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又廷
上次登上BAZAAR封面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讓趙又廷收獲了觀眾的狂熱關注,他卻對“趁熱打鐵”這件事保持警惕,又經《南極之戀》《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幾部電影,2019年他以戲中戲話劇導演的身份在《蘭心大劇院》中為自己找到了新的可能。我們時常感慨當代人對成功和幸福的理解太過狹隘,永遠都在追求名利和偉大,但很少有人真的敢往反方向走。趙又廷就是這樣一個特例,或來自天性使然,或來自家教傳承,無論身處什么溫度,他始終是那個眼神清澈、笑容真誠、說話溫柔的紳士公子,即使身處黑暗,他也愿意選擇陽光,無論人生走到哪個階段,他終究會選擇站在生活這一邊,去擁抱家人和愛。
趙又廷
勇于向前一步才可突破瓶頸
為本期BAZAAR 拍攝封面時,趙又廷已經在橫店開工了3 個月,這部新電影會讓他忙到新一年的春節。這是趙又廷第四次踏入“橫國”,前幾次是徐克導演領隊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被贊“整容式演技”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而這次比較特別,女兒還小,爸爸一出門就是好幾個月,他為此糾結過,后來聽人說真正不容錯過的是“等她再大一些,開始學習很多新技能,開始說話”,每天都會帶給父母驚喜的時候,這才稍稍寬心。這個項目前,趙又廷已經休整了一年,也感受到了身為人父的壓力,要負起責任來,不能再這么“任性”下去。“拍完后希望可以小歇一下,然后再拍吧,現在下一步還沒有定。等到再出現這種小壓力的時候,再來一輪又是兩難,我又很喜歡平衡,希望工作跟家庭都平衡。我覺得都會好的,邊走邊看。”
上次接受BAZAAR采訪時,趙又廷就在“用生命燃燒的藝術家”和“生活”之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隨之而來也會讓他開始思考這是否也給自己帶來了某種表演上的瓶頸,《三生》之前,這個問題就開始隱隱在他心里徘徊。“我也跟婁燁導演表達了,我很多時候都太保守。我一直是一個非常有禮貌、有家教的人,但這些會影響到我在表演上的突破。”日常生活工作中,他往往更愿意照顧周圍人的感受,從小他就“特別有犧牲意識”,服務大家對他來說是種享受,即使是坐下來接受采訪,也要先把礦泉水擰開遞到對方手里。慣性蔓延到表演上,變成了“即使有想法也不敢那樣做的擔心”。“因為我怕我做了,第一人家可能會覺得不舒服,因為不在劇本里;第二可能會冒犯到人家;第三人家接不住,就沒有用了。所以我就把這些想法全放下來,就自己乖乖演該演的東西。”
其實趙又廷很明白自己想突破應該怎么做,只是他做不到,那就是表演的攻擊性。他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像馬龍·白蘭度這樣隔著銀幕揮灑信息素的男演員,厲害之處就是這種表演的攻擊性—會直接給觀眾帶來生理沖擊,而這樣的表演往往不是劇本里寫好的“往前走一步”“大吼一聲”這么簡單。所以趙又廷還是想試試,邁進那一步試試看。
《蘭心大劇院》給了他機會,準確地說,是婁燁給了他這個機會。在這部戲中,他飾演一名話劇導演譚吶—一個戲中戲的掌控者。這個角色或許有文人的含蓄和上海男人的溫柔,但在工作時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Alpha male 的信息素。“我最享受我當導演的一點是,當確認所有東西都準備好,大家都就位,然后每個人都看著我,等我喊開始。我就不喊,就在那里感受。好像耗這樣一會兒,再開始,最爽。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很小孩子氣。”這種看似任性的瞬間,就是電影中導演這一角色作為全局掌控者炫耀權力的時刻,那是一種獨裁暴君般的權力誘惑,沒有幾個人可以抵抗。
趙又廷第一次進《蘭心大劇院》這樣的劇組,劇本圍讀非常多,每一次婁燁導演都很開放地聽取演員對角色的見解和建議,直到最后趙又廷已經和譚吶靈肉合一,婁燁再把他放進蘭心大劇院的場景里。那是一個精心搭建的實景地,一走進去趙又廷就感受到了空氣中流淌的故事和靈魂,那種自然形成的屬于這個劇院的重量壓在他身上,在那個連攝影燈也沒有的、全靠自然光的場景中,沒有任何干擾因素。這時婁燁對他說:“整個劇院都是你的,隨便。”鞏俐的態度也一樣。“我們第一場對戲,她演完一條后就笑著跟我說:‘你是導演,我都聽你的。’我倍感壓力的同時又覺得,我得挺身而出,我可不能拖俐姐后腿啊!”于是他打開那扇塵封的門,釋放自己的侵略性和攻擊力,享受了一把身為導演的權力欲望,勇敢地與陌生的自己相遇。“粗俗點形容,就是‘我的權力是最龐大的’,你只要看我就可以,不用管其他,我就可以撐住這部電影,‘Watch me’的感覺。”
