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演員請就位3》不是聚光燈下的個人秀,而是一場演技與真實的群體肖像。這里不是關于“成名”的競速,而是一次次把自己打磨成“角色”的冒險。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在作品中,他們用角色說話,替他人流淚;

鏡頭之外,他們是一群依舊在路上的演員:

沒有紅毯、濾鏡和閃光燈,

只有劇本、機位與眼神之間的真空碰撞。

在角色和現實之間游移穿越,

只為在下一場戲里更貼近真誠。

 

《演員請就位3》不是聚光燈下的個人秀,

而是一場演技與真實的群體肖像。

這里不是關于“成名”的競速,

而是一次次把自己打磨成“角色”的冒險。

努力也許不會立刻換來喝彩,

但每一滴汗水都在為更好的自己鋪路。

沒有演員生來就是主角,

但有一群人正在憑著熱愛,

一點一點,讓生活為他們響起掌聲。

在節目中,他們暴露出“臺下”的笨拙、脆弱和執拗,但同時也讓我們得以一窺他們閃閃發光的另一面——原來,一個動人角色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試錯與叩問。那些隱沒于鏡頭之外的瞬間,正是每一位演員值得在屏幕前面被看見的理由。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蘇曉彤

蘇曉彤:在光影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

她是《御賜小仵作》里聰慧堅忍的楚楚,也是《大宋少年志》中恣意灑脫的裴景,從古裝劇到現代戲,她總能用一雙清澈的眼睛和靈動的氣息,帶來鮮活而真摯的人物。

在鏡頭之外,蘇曉彤也像她飾演的角色一樣,保持著難得的松弛與純粹。平行宇宙里的她,每一個都恣意,靈動。

累并快樂著,在鏡頭下全速進化

誰說演技的進步是慢功夫?在《演員請就位3》的高強度練兵里,蘇曉彤體驗到了什么叫“藥到病除”:每天都累到腳軟,但心里又像打了雞血,一路汲取新能量,快樂爆表。她笑著回憶錄節目的那段日子。累,并不妨礙她快樂,反而讓她在疲憊中發現了新的自己。

在《演員請就位3》里,有那么一瞬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蘇曉彤和王佑碩之間的默契。這個出圈的場面不是靠排練湊出來的假把式,而是基于長期熟悉和了解打下的真功底。“他一個眼神,我就知道他想說什么。”蘇曉彤輕描淡寫地總結。簡單的一句話背后,是日積月累的信任與磨合。

不同類型的角色來回切換,緊急磨煉即興反應能力,讓她發現了自己更多的可塑空間。塑造角色的能力在一遍遍試探和沖撞中被催熟,專業素養也肉眼可見地升級。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野蠻突圍的。蘇曉彤自己也感慨:這種高強度的狀態讓自己的反應能力、敏銳度都提高了很多,知道自己哪里行,哪里不行,哪里要補。一邊摔打,一邊自我修正,她逐漸練出了演員最重要的一種底氣。

而在這一切之外,最大的收獲,是一群能共燃團魂的同伴。勝負欲頂到天靈蓋,組隊打怪的快樂誰懂?在之后的人生里,和朋友們在各自的賽道兵分幾路,頂峰相見。對于蘇曉彤來說,這種“越戰越野,越野越快樂”的氛圍,正中她想跳脫舒適圈、渴望成長的心。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蘇曉彤

干勁和野心,是她的DNA

拍攝《御賜小仵作2》時,蘇曉彤再一次迎來高難度挑戰——一鏡到底的驗尸戲。不是簡單的臺詞加動作那么容易,還得精準掌握人體構造,像個穿越到古代的外科醫生。她坦言:“因為這個戲有大量的驗尸鏡頭,要研究人體的構造結構,然后得很精準地去動手術刀,一些專業詞匯也要了解清楚,不能瞎說。”

隔行如隔山,但蘇曉彤從來不是那個怕累的人。一遍遍走位、練細節、找調度,表情和肢體每一處細節都摳到位:“一場戲我們可能會拍很多遍,然后每一遍我都盡量做到最好,走位、手法、表情都要配合得很到位,這樣觀眾看起來才不會出戲。”

在她看來,真正的好表演,從來離不開真實生活的影子。每一個角色,都有一部分源自蘇曉彤本身:善良、不服輸、堅持向上,不安于現狀,始終想要變得更厲害。這股不服輸的勁頭,從學生時代就埋下了。無論是學業還是興趣,她都喜歡投入式地做事,不允許自己敷衍。越是難的事,越要咬牙堅持。

