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時尚芭莎》近日采訪該片導演管虎、費振翔與攝影指導高偉喆,“重返”海上救援現場,一探光影之中的真相。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 

1942年10月1日,一艘被日軍征用的貨輪運載1816名英軍戰俘駛向日本,在途徑中國舟山群島東極島附近海域時意外被美軍潛艇擊中,上千名戰俘被日軍封鎖在進水船艙內、等待著被“滅口”……最后,384名戰俘被當地漁民冒死救獲。

83年后,導演管虎、費振翔將這一幾乎被淹沒在歷史進程褶縫里的國際義舉搬上銀幕,2025年暑期檔工業指數最高電影《東極島》的故事由此起源,“通過歷史的棱鏡折射人性的可能”成為電影團隊創作的統一信念,漆黑、冰冷深海里封存的數字被重塑為熱血澎湃、捍衛生命的人性群像,救人的無名英雄,因《東極島》而在銀幕上留名,也讓那份血性與善良被全世界看見。

電影中,演員朱一龍飾演的漁民阿赑與吳磊飾演的弟弟阿蕩潛入深海,突遭潛艇的陰影籠罩,“開局窒息”的壓迫感在IMAX特制拍攝水下鏡頭加持下展現得尤為淋漓盡致。導演管虎表示“IMAX以最接近人眼的視角參與到敘事之中,這很了不起。”

1942年那場驚心動魄的海上大營救即將在8月8日公映日被纖毫畢現地帶到觀眾面前。即便身處絕境,中國的普通人依然選擇用血性去對抗暴行、用善良去拯救生命,正是不再任人宰割的血性覺醒與始終如一的擔當,構成了這部影片最真實、最動人的靈魂。

《時尚芭莎》近日采訪該片導演管虎、費振翔與攝影指導高偉喆,“重返”海上救援現場,一探光影之中的真相。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費振翔

6年、210天、4分30秒

細節是“真相”的靈魂,也是電影的。

管虎與費振翔共同執導的《東極島》早在6年前就開始籌備,為了還原1942年東極島漁民的生存狀態,劇組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籌備工作,收集了50余位親歷者的口述史。

在現在的成片里,不但借鑒了當年劃船營救的漁民群體形象,更融合多位真實漁民的性格特質,塑造出細膩生動的群像。與大海相伴養成的血性與包容,面對絕境時的人性選擇,都成為電影直面人心的創作與表達。

“我們并非要塑造完美英雄,而是想展現極端環境下普通人的選擇”,編劇團隊的共識讓歷史記載里只擁有“中國漁民”身份的普通人有了骨骼、血肉與靈魂。

為了讓這些豐富人物行動的環境具有可信性,該片的場景真實性、還原度幾乎接近“考古”的精確度,劇組復刻了十幾艘上個世紀40年代的木質漁船,全部按照漁船“可下海”的專業標準制作,劇組請了30個專業造船師傅,做了3個月才把這些船完成。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

為了還原昔日漁村,在現代化的今天干脆搭起一座漁村,用導演費振翔的話說,不用棚拍的形式而選擇“造村”,就是希望演員們進入這個環境就有走進歷史、故事的儀式感,運輸材料的車輛不能上島,劇組就人工搬運一塊塊石頭,一根根木材。

當年漁民后代回憶祖輩故事,只能樸實地說一句:“聽爺爺說,當時所有的船都出動了,海上落難人是一定要救的。”東極島的海風心知卻無言。所有這些細節依靠電影人的勇氣、耐心與巨大的投入才能點點滴滴、真實地可視化。

在實景拍攝期間正值酷熱天氣,地表溫度可以高達50度,并且在此期間劇組還遭遇了三次臺風,所有這一切都考驗著中國電影人,挑戰著主創團隊的信念感、專業度與意志力,當熾熱、潮濕的海風再次吹拂過全部拍攝過程,人類最滾燙的情感被鏡頭一點點記錄,對生命和希望力挽狂瀾的抗爭即將在大銀幕中重現華章。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高偉喆

