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 在繪畫中尋找秩序

對藝術家陳可而言,2021年是豐收的一年:藝術市場全面開花、作品拍賣紀錄頻頻刷新;新作“包豪斯女孩”系列收獲好評。而這一切來自她多年的積累,從“弗里達”到“密林”“夢露”等系列,每一步穩(wěn)穩(wěn)走來?!稌r尚芭莎》獨家專訪陳可,聽其講述在面對個人生活與外部世界的變化之際,如何通過藝術尋找一種秩序感……

陳可 | 在繪畫中尋找秩序

陳可

談個人生活與創(chuàng)作

Q:你之前時常提到生育給你帶來很大變化,這個事兒當然會改變一個家庭的生活狀態(tài),但對你的作品影響也巨大嗎?

陳可:對,從作品形態(tài)來看是這樣。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沒有明確意識到,但作品不會撒謊。有一次我看自己一本跨越2004-2016 年的畫冊,突然發(fā)現后來的作品截然不同。之前是在“空中飛”,后面感覺“掉地上”了。之前我可能是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但生完小孩,突然要面對真實的世界,并且很難將它推開。

Q:以你的條件,可以讓父母、老公多幫幫忙,或者請保姆,節(jié)省的精力放在事業(yè)上,你應該嘗試過吧?

陳可:其實這些都做了,但我還是希望能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也挺享受當媽媽這個過程。完全當甩手掌柜也不是我的性格,我還是有責任感的人,哈哈。藝術家也有好多類型,有的會把兩者對立起來。我比較中庸,什么角色都想扮演,不會非常決絕。

Q:想成為很決絕的人嗎?

陳可:想,但成為不了,下不了狠心。我的性格偏向雙魚座,雖然太陽星座是天蝎。周圍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女藝術家挺多都生了小孩,也都挺顧家的。

Q:像草間彌生、布爾喬亞、翠西·艾敏這類藝術家可能就做到了你說的所謂“狠心”。

陳可:布爾喬亞好像是有孩子的。不過這些藝術家,比如弗里達,有時是被命運推到戲劇性的人生境地。再后來,大家又把她的人生講述得特別傳奇,藝術家也會強調自己人生中最傳奇的那部分。我挺喜歡那種人生的,但自己沒過成那樣。

Q:過那樣的人生要付出代價,比如要有很強的心理承受力。

陳可:對,命運無法設計,只能來了你去接受,順勢而為。

Q:如果一位年輕女藝術家向你尋求建議,你會建議她不結婚、不要孩子嗎?

陳可:不會。對我自己而言,如果不結婚、不生小孩,我可能會一直沿用以前的畫法,生活的確給了我很多啟發(fā)。有一段良好的情感關系,不管是否在婚姻中,對人都很重要。所以還是順應自己的天性,如果對此特別抵觸,就不要刻意為之。

陳可 | 在繪畫中尋找秩序

陳可

談教育背景

Q:很多朋友都說你看起來特別溫柔,但上學時叛逆嗎?

陳可:我好像一直都不叛逆,或許內心叛逆,但表面上比較聽話和順從??赡芤驗槲覌尡容^強勢,跟她對著干,沒什么好果子吃。

Q:上學時也沒做過什么出格的事?

陳可:我讀的川美附中,跟普通高中不太一樣。在那個環(huán)境里,大家都會做一些在普通高中生看來是出格的事。比如不考試跑去一座寺廟,但那是集體行為,身處其中并不覺得奇怪。所以當時看包豪斯的照片,就讓我想到自己的學生時代。整體環(huán)境像一個烏托邦,我們會去茶館上課,而不是在教室里。老師跟學生之間也不像長輩和晚輩,而是像朋友一樣。

Q:我發(fā)現不少美院的學生想畫畫、想當藝術家,但非常不了解當代藝術系統(tǒng)以及這個行業(yè)是如何運轉的,你當年知道嗎?誰教你的?

陳可:在附中時,我主要接觸到印象派,到畢加索之后就不太知道了;但大學時比較幸運,正好遇到川美改革,進入了新成立的綜合視覺工作室。教學方向以當代藝術為主,模式類似西方藝術學院,除了畫畫,還有攝影、裝置、影像等。老師也比較年輕,是中國當時最先鋒的藝術家。他們經常去國外拍下好多雙年展、美術館的資料。我記得方力鈞、何建偉等藝術家也來上過課,策展課是皮力教的。所以我對藝術行業(yè)有粗略了解,后來成為職業(yè)藝術家,也不用費勁去轉換。在大學,我的藝術家意識就出現了,開始做一些攝影作品,最早被大家看到和認可就是攝影作品。

Q:你大學開始賣畫了嗎?