至于未來想挑戰什么角色,她的答案很簡單——“故事能打動我,角色能打動我,那就上。”至于類型,來者不拒,越有挑戰越來勁。她干脆、直接,又熱氣騰騰地,走在演員這條路上。不是虛張聲勢的熱鬧,而是內里滾燙、心里有數的一種燃燒。

爆裂鼓點與小小生活

上大學的時候,蘇曉彤偶然看了電影《爆裂鼓手》,被那種純粹釋放的力量深深吸引。沒過多久,她就一頭扎進了架子鼓的世界,從零開始學起。“長期堅持的就是打架子鼓吧,現在大概也打了四五年了,現在對于這個技能的喜歡只增不減。”她說這話的時候,語氣里帶著特別真誠的自豪感。不是為了演出或炫耀,就是純粹地喜歡。

架子鼓的節奏感能把日常的煩悶和情緒,一點點敲打出去。打鼓的時候,她可以完全沉浸在音樂和節奏里,那是一種不被打擾的、極致自由的享受。“其實我覺得打鼓可以作為一種很好的釋放,我很喜歡聽音樂,所以我看著鼓譜,去打出來自己很喜歡的歌的過程,是一個雙重享受。”打鼓的時候,她會保證音響效果很好,在一個完全不被打擾的環境里。大聲播放喜歡的音樂,享受一個人的狂歡。

除了打鼓,生活里的她還有很多細碎的小堅持:每天認真刷牙、敷面膜、喝水,從不敷衍;偶爾在刷牙后吃完東西,就會再認真刷一遍牙。小事上不將就,大事上更不會湊合。游泳,也是她常年堅持的運動。水面上留下一道干凈的漣漪,像她留給別人的印象——干凈、自在,又帶著點藏不住的亮光。

她說自己是慢慢從外向變得有點社恐的人。熟悉的人面前話很多,陌生人面前反而慢熱。但無論在怎樣的關系里,她始終有一份清醒與溫柔,不急著證明,也不急著討好。

屏幕上的演員蘇曉彤,也是一個認真生活、熱愛世界的小孩——打鼓、游泳、聽歌,大聲笑,也貫徹愛。在光影之間,她始終有自己的節奏。走自己的路,打自己的鼓,愛自己的光。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王佑碩

王佑碩:在戲里盛放,在戲外生長

在紛雜喧囂的世界里,總有人選擇鋒芒畢露,而王佑碩,卻像是另一種珍貴的存在。他不急著出聲,不忙著表態,溫柔而篤定地站在自己的坐標系。干凈、真誠、努力,是他身上最先被看到的標簽;而細細了解后你會發現,這份溫柔,并非出于天真,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堅持。他是這個時代少有的,能在理智與善良之間穩穩走出自己道路的人。

小步慢行的表演修行者

如果你也刷到過《演員請就位3》的片段,可能會看到演員王佑碩的很多種角色可能性——很難想象,他的本體竟然溫吞又帶點社恐氣息。

拿著一個與自己氣質反差極大的角色,他沒多猶豫,只是本能地翻起了資料、片段,一遍遍琢磨,怎么才能像一點兒。沒有太多時間準備,只能全身心往角色里鉆。他說:“雖然演員不是所有角色都能演,第一要形象貼合,第二要性格相近。但也不能被自己限制,節目給了我開拓更多可能的機會。”

為了在第二天的表演中做得更好,王佑碩會通宵鉆研角色,在他給自己設置的高標準之下,緊迫和壓力纏著他,但他反而清醒了:共情,是表演的起點。理解角色,感受角色,然后把自己完全交給他。在開機前,他努力做到心里只剩下故事里的人,而沒有王佑碩。“演員和角色有隔閡,就是不負責。”他說這話時,語氣很認真。

節目錄制的過程,對他來說,是一次突破舊有慣性的自我實驗。以往,他總習慣提前設計好每個細節,到了現場按部就班地演。但在參加《演員請就位3》之后,他開始明白:真正好的表演,不是判斷和套路,而是當下活生生的存在——心里只裝著角色,順著情緒,讓眼神和話語真誠自然地流淌出來。

慢慢來,沉下去,再慢慢走出來。這是他的節奏,也是他給自己定下的小小信條。王佑碩,那個被自己忘掉的名字,會被觀眾記起來。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王佑碩

在角色中成長 

在外人看來,王佑碩或許“慢了一點兒”:沒上表演科班,沒趕上早年爆紅,選的角色也大多沉穩、克制……似乎總是差一步才會引起巨大的注意。但相比于焦慮未來,他更在意當下這場戲有沒有走心。當大家都在談流量、熱度的時候,他更關心自己有沒有交出一份對得起角色的答卷。