整部電影的水戲歷時70天拍攝,說它是華語電影史上最長的水戲拍攝并不為過,除了重造漁村真海實拍之外,還有1:1還原歷史沉船,在揚州影視基地“超級水景棚”9000平方米造浪池拍攝。

而對于即將走進電影院的普通觀眾而言,該片重要的水下場面都是IMAX特制拍攝完成,《東極島》作為管虎導演暌違五年的第二部IMAX特制拍攝作品,無論技術的成熟度以及“邀請”技術參與故事敘事的自然感都再上一層浪,給予觀眾的都是前所未有的的視聽享受。

故事里的人物,塑造角色的演員也成為了“細節”凝聚者。據悉,與水有關的戲份在全片高達40%,水下戲份吃重,無論是潛水撈寶還是生死救援,都需要專業演員在完成力量型動作的同時還要兼顧到有情感的表演,換句話說,在某種程度上,動作戲與文戲在這部電影里是沒辦法壁壘清晰地區分,據攝影指導高偉喆介紹,在IMAX鏡頭下,演員面部表情細節會更加突出,這也是技術參與敘事的實證。

正因為如此,演員就需要掌握較長時間水下閉氣的能力,更要克服水浪、浮力對于表演、動作的干擾,因為拍戲的時候,一個浪頭很有可能不受控制地打過來,初看都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管虎和費振翔兩位導演鎖定了實拍原則,無論島上還是水下,就意味著演員必須接受這個嚴苛的挑戰,塑造救援漁民的朱一龍、吳磊還有倪妮毫無猶豫,一同接受訓練,上島下海全方位“成為”漁民。水下實拍留下來的也都是記憶的細節。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費振翔

朱一龍坦言:“在水下很難睜開眼睛,因為水流很大,睜眼的時候感覺有刀片或者沙子一直在磨自己的眼睛。”

吳磊始終記得從開拍前整理衣服到拍掉臉上的水泡,這個過程有“一分多鐘”,“心里的壓力和急迫感挺強。”

倪妮放棄了威亞的輔助,選擇在浪里“生游”,肢體對抗水阻的力量感成為她傳遞角色精神力量的外化表現。

最后在劇組的記錄中,演員水下靜態閉氣的紀錄可以達到4分30秒的專業程度。籌備6年,拍攝210多天,水下靜態閉氣4分30秒。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電影《東極島》在2025年8月8日與全國觀眾如約見面,光影為材,信念為帆,最后這一部電影就像一艘穿越歷史迷霧的船只,將關于我們民族的海上史詩承載,讓全世界都聽到海風裹挾的吶喊,看到海浪覆蓋下的血性。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費振翔、高偉喆

除了實拍沒有其他辦法(對話導演管虎&費振翔

在籌備過程中,市場環境、觀眾喜好的變化有沒有成為決定把這個故事拍出來的干擾因素?

管虎:我是這么看這個事兒,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在任何時間、任何社會環境下都應該是受歡迎的,所以我不太去考慮外在的因素,把自己的創作做到最好,我相信未來會給出好的結果,無論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其實我們這個行業經歷了這么多年,高高低低起伏,始終在變化,但是好故事和好人物從來都是剛需。

《東極島》這個項目籌備了不少時間,在前期過程中最困難的挑戰是什么?

費振翔:因為我們確定了實拍的原則,因此最困難的就是要還原真實。(片場)任何一塊磚一塊材料都需要漂洋過海四五個小時,然后坐輪船,通過最原始的人力運輸到場地,然后再搭建,當時我們是在非常炎熱的夏天拍攝,所以呈現出來的就是當時環境真實的質感。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拍電影有時候就是看天吃飯,當我們把所有的磚頭、材料都搬到島上,拍攝的時候剛好趕上每一年的臺風季,有可能我們費那么大勁搭了一個村子,臺風一來就全都沒有了。

《東極島》這個故事聽起來就覺得它天然具備“大片體質”,如果拍成故事片,是不是就意味著它的投資、工業化程度甚至團隊的專業程度都是這個行業里高規格的?