陳可:大學畢業(yè)展的那張畫賣了,也是第一張賣出去的畫。在那之前,攝影作品也有被收藏。當時參加成都雙年展,我得了一個獎,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很喜歡,就買了。

Q:所以上學時作品被收藏還挺重要的,是一種信心。

陳可:對,讓人有信心能靠藝術生存下來。另外,我是受幾位女藝術家的啟發(fā)才做攝影的, 比如辛迪· 舍曼(Cindy Sherman)、南· 戈丁(NanGoldin)等都非???;我也很喜歡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翠西·艾敏(Tracey Emin),她們讓我看到女性原來能以這種方式生活。

陳可 | 在繪畫中尋找秩序

順時針方向:陳可《紅墻前的弗里達》,布面油畫,50×40cm,2013 年

陳可《九層塔》,布面油畫,200×200cm,2005 年

陳可《包豪斯女孩 No.11》,布面油畫,100×80cm,2021 年

陳可《1955 · 紐約· 29 歲》,布面油畫,200×130cm,2016 年,攝影:楊超工作室

談市場起伏與自我懷疑

Q:這些年,你雖然經歷過市場的高低起伏,但整體還算幸運。

陳可:是,在2007-2008 年時,作品拍賣價格特別高;后來有段時間大尺幅的畫只能賣十幾萬元,所以有時容易懷疑自己。但總的來說,我還是按自己的節(jié)奏往前走。當時我已經開始轉型了,有人說你要不撤回來。我后來想想,撤不回去,即使撤回去也不是以前的樣子。邁開腳了,就往前走。

Q:去年,你的市場又發(fā)生很大變化,不得不說,漲勢喜人。

陳可:去年算是這些年的積累終于有了回響。一些新的作品和形態(tài)得到了正面回應。2016 年“夢露”系列的市場反饋就一般,不過后來再回頭看這些作品,我自己都挺滿意的,對得起自己。從“弗里達”到“密林”“夢露”以及跟我父親相關的系列,每個展覽的架構都很扎實,自己也非常投入地創(chuàng)作。

Q:藝術市場有時也很矛盾,在精明與跟風之間反復橫跳,后一種的確也會讓創(chuàng)作者猶豫。

陳可:我一開始會有點失落,這些人一會兒把你捧到天上,一會兒踩在腳底,所以過程最重要。如果只看重結果,那么市場一直在變,你完全無法把控,有時甚至跟作品本身毫無關系。另外,藝術家的自我懷疑,我認為也是一種反省,不一定是壞事。如果對自己沒有客觀評價,或人人都說好,也很危險。認識一位藝術家需要時間和過程,而不是簡單貼標簽。所謂“卡通”,雖然在市場上很火,但負面的批評聲也很多。

Q:忽然想到,在你看來,奈良美智的作品跟卡通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陳可:我不知道如何定義“卡通”,比如涂鴉算嗎?這個詞本身就特別不準確。我只能說奈良美智不是潮流藝術,他是一個用畫去表達人性的藝術家。當然,有的潮流藝術也不是不表達人性,但至少最關注的不是這個。

Q:我最近在思考一個問題,與你探討。以前覺得奈良美智挺好,但最近越看越覺得他畫得太類似了,無數素描、水彩,本質上區(qū)別真不大,你怎么看?

陳可:他曾是我最愛的藝術家,但現在不是了??赡芨阌型瑯拥母惺?,我還是喜歡有點變化的藝術家。也許需要一場全面的奈良美智回顧展。我挺喜歡他的繪畫裝置“小房子”,屋子里好多素描,比他的繪畫表達更充分,讓人感動。他最想表達的也是自由且游離在所謂主流社會之外的一種狀態(tài),所以涂鴉最能代表這種精神?!邦愃啤被蛟S跟商業(yè)化有關,我不太確定。但與村上隆相比,奈良美智對我的影響更大一些。

Q:你曾說自己的作品并不體現宏大主題,而是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你到底在解決自己的什么問題?

陳可:每個階段我都有一些內心的沖突或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比如早期作品是解決“孤獨”的問題,當時我初到北京,感到自己很渺小,所以通過創(chuàng)作將這種感受表達出來?,F在則是解決一種角色的問題,雖然我畫的是別人,但還是在思考我自己的問題,即人和周圍世界的互動和摩擦?!皦袈丁毕盗芯褪莻€體與外部世界摩擦的結果,她一直在扮演夢露這個角色,未必是她自己,其實每個人都這樣。

Q:你早期的畫有一些陰暗、殘酷的東西,反映了你真實的內心?

陳可:或許來自天蝎座的陰暗面。比如我的早期攝影,現在看都挺嚇人的,類似哥特風格。這兩年,我反而喜歡更平實的東西,就像以前愛看恐怖片,現在更喜歡生活化的電影。雖然表面上是一種平靜,但這種平淡也很殘酷。畫畫時也如此,我不想刻意表現苦大仇深,而是希望畫面給人一些明亮的東西。我記得第一張“包豪斯女孩”就是疫情期間畫的,當時我一個人帶著孩子和父母在北京,非常焦慮。在那種情況下,畫那張畫時,我突然就平靜下來,也突然能夠明白,馬蒂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的作品風格,以及蒙德里安畫中的秩序感。因為周圍世界失去了秩序,所以藝術家只能在畫中尋找。

Q:有中年危機嗎?

陳可:一直都有,差不多生完孩子后。這跟家里人的狀態(tài)有關,比如孩子的成長和父母的衰老,還有自己事業(yè)的瓶頸或壓力,讓人感到中年危機撲面而來。中年的狀態(tài)是灰色的,沒有一種特別強烈的苦或酸,而是五味雜陳,變成一種“灰色”的味道。以前剛來北京時,我基本上是一個人,雖然孤獨,但很簡單,腦子里就畫畫一件事兒,現在則需要不停轉換角色。因此,有個工作室很重要,到了工作室我就馬上把角色調整過來。我喜歡創(chuàng)作職業(yè)化的狀態(tài),保持規(guī)律創(chuàng)作。

策劃:齊超 / 攝影:程文 / 妝發(fā):何蒙蒙 / 文字整理:張劍蕾