“我比較膽小,圖穩,不喜歡一下邁出一大步。只要每個階段都有進步,其實就OK了。可能我對自己也沒有那么大的期待和抱負,只希望能踏實地走,走到哪兒算哪兒。”像是慢慢蹚水一樣,他一點點往前走,不盲目冒進。

這種性格,也影響了他對劇本的選擇。他并不急著挑戰極限,反而更愿意找到那些和自己內心有連接的人物,細細揣摩。出演《大宋少年志》里的王寬,是一次奇妙的反向塑造:角色溫潤、內斂、沉靜,反過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本人,讓他更加從容與克制。

他很在意觀眾怎么看他,并用那份在意鞭策自己:“進步讓我感到安心。”表演對他來說,不只是工作,而是某種緩慢卻堅定的修行。每演完一部戲,他都會有種空虛感,因為把吸收的所有表演能量都釋放光了。于是他又去看劇、看電影,不只是休息,更是學習——學習表演的細節,情感的傳遞,尋找更高級的表達方式。因為害怕觀眾看到的是一成不變的自己,于是逼著自己不停學習。他不是天生鋒利的人,也不是天生自信的人。他只是一點兒一點兒把自己打磨得更好,不取巧,也不逞強。慢慢來,走到哪兒算哪兒——但走過的每一步,都在心里種下了密密的力量。

生活亦是溫柔的排練

如果說在鏡頭前,他是不斷盛放的角色,那么生活中的王佑碩,更像是一棵悄悄生長的小樹。拍戲之外,他一個人住,和三只貓、三只狗作伴,此外不少植物,陽臺、書桌、床頭柜……到處都是零碎生長的綠意。植物和貓狗都有自己的脾氣和節奏,像是各自的小王國,而他,是心甘情愿做個溫柔臣民的人。

沒有工作安排的時候,王佑碩更習慣待在家里。看電影、刷劇,是他最放松也最用心的時光。播音專業的他,喜歡反復琢磨演員的表演,研究每一個情緒起伏的小細節——哪怕一部劇只為了幾分鐘的動情時刻,也值得來回倒放推敲。

如果不是必要的應酬,他并不太主動去社交。“其實有點社恐吧”,王佑碩自嘲。他更習慣在人群里安靜地觀察,聽別人聊天,看氣氛流動。比起熱絡,他更相信微小而真誠的連接。

一個人住、養著一群小生命、看劇苦心琢磨演技、安靜地在家度過大段時間——聽上去有些宅,但也是一種極有耐心的生活方式。

鏡頭內外,他不追求速成,也不怕慢慢來。王佑碩自己的靜謐世界正一點兒一點兒地開花,悄無聲息,卻自有芬芳。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金巧巧

金巧巧:沒退休,只是把幸福過成了低調的樣子

說起金巧巧,很多人腦子里第一反應,八成是孔雀公主,羽毛一抖,靈氣飛揚。可歲月這把刷子,不只刷走了青春,卻也刷出一種低調的明亮。這次電話夜談,是她把孩子哄睡后,慢悠悠地躺在床上,一邊絮絮叨叨地叮囑著“牙套戴好,洗完澡快睡覺”,一邊溫柔地重復著我的問題,仔細地回憶風雨,細數當下。

她不是橫空出世的天之驕女,也不是不眠不休的拼命三娘。她是那個在人生每個十字路口,都溫柔點頭的女人。順其自然,不爭不搶,卻在細水長流中,養出了獨屬于自己的篤定氣質。

來參加《演員請就位3》,金巧巧不是來爭C位,倒像是來“報平安”的。熱搜榜時時更新跳動、曝光一個接著一個,讓如今低調的她也覺得,自己似乎被大家遺忘了。“我不想被忘記,所以我來了。”作為演員,她太在意自己沒有“叫得響的代表作”了,家喻戶曉的孔雀公主對她來說,是一次造型的成功,但她更想要的,是人們因為表演記住她。

回到舞臺的另一個原因,是她想要當一個讓孩子驕傲的媽媽。有次家長會后,作為10后的女兒的同學看了西游記,找她要簽名,金巧巧看到女兒傲嬌的小表情,讓她想要把事業搞得再精彩一點兒。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不僅會照顧孩子們的日常起居,也想成為他們眼中,強大的榜樣。

至于為什么她有著當導師的演藝經歷,還是選擇了學員的身份,她淡淡地說:“如果真坐上評委席,可能一樣也會面對評論區的挑剔,倒不如踏實參與,坐在哪里其實不太重要。”而且看著社交媒體上曬娃的她,很多制作人都感覺金巧巧已經不拍戲了,“我又不能每個人都去告訴,我也沒有團隊和公司,參加節目也正好告知一下我沒退休,你們來找我吧!”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金巧巧