管虎:對于電影是不是大片,這個故事對我個人的吸引力就是拍“水”戲,懂行的人都知道沾水的電影難度有多高,所以我們可能在這個過程中要經歷很多科學、嚴謹的實驗,去創作條件,所有這一切對于電影人來說都值得滿懷興趣地去投入,它工業化程度高所需要的探索是一方面,但我心里覺得是這個故事足夠好,有魅力,才值得整個團隊包括演員為此付出,它終于與觀眾見面了,讓全世界都看到,原來有那么一件了不起的正義之舉。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費振翔

那除了這么大的投入這么艱難的過程,東極島漁民救援的故事是不是并沒有什么討巧的方式完成?

費振翔:笨,這個字我和管虎導演都說了很多次,這個“笨”字應該怎么理解呢,在籌備的過程中有大量關于水下拍攝的技術難關,在以前的中國電影里真的沒有人做過,只能靠我們一點點地去研究,想辦法克服。

或許我們在此之前拍一個簡單的,近似夢境的場景,就拍入水這一下子,但在這部電影里是不可能的,接近40%的戲份都與水有關,之前沒有過,必須拍出來。其實我們剛開始也接觸到國外一些有經驗的特效團隊,美國的、韓國的,聊來聊去,突然發現這么大的體量他們也沒拍過,怎么辦,于是我們就決定用一個最笨的辦法,就是純實拍。

我覺得我們團隊是有共識的,相對于技術配備來說,把這部電影拍出來最重要的是靠信念感。

電影在今年戛納期間有17分鐘花絮的展示,現場媒體都覺得水下戲份相當震撼,水戲是影片最大的看點嗎?有哪些挑戰?

管虎:一部電影不能只看技術,除了技術還應該有超越技術(的情感),對觀眾的打動。首先它來源于真實的歷史,然后我們取材真實故事之下展示一群漁民憑熱血、善良去救人的過程,我覺得拍得好不好主要在于我們能否真實地去展示這群人,展示人性。

費振翔:首先《東極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它主要目的不是展示戰爭的面貌,關于40%的“水”戲中間還包括大量的本體內容,就是人物之間的情感互動,所以這才是我們這部電影最可看的,就是看我們中國的漁民有勇氣,有血性去反抗侵略、去救起英國戰俘。在水中表演最難的不是動作、技術,而是你在水下如何讓演員還能細致地去表達自己的感覺,這個是更難的。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費振翔

在水下拍,又兼顧人性的內容,那么在調度演員表演這個層面上,本片有沒有一些可以分享的經驗?

費振翔:我們有幾個非常好的演員,大家都知道,朱一龍、吳磊還有倪妮等等,他們都很成熟,在看劇本的時候已經吃透人物,然后就是大家一起磨合,為了符合實拍的標準,我們的方法就是先排練,如果有在水下的表演,那就真的下水排,我們有一句話說在水下就是800度近視,演員之間真的看不清楚對方,基本就要靠直覺的反應。

所以除了在水下一遍一遍地來,真的沒有可以去參考的經驗。他們平均一口氣閉著下水要三分多鐘,一個鏡頭拍完才能上來,人下去還有氣泡,要拍掉,還要等攝影機調試好角度,這個過程全準備好就要一分多鐘,如果在陸地上表演可能會從容一些,但在水下一口氣閉著你想得多難,但精彩的地方也在于那種瞬間,直覺、本能的反應,我們的演員每一遍演完時,大家都覺得不錯還給掌聲,他們還說不行,可以再來一條。說真的,我們的演員很棒。

《東極島》作為管虎導演暌違五年的第二部IMAX特制拍攝作品,重要的水下戲份都是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那么這一次有什么不一樣的心得體會呢?

