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旋:塞納河畔的驚鴻游龍

在戛納電影節的璀璨燈光下,一位身著漢服的姑娘端坐舞臺中央,彈奏她的原創曲目《木蘭》。琴音滑落,繞梁不絕。現場的觀眾隨著旋律層層遞進,他們的表情逐漸變了——從驚訝到沉浸,再到最后的意猶未盡。

彭靜旋:塞納河畔的驚鴻游龍

彭靜旋(抖音、小紅書 @ 碰碰彭碰彭)

這個讓人“聽呆了”的姑娘叫彭靜旋,一位把古箏彈上國際舞臺的音樂人。她不僅在戛納大放異彩,還在巴黎街頭演奏,讓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感嘆“這就是中國的古箏!”從電影節殿堂到街頭巷尾,她用弦音架起東西方文化的橋梁,讓古箏不僅是“國風”,還成為“國際風”。

一句話總結她的演奏風格,或許是全情投入地把聽者帶入一個豐滿的意境世界。別以為她只是個天賦型選手,自如揮灑的另一面,是經年累月日復一日的苦練。

彭靜旋:塞納河畔的驚鴻游龍

彭靜旋

智巧兼有,心手雙暢

你以為古箏演奏只是手指撥撥弦?那你可真小看它了。彭靜旋的演奏之所以能打動人,不只是旋律優美,更因為她全身心地融入音樂。曾經有人質疑她的演出動作太大,“是不是在刻意表演?”她的回應很簡單 :“音樂不只是手指的動作,而是整個身體的表達。”

想把樂器彈活了,就得真的懂它。她不只練習手上的技巧,還會學習中國古典舞蹈。“古箏是彈撥樂器,一個音彈出來后,聲音是斷掉的。但如果這個時候我的呼吸還在,呼吸帶著我的手做下一個動作,從視覺上就會讓你感覺聲音、情感是連貫的。這就是我學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古箏叫弱而不虛,強而不燥,點而不斷。”

更重要的是,想玩出點“新花樣”,基本功必須扎實。她每天練琴4到6小時,就算再忙,也不會讓手感生疏。她說得直白:“不練琴,手就不聽使喚,腦子里的旋律和手上的演奏會背道而馳。”除了扎實的功底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她還會研究不同演奏流派的風格:潮州、客家、山東、河南……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獨特韻味,她說:“學古箏,不只是學一門樂器,而是學一個地方的文化。”當然,也不是說她一開始就立志成為擁有千萬粉絲的文化博主。最初,出身世家的她只是喜歡彈琴,后來才慢慢發現,自己成了一座文化的橋梁。

街頭到殿堂,音樂無國界

古箏,這種中國傳統樂器,在法國曾經少有人知曉。彭靜旋最初在波爾多街頭演奏時,大家的反應是 :“這是什么?不認識。”她不服氣,回去準備了小冊子,給駐足的異國聽眾科普古箏的歷史。幾年后,她已經成了波爾多街頭的熟人,攤販們給她送花和糖果,六七歲的孩童會指著她的琴,跟同學介紹“這是古箏,厲害吧!”彭靜旋不是在給大家“安利”古箏,而是讓他們在現場與琴聲共振,讓人們通過自己的耳朵去感受它的魅力,比起宣傳,這其實更像是一種相遇。在跨界合作中,她也是用古箏獨特的音色,直接去和他人、樂器對話。古箏的滑音、按弦技法,讓她和爵士樂隊合奏的旋律帶上了濃濃的東方韻味,而她也十分欣賞西方音樂的節奏,并將其吸收進她的古箏語言,使之更有律動感。彭靜旋的跨界實驗,并不是把古箏硬塞進世界音樂,而是讓它自然生長進去,并與之一起進化。

彭靜旋:塞納河畔的驚鴻游龍

彭靜旋

國風,不是特定場合里的標本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國風,但他們的喜愛和過去不太一樣。過去,國風是“傳統文化”,現在,國風是“我的文化”。彭靜旋認為,這種變化的核心是自信——“不是把國風當成古董,而是把它接入生活。”就像她的表演,既可以在街頭,也可以在電影節,既可以與嗩吶同臺,也能和爵士樂隊對話……國風不是被固定在廟堂的符號,而是要活在當下,被年輕人聽懂、玩懂。至于她自己的目標?她笑著說 :“我感覺自己像個快遞員,不敢說我做的事情是傳播文化,我只是用我手上的小力量,讓更多人了解中國的魅力。”

彭靜旋的故事,不是天才少女的“爽文”傳奇,而是一個擁有天賦和傳承的湖南姑娘,靠實力和堅持書寫的未完待續。她讓古箏不再是一個“東方神秘樂器”,而是用它發出能在世界音樂里自然流淌的聲音。她把古箏和古箏背后的,來自遙遠古國的燦爛文明帶出去,又把同樣打動人心的異域節奏和旋律帶回來。彭靜旋一步步地走入她的佳境,然后和她的音樂一起,飽滿、有力,不疾不徐地走下去。

編輯=劉海倫、AIGC=柴志邦+張皓宸ShakingX、撰文=沚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