不是孔雀也不是公主,她演的是生活

說起金巧巧,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西游記續集》里那個為數不多的正面女性角色“孔雀公主”;但《陸貞傳奇》里的杜衡——那個外冷內熱的才女司儀,作為陸貞的良師益友,寡言又可靠,給了她清醒的教導和堅定的支持。

杜司儀這個角色,跟金巧巧本人其實很像:外表看著冷,有點不好親近,甚至常常被誤會是心機女,朋友評價“可兇了”“看著可厲害了”,但真正接觸過她的人都知道,她沒心眼到甚至有些大條,東北話講“傻大白”。

金巧巧自己也笑說,長相多少有些局限。“我可能比杜衡還溫和得多,但因為臉長,有距離感,所以很多觀眾看我第一眼就煩,說這張臉一看就是心機女。其實做演員挺吃虧的,只能演一些比較強勢的角色,像《春光燦爛豬八戒》里那個和小龍女搶豬八戒的姐姐。”可也正因為如此,當年演杜衡時,她才能把那種倔強和不動聲色的溫柔演得那么真。

演員最重要的是共情,而生活,就是最好的表演課。從芭蕾舞者到演員,從紅毯上光鮮亮麗到臥室里嘮叨孩子,杜衡不是她的巔峰,但金巧巧用這個角色告訴了大家:她是個能演出心事的女人,不只是掛在回憶里的孔雀。

美人在骨

從早年的靈動耀眼,到如今的從容篤定,“美人遲暮”是每個女演員繞不開的話題。“首先呢,我覺得我真不算美人兒。”她笑著,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真正的美人我見過,漂亮得讓人移不開眼睛。我的長相頂多算好記。”她大方承認,也坦然接受。鏡頭下的她,往往不討巧。她覺得自己唯一一次可以算得上漂亮的角色就是《太祖秘史》里的那齊婭了,被粉絲稱為美人實在有愧。不靠鏡頭美感取勝的她,靠角色里的情感溫度,留住了觀眾的心。

至于衰老,她說得很平靜。“美人遲暮是事實,沒什么好逃避的。我們只能平和地接受它,就像接受春去秋來。”她也會按摩護膚,努力延緩歲月的痕跡,但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從容 :不太糾結外表的變化,多讀書,修身養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心里有光,臉上自然就有光。

“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事。別人會老,我也會老。接受它,不代表放棄美,而是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把美活出來。”金巧巧說,現在的她,還有更美的使命:“看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就覺得衰老也沒那么可怕了。”要好好洗臉了,該戴牙套了,洗完澡早點睡覺了……她一邊叮囑孩子一邊有些抱歉地跟我聊天,溫柔又嘮叨,像春天里一只碎碎念的燕子。

她倒是沒有覺得自己為了家庭犧牲了事業,她珍視她的兩個小小奇跡。與其說放棄自己,不如說她優先選擇了陪伴,給孩子們在未來幾十年光陰的旅程,埋下回憶時一顆顆幸福的種子。

金巧巧,沒有大開大合的人生劇情,也沒有硬剛命運的英雄主義。她像一條慢慢流淌的小河,悄悄拐了幾個彎,水還是清的,天還是藍的。

在外人眼中,她可能已經慢慢淡出了娛樂圈。但在愛她的人眼里,她從沒離開過。自己最好的角色——溫柔的演員,炫娃的媽媽,安靜但堅定地在自己的人生本色出演。

就像她自己說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張百喬

張百喬:密林之外,他還是他

在短視頻并噴的這幾年,張百喬被大眾記住,似乎因為一個個三分鐘不到的搞笑段子。很多人的印象里,他總在鏡頭前做著夸張而搞笑的表演。但走紅從來不是歸宿。他一直在尋找另一條路——那條更深、更密、更長遠、更需要耐心穿行的路。

在《演員請就位3》里,張百喬又踩在屬于他的林地。他不再只圖一笑,他想走進故事,走進角色,走進那些尚未抵達的自己。“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圍。”無論外界如何喧嘩,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堅忍地一步步穿越。

從段子到角色,回跑道繼續奔跑

對張百喬來說,參加《演員請就位3》,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做一個演員該做的事。搞笑從來不是他的天賦,更不是他的歸宿。他一直很清醒:短視頻是演內容,表演則是演人物。

在節目里,他和搭檔演了一場“全員惡人”的戲,他的理由簡單又明確。沒有刻意模仿,也沒有強行煽情,結尾高能反轉,看得人頭皮發麻。其實早在去年的《墨雨云間》中,他就因為飾演反派淮鄉縣令馮裕堂,被觀眾集體“喊話取關”,那種“壞得讓人咬牙切齒”的程度,是他表演感染力的最好例證。

