益散播善意的種子,用舞蹈療愈自己,也療愈他人。

劉巖 | 最亮的燈 最深的夜

劉巖

如果時代是一部歷史電影,其中必有值得銘刻的輝煌片段,卻也少不了刺骨的苦難瞬間。而只有那些在生活缺憾暴露后,選擇依舊相信、依舊熱愛,甚至為世界散發出更多能量的人們,才能稱之為時代人物。而劉巖,無疑是其中之一。

她是舞蹈精靈,9 歲進京求學,勤學苦練后陸續摘得全國舞蹈大賽金獎、荷花獎、文華獎等一眾桂冠,成為備受矚目的青年舞蹈家;她經歷過至暗時刻,作為2008 年奧運會開幕式唯一的獨舞演員,卻在最后一次彩排時意外墜落;她用堅毅赦免命運的玩笑,即便在輪椅上也繼續起舞、編舞,并憑借不凡的努力取得博士、博士后學位,她的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填補了國內空白;她用公益散播善意的種子,用舞蹈療愈自己,也療愈他人。

生而舞,舞而傷,傷而思,思而定,定而再舞,再舞,即重生。

涅槃重生,劉巖從舞者到學者、師者、公益使者,在最深的夜里成為了那盞最亮的燈,照亮前路,也為更多人點亮希望。她追著光,用雙手、用思想、用博愛,舞出了生命變奏曲后的絕美身姿。

劉巖 | 最亮的燈 最深的夜

劉巖

涅槃重生 追光而舞

沒有人會忘記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蕩氣回腸,但對于舞蹈家劉巖來說,卻是人生的至暗時刻.2008 年7 月27 日,距離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只有12 天,國家體育館鳥巢內進行最后一次彩排。劉巖作為開幕式上唯一一位獨舞演員,卻由于車臺操作的1 秒失誤,從三米高臺跌落,脊髓完全性損傷,自此無法站立。

這段1 分37 秒的舞蹈《絲路》,劉巖練習了上千遍,這讓她有機會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卻也讓她要用另一種姿態面對余生。這對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難以面對的現實,對于用肢體創作的舞蹈藝術家而言,更是致命打擊。

2009 年,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許銳來到劉巖的康復床前,帶著顆粒飽滿的新疆大棗和暖心的關切。當時的劉巖住院半載,失眠,焦慮,處于煩躁不安和恐懼的情緒中。亦師亦友的許銳拋出橄欖枝,邀請劉巖加入北京舞蹈學院和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合作的國際舞蹈項目,當年的主題為“起舞于動蕩世界”。為了說服劉巖重回舞臺,項目組特別邀請了張云峰老師擔任編導,以上肢舞動,表達劉巖的內心世界,作品被命名為《最深的夜,最亮的燈》。而在此前,張云峰和劉巖有過多次合作,其中,讓劉巖獲獎無數的《胭脂扣》就出自張云峰之手。

劉巖應允了邀約。初次回到排練室的迥異的心境讓她記憶猶新:“我記得很清楚,那是2009 年5 月12 日,摔傷后第一次排練,我不敢看鏡子。張老師很敏感,看出了我的心思,但他什么都沒說,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我面前,面對面帶著我開始排練。”

2009 年11 月,北京保利劇院,《最深的夜,最亮的燈》正式公演。音樂響起,聚光燈下的劉巖心中升起了恐懼,在懷疑中完成了作品。但演出結束后,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惶恐中的劉巖回過神來:“我感覺他們是在鼓勵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我告訴自己:明天可以跳得更好。”

那一刻,舞者劉巖回來了。隨之復蘇的,還有她對舞蹈和世界的熱愛與信心。2021 年,劉巖成立“吾舞劉巖創研室”,出品首部舞劇《京宴》,講述老北京的飲食文化和人情冷暖。劉巖也從舞者躍身成為總導演。為時2 年的創作與制作,劉巖既辛苦又享受:“作為主創和總導演,覺得自己很像個大家長。事無巨細,要顧及所有環節。整個項目是一個大框架,隨時都在考驗總導演的專業和氣場能否hold 住全局。不辛苦,就會不周到。”

從腳本到舞蹈編創再到制作,劉巖投入了大量心力,不斷打磨、成立、推翻、再成立。直到首演前夜,劉巖還在帶領團隊做最后的修改。劇中人物京生是一個北京胡同里的大男孩,但在劉巖看來,每個人物在舞蹈中都應該有屬于他的詩意。于是劉巖對服裝組同事提出建議:面料改為雙縐,在之前藏藍色基礎之上,增加一條白色,從上身垂至膝蓋,為人物增加詩意和仙氣。服裝設計師連夜趕工,最終使得作品達到了預期的藝術效果。

劉巖笑言:“大概每個藝術家都會這樣,不斷給自己制造麻煩,但也是創作的魅力所在。一旦實現了順暢的起承轉合,心中塵埃落定,就會相信:一部好作品誕生了。這個過程辛苦而糾結,但是歸根結底,很幸福。”

劉巖 | 最亮的燈 最深的夜

劉巖

手之舞之 用舞蹈幫助更多人

從懷疑,到重新堅定,只需要一個舞臺。劉巖早就與舞蹈藝術兩心合一。沒有雙腿,還有雙手,當心被打開,更多選擇也就自然示現在眼前。

2010 年,劉巖決定報考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以學者的身份實踐對舞蹈的熱愛。 “當時是抱著一定要考上的決心。后來越復習發現自己需要學習的知識越多,但是我堅信一個特別平常的道理.功夫不負有心人。如果沒考上,一定是因為功夫沒下到位。”考試前大半年,劉巖把幾乎所有時間都花在了考博準備上。