管虎:水下的世界不同于之前陸地拍攝,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為了區分這種體驗,我們重要的水下場景全程使用IMAX技術,除了保持真實感的同時,它本身也是參與敘事的,觀眾可以帶著角色的視角去體驗水下氛圍的緊張刺激,還有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情感。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管虎、費振翔、高偉喆

“東極島”的故事在搬上大銀幕之后,對于電影本身來說,從文本、故事的角度想請導演分享一下如何去平衡歷史的真實性與故事的傳奇性。

管虎:東極島的故事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我們的團隊做廣泛調研,查出了那么厚的史料,這是我們依托的真實,然后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去創作故事。我們的人物,他們的來處是可信的。

包括我之前拍攝的《老炮兒》,沒有六爺這個人,但他也是我認識的,現實生活中幾個真實的人合成的。對于“東極島”來說,我們要記得曾經真的有這樣的漁民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這是不應該被遺忘的真實。

電影《東極島》出現在2025年的暑期檔,成為被矚目的大片,那么它的上映對于行業的意義是什么?

管虎:對于我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而是飽含著中國人的血性,我很早就聽說過,就希望拍出來,等于說命運帶領著我,有一個聲音呼喚著,終于在今天它即將上映,這就是我認為的意義。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高偉喆

IMAX特制拍攝帶來美學體驗(對話攝影指導高偉喆

是不是采取了IMAX特制拍攝,就意味著對演員在水下表演的要求更高了?

高偉喆:演員在水下真實表演的程度就要與攝影機保持同步,我們把大海分為淺海、深海區,不同的深度光線在里面就有不同的表現,有折射、投射還有反射等等,最后還有光線在水下的逐漸消失,那么這種極致、真實的光線變化最后都通過攝影機的拍攝還原出來,這就要求演員在水下的反應也是很真實的,比如他們下水之后,怎么做動作,怎么做表情,甚至面對水阻時的動作反應在鏡頭前都看得特別清楚,這些內容都不可能通過預演被完全規劃出來,很多時候靠的就是直覺反應,我們的演員經過大量的水下實踐已經有了經驗,下水之后一個浪打過來就能大概估摸出自己可能會位移多遠,瞬間直覺判斷相應地要怎么調整自己的動作,攝影機也會同步捕捉下來。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通過IMAX特制拍攝傳遞的“真實感”?

高偉喆:舉一個例子,真實的深海是這樣的,如果潛水超過10米以下光線就極大地衰減,不會有那么多光線下來,所以不可能是一個很亮的影像,這不符合客觀,但與此同時我們要保持商業電影造型的新奇感,要兼顧真實性還有觀眾的觀感,IMAX特制拍攝就能夠將這些訴求比較好地平衡起來,它的畫幅更大,能夠清楚地呈現的細節更多,深海里對于未知的恐懼感就能夠通過演員的表情傳遞出來。

關于電影《東極島》的6年、210天、4分30秒……

高偉喆

采用IMAX特制拍水下戲,感覺自己壓力大嗎?感覺這一切都值嗎?

高偉喆:只要你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專注于如何把這一瞬間的鏡頭拍好,這一場戲拍好,把最好的效果呈現給觀眾,此時真的無暇顧及壓力,反倒是電影快上映了,在等待觀眾的檢閱時會有一些壓力。至于這樣拍攝這個故事值不值,等觀眾走進IMAX影廳看到時就一定明白,有個答案了。通過技術拍攝不同的類型、不同的題材,本質上都是承載著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人性情感,包括愛恨離別這種永恒的主題。

從攝影師的角度來說,拍攝《東極島》的行業意義是什么?

高偉喆:我們說世界上有拍攝海上場景最好的電影,比如《敦刻爾克》,比如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現在我們團隊所有人在摸索自己的、有特色的路線,在幾乎全實拍的前提下,借助IMAX攝影機把發生在海上的歷史故事拍出來了,我覺得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攝影:WOOD / 策劃:Timmy / 采訪&撰文:錢德勒 / 形象:BK / 統籌:段雨 / 美術:財財@橡皮山工坊 / 妝發:楚明 / 燈光:谷子 / 造型助理:李曉莉、葉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