被問到理想的角色類型,他回答得毫不猶豫:“懸疑、都市、現實題材。”沒有去討好流行的武俠、古偶,也沒有標榜所謂的“突破極限”。他不喧嘩,不討巧,但很知道自己想要的質感和方向。

在《演員請就位3》里,張百喬的每一次亮相,每一個表演細節,都能看出他是真的在用心。陳凱歌說他“身上有一股勁”,吳鎮宇沖他高舉大拇指,章子怡也多次稱贊他的完成度,評論區大家留言“他很聰明,一點就透”,“看好學生上課就是這種感覺”。

張百喬不揮舞大旗,也不靠口號出圈,他選擇的是一步一步,在作品里悄然轉身。

從段子到角色,從流量到內容,他不是換賽場,而是回跑道,繼續發力。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張百喬

不是短視頻演員,他本來就是演員

短視頻時代給了張百喬爆紅的機會,也給了他沉重的標簽。

那些年,他演繹了無數個爆笑小角色,動不動就是幾十萬贊。可一旦被打上“網紅”“搞笑男”這樣的標簽,就很難改變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他沒有公開喊話,也沒有急著辯解。他做的事情很簡單——回歸作品,用表演說話。

張百喬真正的出道,其實是以演員身份。他是有表演基礎,受過專業訓練的,只是在短視頻的浪潮中意外“出圈”了而已。而現在,他慢慢地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他并不是只能拍短視頻,他也能做到更多——演真正的角色,講真正的故事。

這條路沒有短視頻里那種立竿見影的掌聲,也沒有流量平臺的推波助瀾。但張百喬甘之如飴。他不急,穩扎穩打地鋪著自己的演藝履歷。他明白,真正想留下來的,是作品,不是熱搜。能慢慢來挺好的,他沒有一絲怨氣,反而讓人覺得安心。

名字之外,是生活的密林

名字這件事,有時候比人更早定下路標。張百喬原名張奡,名字是爺爺親自取的。“希望我矯健有力,希望我力量與超凡并存。”他說。“奡”字拆開,就是“百喬”——每一個筆畫,都藏著家族的期許和祝福。

這幾年,從爆火到沉淀,張百喬也像在穿過一片密林。有時候,光靠沖勁是不夠的,還得靠耐心、靠心氣、靠能一個人走很長一段路的能力。

私底下的他,跟外界想象中又不一樣。沒有浮夸的人設,也沒有刻意賣慘的敘事。他喜歡音樂,喜歡電影,享受和家人一起感受生活的過程。他希望自己可以留出更多私人空間,希望可以真正靠作品和角色發聲,而不是成為熱搜上的談資。

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想要到達理想的國度,就不能因為別人的喧鬧而改變航向。

萬能青年旅店寫在《郊眠寺》的那句“西郊有密林,助君出重圍”,仿佛給這個曾在石家莊讀書的少年一句遙祝。走過浮華的邊緣,穿越喧囂和質疑,張百喬還在向前。

重要的是,每一步,都是他自己走出來的。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宋伊人

宋伊人:在困頓中找尋自我的清晰

采訪時,宋伊人正在《神頭嶺伏擊戰》的劇組里,已經連續在大山中待了半個月,“漫山遍野都是土,經常吃一嘴灰,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要在現場跑著,我就覺得開心”。

宋伊人說,工作就是她的愛好,比起休息,她更習慣在劇組里忙碌著。她因為表演收獲了許多幸福、快樂,也因為表演有過許多內耗和不安,但也正是這些拉扯,讓她無論是在表演中還是生活中,都逐漸學會與困惑和平共處。比起一開始對表演的單純熱愛,現在的她,有了更多經過沉淀后的細膩和厚度。

襤褸的衣衫,凌亂的頭發,臟兮兮的臉蛋,流落街頭的小乞丐伏在破舊的草席上,手上舉著一個“我只買兩毛葬父母”的牌子。邊說話,眼淚邊順著臉頰滑落,甚至在被問到是“賣”還是“買”時,她脫口而出的“我不識字”,意外地讓角色的境遇顯得更加真實動人。

這是宋伊人在《演員請就位3》第一期中的即興表演片段,看過表演后,導師章子怡忍不住夸贊她說,“她眼里有東西,有信服力”。在節目播出后,“宋伊人哭戲感染力”,“宋伊人臨場應變能力”等等詞條,出現在了熱搜上。