“我覺得表演瓶頸的困惑算是解決了,就更加自如一點。我現在進入另外一個尷尬的處境就是,當經歷過婁燁的片場之后,經歷那種最舒服的表演狀態之后,就覺得這邊又上了一個枷鎖。”回到常規環境,趙又廷不得不再次顧及起燈光和鏡頭,乃至鏡頭軌道推過來的時機,他有點想念那種“就一直懟著我,懟到我有狀態,拍個20 分鐘嘛”的時刻,畢竟婁燁的創作方式是去培養演員的狀態,從圍讀劇本開始,到確保表演環境足夠有代入感,再到分出一部分創作權給到演員,讓人覺得成片里80% 都是自己基于的創作。“我后來就發現最醇厚的都在那些拍了30 分鐘的長鏡頭里面,最后一秒也沒有用,但那反而是最有用的東西。”因為這30 分鐘的長鏡頭把演員帶進了角色,后面就不再是表演,而是自然而然的“感受、反應、表達”。
趙又廷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關于瓶頸,趙又廷思考了很久,一路走來他和很多著名導演合作過,體驗過各種不同的風格,并在其中不斷成長,在成長中尋求突破。非常了解趙又廷的蔡岳勛導演拍《痞子英雄2》時就開始跟趙又廷討論表演瓶頸的問題,在趙又廷心里種下了一顆渴望尋求突破口的種子。“我算是被他帶出來的,他知道我的進步方向,覺得我應該演一個跟我完全相反的、特別粗暴的人。”所以趙又廷有段時間內心總不自覺地冒出疑問:這次會不會又是趙又廷演趙又廷?要怎樣才能更上一層樓?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出后,觀眾對趙又廷的評價是“整容般的演技”,當然這得益于他對角色的研究和理解,準備做得很充分,但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貴族式的良好家教,這種對妻子的深情,還是趙又廷。所以對他來說,那一步似乎還沒有邁開。而這部戲之后,面對更多選擇和機會,以及更多帶著“美男標簽”的角色找上門,趙又廷主動選擇了見好就收,退回自己的小世界里與表演的瓶頸搏斗。
直至遇到婁燁。“拍攝《蘭心大劇院》期間,每天收工回去,就會茫然地坐在沙發上,回想我今天干了什么,又想不起來。所以我實際上不知道演得怎么樣,同時覺得如果我演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實投入的話,我會不會不自覺地帶個人習慣的東西進去?我沒有在演的感覺,我會不會就是趙又廷?結果看了電影后發現,沒有,是陌生的,還蠻踏實的。”這種表達和表現就像和自己博弈,在不同的岔路上試錯,直至找到最適合自己、最舒服的狀態,然而這也不是終點,還是要學會收拾心情繼續向前。
而陳凱歌又很不一樣,這位手握金棕櫚獎的導演看中的就是趙又廷本身。“我喜歡你真誠的清澈的眼神。”趙又廷在其中習得的則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要去想著我在行善需要有回報,行善應該就是一個自然的東西,做了就是做了。聯系到表演上好像也是如此,就是不要有所求,不要想多了。”
當他為了《蘭心大劇院》這部電影去研究了戰時上海的歷史、去和角色融為一體、去體驗了Alpha male 掌控全場的爽感、去見證了自己創作的成果之后,他仍然要回歸現實,要回歸那個光合時刻,處處照顧大家的、樂于犧牲的、努力維持著平衡的自己。他不要做性格演員,不要做性感野獸,不要做馬龍·白蘭度這樣的Alpha male。他明確地了解自己,也堅定地選擇。“如果真的要變成那種狀態,那我必須從日常生活開始就要改變,這樣的話圓圓肯定很不舒服。我覺得我好像不適合做那么偉大的事情,乖乖地演戲就好。”
雖然他也很希望每個導演都可以給他一個30 分鐘的長鏡頭,然后只保留需要的瞬間,但他的理智告訴自己這是工作,是他想要經營的事業,不是全然的藝術創作。即使真的像《上海之死》那樣遇上世界大舞臺炸裂崩塌的歷史性時刻,導演譚吶也不會是那個“大家跟著我上,那個出頭的人”。“如果我不出來,大家會遭遇到很多不好不幸的事情,那我當然就出來犧牲,沒問題;但如果不太需要我的話,就會選擇跟喜歡的人慢慢地度過這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