博士考試順利上岸。從舞者到學者,劉巖另辟蹊徑,找到了新的人生課題.中國古典舞手舞研究專業。在劉巖心中,舞蹈是最國際化的語言,肢體語言永遠是溝通的第一語境。于是,從中國聾啞人手語,到中國傳統曲藝舞蹈手勢,從梅蘭芳的53 式,到梨園戲和京劇中的手勢,從佛教手印到敦煌壁畫……劉巖興奮地在各種文獻和古籍中挖掘有關“手”的蛛絲馬跡。深入研究和刻苦鉆研之下,劉巖成功取得博士學位,并在2014 年將三年研究成果集結出版為第一部學術專著《手之舞之》。2016 年至2019 年,劉巖又在中國社科院進入博士后研究階段。2021 年,出版《手之印相》。她用文字和思想起舞,也填補了中國古典舞手舞領域的空白。

逐漸從摔傷陰影中走出來的劉巖,強烈意識到:“舞蹈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應該服務于更多人。”如今,公益對于劉巖來說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2010 年,在文聯支持下“劉巖文藝專項基金”成立,幫助孤兒和殘障兒童通過藝術發現更多美好,并隨之創辦一年一度的公益攝影展“天使的微笑”。劉巖親自帶領團隊幫助上千名孩子走入藝術世界,陪伴和見證了他們的成長。這條路,一堅持就是12 年。

與此同時,劉巖還在母校北京舞蹈學院任教,她在人文學院的舞蹈科學研究方向的指導下進行了“中國特色的舞蹈藝術療愈”的相關研究。劉巖帶領年輕的科研團隊,從太極、五行、五禽戲、八段錦等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基因、形成動作,開展舞蹈藝術療愈。項目聚焦過自閉癥兒童,今年著重關注女性及有認知障礙的老人和普通老人,2022 年在北京金杜藝術中心落地的“幸福力”舞蹈藝術療愈工作坊中,女性律師成為了首批體驗人群,她們逐漸打開著身體與心靈的邊界。

“其實西方舞蹈療愈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作為一個中國舞者,我覺得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摸索出屬于我們、也更適合我們的舞蹈藝術療愈方法非常重要。數年之后,我們在舞蹈藝術療愈領域,可以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聲音。”

劉巖 | 最亮的燈 最深的夜

劉巖

不焦慮 不急躁 創造無限的美感

在劉巖眼中,即便忙碌工作,也應保有從容氣息。如今,由她主導的三個工作團隊并行不悖.“吾舞劉巖創研室”開展舞蹈作品的創作和制作,“劉巖文藝專項基金”和舞蹈科學團隊分別負責公益行動和科研。當被問及如何協調多項目并行的工作節奏,劉巖笑稱:“我比較老套,每天都會有一個list,有規律地按部就班。比如今天要聚焦舞蹈科學的會議,就不會去和創作團隊談音樂和舞美。我希望大家在一起要做成事,但不要太辛苦;工作安排得很緊湊,但還要開心。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不焦慮,不急躁,有合理的節奏,才能形成持續做一件事的定力。”

談到工作,劉巖敘述的人稱常常是“我們”,而不是“我”。對于合作伙伴和團隊成員,眼里充滿感激和驕傲。她愛把“我的小伙伴”掛在嘴邊,對于每個成員的貢獻和付出如數家珍。“無論是創作一部作品還是成就一番事業,我深知憑借一己之力絕對無法完成。我認定團隊的優秀和合作老師的專業。我們彼此托付,各盡其職,共同創造無限的美感。工作收獲不屬于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重要。”

劉巖提到的“無限的美感”,用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描述,是“詩意”.舞臺的詩意,工作的詩意,生活的詩意。劉巖有個綽號,叫“劉小資”。是朋友、相聲演員應寧取的:“她太精致了,那么熱愛生活,對自己有要求,和她在一起總覺得自己特糙。”劉巖向我們描述了她大多數情況下的作息:早起讀書,在家中健身,訓練腰背肌肉,出門前桑拿沐浴,工作飽滿而有條不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每天游泳。談及對美好世界的熱愛,劉巖的話語中總是透露出由衷的熱情和篤定。當被問及這種篤定緣何而來,她想了想,眼睛笑成了彎月:“大概我骨子里就是這么個人。”

追溯劉巖的童年,9 歲從內蒙古離家,執意進京學習舞蹈,不被父母看好,卻一次成功考過,雖然一路上付出了比大多數人多的熱情和努力,但一直是懵懵懂懂。是2008 年的那次事故才讓劉巖辨識出了自己心中的特質:“重創會讓人重新思考一些事情。你會客觀地詢問自己,還要繼續嗎?還有熱愛嗎?但所有問題都在某個瞬間涌出統一的回答。于是反觀自己:原來我骨子里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但是面對這些品性,不刻意發現、也不刻意助長,只是堅忍不拔地去熱愛我的熱愛,去創造自己向往的美好。”

劉巖創造美好,樂此不疲地傳遞生活的詩意。采訪結束后,劉巖特別請同事回到車里取回一本書,是聶魯達厚厚的詩集《漫歌》。劉巖認真地翻到其中一頁,遞過來說:“這篇真的好。你有時間一定要好好讀。”那頁起,印著聶魯達500 行的曠世長詩《馬丘比丘之巔》,流淌出時代給予詩人的震撼與啟示:“于是我沿著大地的階梯登攀,穿過茫茫林海中蠻荒的荊棘,來到你.馬丘比丘面前。”

編輯:文冀 / 攝影:張弘凱 / 文:郭蓉 / 妝發:娜娜 / 服裝造型:劉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