面對來自外界的肯定,宋伊人說,“當然有開心了,但是……”。她隨即想,“我總覺得一個片段證明不了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它并不能完全展現一個演員的能力強弱與否,你還是需要戲來證明自己,你還是需要一部部的作品來證明自己。”

參加《演員請就位3》對宋伊人而言,與其說是去與他人競爭,不如說是突破自己的過程。在決定參加前,她做了很久的心理斗爭,“我覺得影響表演的因素很多,對手、劇本、自己的狀態,所以對于參加節目這個事兒,我一直是往后出溜不太想去的。”但心里總有一個隱約的聲音在問她:“你是害怕嗎?”這個聲音又推著她不停追問自己,“為什么會對于表演這個事兒害怕,這是我最拿得出手的事,我真的害怕我以后怎么辦?”這份小小的不甘一點點被她放大,她想,“哪怕自己不太會社交、不太會真人秀上面的表達,也不應該逃避問題”,最后她心一橫,和自己說,“我就要去,大不了倒在臺上”。

節目錄制的節奏非常快,宋伊人狀態也不斷起伏,但只要進入演戲的部分,她整個人便“沉”了進去,因為表演對她來說,是最享受,也最有把握的事。

這種穩定感,來自宋伊人十年如一日的積累。職業早期,她是沒有名字的小龍套,演了很多甲乙丙丁的小角色。試戲不被認可,頻繁遭遇失敗,宋伊人也曾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行,是否能繼續走下去。但她對表演始終有一股勁兒,她說,“如果有一天要放棄,也一定是得到了觀眾和自己認可之后才行。”

就這樣,宋伊人堅持到了電視劇《將夜》的出現,迎來了她稱之為職業轉折點的角色——“桑桑”。第一次去試戲時,宋伊人還沒能完全進入角色的狀態,感覺自己和桑桑之間似乎有一層距離。她不甘心,回去一氣呵成地讀完了小說,把桑桑的每個情感起伏、每個細節都反復琢磨,當她再次站在試戲的現場時,整個氣場都發生了變化。導演看完她的演繹,興奮地走到她面前,給了她一個擁抱。

當時,她仍然是個新人,這個機會給了她極大的認可和鼓勵,但也帶來了壓力和挑戰,“進組時前15天大家都說,我隨時可能會被換掉,如果演不好,就會被換人。”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半個月后,她終于放松下來,“我知道導演不會換我了,說明我演的被大家認可了。”

演“桑桑”的時候,宋伊人就一個感覺,“舒服”,這種滿足感被她具象化為,“就感覺呼了很痛快的一口氣兒”。她回顧自己以往的心態,曾經總覺得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是為了證明什么,但隨著《將夜》的拍攝,她體會到了演戲的樂趣,喜歡在片場的每一個當下。

但到了2021年前后,宋伊人的情緒狀態明顯發生了變化。她在采訪中坦言,自己正處在一個反復自我認可,又不斷自我質疑的階段。好朋友王鶴棣也在節目中提到,她過去像個小太陽,而那段時間整個人“有點喪”。

宋伊人說,和小時候比起來,近幾年的自己“有點慫”,容易內耗、糾結,每天腦子里有無數個問題不受控制地跳出來。“就昨天,因為一件事兒我一宿沒睡著。我經紀人就是那種,天大的事兒她覺得緩緩都能解決,我就不行,沒解決的問題,我就總想著。”

面對表演,她也時常陷入“完美主義”的困境,會不斷思考角色的動機和情感變化,也希望能飾演符合自己標準的角色,但這種過度的要求有時也讓她感到焦慮,“早些年,我是那種會在片場氣哭的人”,覺得角色不合理、拍得不好時心理防線就容易崩潰。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宋伊人

但小時候的宋伊人“超猛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每天非常快樂。”那時候的她比起關注外界,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的喜怒哀樂,“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我舒不舒服,我喜不喜歡,我高不高興”,那時候的她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她覺得,或許是演員這份職業悄悄改變了她的思維和處世方式。如今她會更多地去關注不同的情感維度,把目光投向他人的心境,試著把自己放到不同的立場上去做考量。想法和感知變多了,快樂就容易變得不那么純粹。“一旦開始發問和思考,人生就變得很復雜”,宋伊人笑著說,語氣里帶著一點兒無奈。

今年開始,她去學著和那些無解的問題相處。從前,想不明白的事,她會選擇停下來,直到自己理順了才會繼續前進。但現在她會告訴自己,“緩一緩也沒事的”。她總安慰自己說,“明天天塌不下來”。有些問題,她發現,是想不明白的,或許也永遠沒有答案,“可能這就是人生的有趣之處。”

所以,她要求自己先動起來,“多讀書,多出去工作”,喜歡不喜歡的,擅長不擅長的,都去嘗試,“爭取在做的過程中,找到一個既自洽又舒服的方式,和自己、和世界和諧相處。”

《演員請就位3》這檔節目,就是她向前邁出的一步。在節目中,一次次跑組、一次次用演技讓小角色發光,她慢慢意識到——每一個角色,無論大小,只要真心對待,就會被觀眾看見。“這個節目讓我更珍惜每一個機會,也讓我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她說。

5月,宋伊人要迎來新的一歲,那一天她會在片場度過,她說,“我覺得這樣挺好的,我希望我每年生日都能在組里。”在表演這份賦予她安全感的工作中,她解決著一個又一個困惑,每一次突破賦予她不斷前行的動力。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劉家祎

劉家祎:不斷超越,不斷成長

“林磊兒你對得起小姨嗎”的詞條沖上熱搜,劉家祎在《無盡的盡頭》中所飾演的陸聲,一個和林磊兒有著很大反差感的“壞孩子”進入大家的視線。

距離《小歡喜》中林磊兒這個角色和大家見面已有 7年的時間,但大家提起劉家祎時,依舊會和那個呆萌的學霸形象聯系到一起。劉家祎說,“我以前確實會有點在意,覺得自己演了那么多角色,大家是不是也該記住更多,或者記住我本人。但后來我想通了,沒那么看重這件事了。如果一個演員能有幾個角色被觀眾真正記住,那其實是件挺幸福的事。”

在綜藝《演員請就位3》中,他和《小歡喜》里的搭檔們一同亮相。但無論是在越來越多元的角色中,還是在這檔節目所呈現的舞臺上,劉家祎都展現出了比過去更加多面的自己,用更立體的形象回應成長。

學習、突破

去年6月,劉家祎離開了校園,《演員請就位3》的邀請也在那個時間點遞到他手中。“能參加一個像考試一樣的節目挺好的,既是鍛煉,也是對自己的驗證,”他說,“演員如果沒有野心,是很難繼續向上走的。”所以這一次,他就是帶著“讓大家知道我、證明我能做到”的想法來的。

節目中大量的即興表演和快速的拍攝節奏,對已經有豐富表演經驗的劉家祎來說,依然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他記得,第一次登臺做自我介紹和即興表演時就感受到了那種緊張和不適應,“我在臺上演著演著,感覺除了看對手演員之外,別的地兒都有點模糊和空白。”

這種緊張感在“影視化”環節再一次襲來,“前一晚選完劇本和角色之后,馬上第二天就得進現場拍攝”,但不僅是時間緊,任務重,由于是片段翻拍,“珠玉在前”的壓力使得劉家祎一度陷入焦慮,后來他索性把這些雜七雜八的想法一股腦兒拋在腦后,只沉浸在自己要飾演的角色中,“從頭到尾,跟著故事走,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平時總是嘻嘻哈哈的他,在拍攝那天刻意將自己隔離開來,不與外界有太多的交流。在任何場合都穿著戲服,背著一個破破的道具包,就是為了更好地與角色融為一體。

不過,就是在一次次這樣的高壓下,劉家祎發現,如今自己已經能迅速切換角色,快速理解劇本背后的情感和人物動機,他說,“這還真是我通過這次節目挖掘出的新技能”。

而節目中更讓劉家祎覺得珍貴的,便是幾位導師不同角度的經驗與指導,“陳凱歌導演是導演視角,章子怡老師是演員視角,一個演員能從多個維度上來學習到很多東西,我覺得對我來說幫助挺大的。”

例如陳凱歌導演的劇組多是以女性為主的戲,劉家祎就主動跑去當群演,趁機在一旁學習、觀察,看導演怎么導戲、講戲,通過這樣一個第三方視角,看到導演和演員之間是如何合作的,他們如何一起完成一場戲。

章子怡老師則會親自示范,帶著演員去切身體驗一些感受。在現場拍戲時,她會讓演員去喝不同溫度的水,從而理解“被燙到”或“被冰到”的感覺,“有時候就是要切身體會過,才能記住,然后演出來”,劉家祎說。

這些在節目中習得、積累到的經驗,一點點滲透到劉家祎的表演中,他說:“這種滲透是細無聲的,但又是能感受到變化的。

演員請就位3:入戲?入席!

劉家祎

與表演“共生”

曾有文章將“平頭學霸”和“日系校草”并列而置,來形容劉家祎近幾年的變化。但他說,自己留長發的初衷其實特簡單,“不是為了說要跳出什么‘人設’,就是想進組以后可以給造型留出更多的空間”。

他講自己不是什么“戲瘋子”,但他又的的確確是一個總想著“戲”的人。例如他空閑時間喜歡去健身,也是在為更好地工作做準備,“因為演戲是特耗費體力的一個事兒,所以我如果能把身體鍛煉好,那我就能抗住更多壓力”。

他說 :“我沒有刻意想要打破大家我是 ‘好學生’‘乖孩子’ 的印象,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的身體能為角色、為作品多做一點兒事。”

對劉家祎而言,表演不是階段性的熱情,而是一輩子的職業。所以平日里,他習慣去為此做長線的積累,也會默默地觀察生活、積攢情緒,把那些真實的反應與鮮活的情緒留存下來,在需要的時候,把這些真實的經驗一點點帶進角色里。

《無盡的盡頭》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時刻。這是一部聚焦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戲,劉家祎飾演的陸聲是“偷盜組織”中年齡最大的少年,因為不愿弟弟重蹈他的覆轍,他便為弟弟頂罪,從而再度進入未成年管教所。

劇中有許多感情重場戲,劉家祎覺得,和之前的角色比起來,陸聲這個人物在情緒上要求更高,表演起來需要更細膩,更有層次。

劇中有一場戲是陸聲目睹了朋友的自殺,該怎么真實地演出那一刻的情緒反應?劉家祎思來想去后給到的處理是:害怕、恐懼,下意識地捂住嘴巴,然后用眼神去傳遞情緒。他刻意留出空白,讓每個人去自行感受,“大家看了之后覺得他當下是什么狀態,他就是什么狀態。”在表演時,劉家祎最擔心的就是“程式化”,不希望角色的情感,被預設成某種觀眾“該看到”的樣子。他說:“我經歷過親人的去世,回到家,知道這個人已經走了,但不會馬上接受‘他真的不在了’ 這件事,而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意識到。所以我想,陸聲看到朋友自殺,第一反應肯定是害怕,而不是立馬就哭。”有了生活中積累到的經驗,劉家祎覺得,還要有思考的能力,“要多去問,比如和好的對手演員、前輩交流,他們會給到自己的經驗,接收了這些經驗以后,得回頭去想:我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或者我以前看過的戲、紀錄片、文字資料,是不是也觸碰過類似的情緒,要這樣再多想一步。”

在處理重頭的審訊戲時,劉家祎就把這種“經驗+判斷”的方式用了進去。他看了前輩王硯輝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審訊片段,也參考了不少法治類紀錄片,觀察那些被審訊者是如何反應的——他們往往很淡定,尤其是那種殺人狂魔,反而很平靜,就淡淡的一句“是我干的”。“不能太過于外化,”他說,“大喊大叫的,就會讓觀眾覺得在表演,但如果一直都這么淡,觀眾也會看得沒情緒,就像讀一本沒有文采的書。所以我表演的時候也得找一個平衡點,有起也有伏。”在表演中反思,在生活中沉淀,劉家祎就是在這樣不斷的自我挑戰與角色轉換間,與表演建立了深刻的連接。

10年前,在《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中飾演城府極深的少年司馬倫,是劉家祎與表演建立深層連接的起點。那次經歷不僅讓他在拍戲中體會到了酣暢淋漓的爽感,也讓他收獲了前輩的一句鼓勵:“你以后一定得做演員。”從那時起,他便踏上了與角色不斷博弈的旅程。直到今天,他依然樂此不疲地走在這條路上,塑造著更成熟、更深刻的人物,也在不斷成就更好的自己。

Q&A:

在成為演員的第十個年頭,你對“表演”的理解有變化嗎?

劉家祎:那天我看了一個視頻,提到表演不僅僅是演員在做的事,其實在生活中,除了做自己之外的每一刻,我們都在“表演”。大家常說“人生如戲”,這句話真挺值得思考。

工作之余喜歡做什么?

劉家祎:喜歡自駕游,喜歡去戶外,還喜歡逛公園、曬太陽。

未來想進行哪些新鮮的嘗試?

劉家祎:未來想和朋友們一起錄制一個微綜,因為我們總是聚在一起嘮嗑聊天,就覺得,生活中這么多有趣的瞬間居然沒被記錄下來,挺可惜的。

有比較期待的旅游目的地嗎?

劉家祎:我比較想抽機票盲盒,和朋友隨機抓取一個,應該挺有意思。

編輯=劉海倫+耿磊 、攝影+AIGC=張皓宸 ShakingX 、撰文=沚蘩+李佳祺、妝發=戴雨瓊+張鈺+李偉亞+陳曉武+肖康、造型=Kathy+川久@IVYPLUME 、后期=歐洋、燈光助理=春江、助理=焦一凡+方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